邓小平共同富裕经济思想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发展

时间:2024-04-26 10:33:1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邓小平关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的。这一思想,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它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一项基本的重要思路。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共同富裕 和谐社会 邓小平理论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贫困人口减少,城乡劳动就业不断增加,全国人民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迈进。但是也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关系没有理顺,部分社会成员收入悬殊、地区差距拉大、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等问题。人们对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未能很好的惠及全体人民表示不满。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影响政群关系,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动摇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不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中国社会迫切需要科学的公平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实践。
  在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曾以个人名义发表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5000字长文。在文中首先谈到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的话题中,温总理引用了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奠基人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的那段精辟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温总理是这样阐释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他说,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在小平同志发表这一观点的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发生最深刻的转折,在人人“摸着石头过河”的未知性探进中,中国的生产力确实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但那种有着极大试验成分的改革开放,是否已经出现了“剥削”的迹象,是否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苗头,而且那样走下去是否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目标——“共同富裕”,这在当时不是一般人能够感知和预见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重新思考邓小平同志以“共同富裕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这位世纪伟人洞穿历史的睿智与远见!因此,全面理顺、理解并贯彻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经济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经济思想的内涵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一直被社会各界当作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加以倡导推行。近年来,针对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些观点认为,我国的贫富差距已到了社会无法忍受的程度,需要政府立即改革,并指责这一切都归结于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其实,邓小平同志始终没有明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可否认,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效率问题,认为社会主义绝不应是低效率的,在鉴于我国生产力极度落后,人们长期过于追求分配结果的平均、平等的情况下,从生产力标准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建设,提高效率的思想。因此,在一段时期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提法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和报刊上,被全社会广泛接受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而体现邓小平同志公平思想核心内容的“共同富裕”的理念,以及如何妥善的处理好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伟大预见却在改革的浪潮中被忽视了。
  邓小平同志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仅仅是该理论体系中一部分,当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针对当时的客观情况,首先解决整个社会普遍贫困的落后面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者有可能带动后富者,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人不会因此变得更贫穷,不会因改革而受损害。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并由此提出改革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见他始终是把提高效率作为手段,即作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内在目的服务的手段,始终没有忽视公平这一价值目标。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就是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把共同富裕既作为出发点又作为目的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风格。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邓小平强调“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对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所作出的前瞻性的论断充分体现了他经济发展思想中社会公平的一贯性和指导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质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已开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不再只是一种理想,而是现阶段我国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共同富裕经济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邓小平共同富裕经济思想一脉相承
  
  1.和谐社会理论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回归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富裕起来,作为我们国家本世纪前期规划的宏伟目标,对今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战略部署,指出追求社会公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肩负着的历史使命。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他说: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反映和体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实现利益共享,这也是对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经济思想的再次回归。
  2.和谐社会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产生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共同富裕的考虑主要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随着中国在总体上达到小康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政治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全的地方,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只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还有精神上的文明和政治上的民主,我们将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的社会将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社会。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和谐社会下邓小平共同富裕经济思想的实现路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坚决制止贪污、行贿、盗窃社会公共财产以及其他违法行为。邓小平1980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政策问题时对我国的政治改革发表了纲领性意见,他指出: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也由于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不少弊端:官僚主义现象严重;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作风;形形色色的政治经济特权,而近年来由于改革的不彻底,这些弊端在新时代又产生了很多新的腐败形式,例如利用市场上交易信息不对称,信息强势方面能够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损害信息劣势方面而获利,像证券市场上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庄家操纵以谋取暴利,在逐步推行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措施和程序公正,国有资产向少数人流失等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加剧了社会两级分化程度。中国改革的确定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还提出了两项最最重要的举措: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第三代领导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重新启动政治改革。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改革总目标;2002年十六大再推进政治改革方面又提出:建设法制国家,发展民主政治,提升政治文明等目标,前不久,十七大报告又鲜明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即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采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抑制贫富差距扩大的倾向。效率和公平是人类社会的两大经济问题。经济愈发展,公平问题就变得愈是突出。因此,世界上各市场经济国家都要多少不等地采取政策手段来保持一定程度的平等,以保持社会的安定。常用的手段包括: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资本利得税的征收,社会福利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等等。我们是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就要更加自觉地运用国家的政策手段来防止两极分化的发生。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提出要全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他指出:“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国家开始逐步加快税收制度改革的进程,2000年,由一批中外经济学家组成的《中国财税体制进一步改革》课题组重点就我国的税收体制改革提出了建议:完善增值税;规范进出口税收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营业税政策;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和完善地方税;加快费改税步伐;调整税权;在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已经确认其中了几项改革政策,并在近年来逐步得到实施。
  第三,提倡已富帮未富,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目.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中央开始重提“共同富裕”,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公平正义”作为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之一,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采取“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的政策,以期更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十七大报告中针对目前收入分配领域中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这些都是邓小平以“共同富裕”为核心内容的公平思想的实现路径。
  
  四、结论
  
  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分两步走,首先,搞活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始终贯彻科技是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经济领域的多方面的改革,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才能先富带动后富,进一步的贯彻改革开发的思想路线,改革要彻底,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和谐。
  当下,进一步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对于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现实意义。因为中国目前的改革还没有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体系进一步的贯彻下去,中间有很多阻力和客观因素,因此目前我们要寻求一条合适的道理,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大胆的贯彻和执行下去,才是和谐社会实现的有效出路。
  
  参考文献:
  [1]朱卫华.从温家宝在文章中引用邓小平那段论述谈起〔N〕.,2007-02-2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123.136.370.
  [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12.
  [4]江泽民文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二○○二年十一月八日>)(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5]学习十七大宣传十七大贯彻十七大[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10.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我国职业运动员奥运后就业安置与解决对策04-26

我国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04-26

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分析04-26

浅议全球经济危机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04-26

哲学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透视04-26

谈高速公路收费制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04-26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问题研究04-26

浅谈资产负债观在会计准则中的体现04-26

浅论会计职业判断104-26

论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全面收益理念及其运用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