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会计学基本前提之论

时间:2024-04-26 10:30:3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本文提出了全新的会计学基本前提之论: “会计工具即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将成为未来新会计学的基本前提”,此为首次提出,是原来没有的;“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只是会计学的约定”,这是对原有的修订,使其完善;“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本末倒置”,这是更正原有的,使其正确;“持续经营并非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这是指出原有的认识有误,应该摈弃之。全文思路新、认识新、观点新、理论新,是对会计学的创新研究;文中的新论点是将来的全新的会计学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基本前提变革、会计约定、基本前提新论
本文讨论的会计学基本前提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亦称会计假设),是会计学的理论基石。现在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在以前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会计工作环境下设定的,当时是合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使会计处理工具起了质的变革,从而现有的会计学基本前提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尤其网络经济)活动和会计处理工作已经很不相适用,面临着脱胎换骨的大变革。
一 会计工具即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成为基本前提
会计信息处理(人机)系统,包括互联网情形处理会计业务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统称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此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是会计核算的工具,简称会计工具。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工具日益重要,以致成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若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运转不正常或性能不可靠或不稳定,则将影响会计业务的正常运行,甚至会使整个经营业务陷入瘫痪。如银行的会计业务网络系统出故障,则整个业务就得停止;一般财务部门,如果停电不能开机,则就不能进行报销等业务;现在的超市如果收款机不能工作,就得关门停业。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会计就无法进行,造成暂停业务。实际上就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不成立,即没有会计核算工具,就不可能有会计工作。由此可见,会计工具即会计信息处理(人机)系统已经成为会计学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了这一前提,就能很好地解释或解决会计实务中发生的问题,并将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还有,就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而言,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价值信息与非价值信息完全可以同时处理(因为越来越同时需要这两者信息),而现在的状态是会计核算仅处理价值信息,其他信息系统处理非价值信息,这主要是受原手工处理系统的影响,造成使用信息技术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还停留在模仿手工处理系统的模式;另一方面原因是理论研究不够,没有产生新的理论来指导这方面的实践,提高会计信息处理水平,做到价值信息与非价值信息同时处理。作者提出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为价值信息与非价值信息同时处理的系统。会计工具成为基本前提,这是全新的论点,是原来没有的论点。
二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本末倒置
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这里将被服务对象称为会计主体,显然这种称谓不妥,犯有概念错误。依据哲学观念,被服务对象即会计人员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应属客体。所以传统的会计主体应该称为会计客体更为确切,而会计主体则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或组织,不是会计人员工作的单位。特别的是,中国财政部是中国会计主体的最 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余的中国全体会计工作人员或组织构成中国会计主体。因此,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本末倒置,需要更正,使其正确。再者,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企业是会计的承受者,属于会计客体的位置,怎么能成为会计主体呢,但按照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企业属会计主体,显然产生矛盾。还有,按传统说法,会计主体是单位或组织,但现实中无自身组织机构,却具有会计主体方面要求的经济形式也不少,如投资基金,政府基金等,这又作何解释呢。实际上,不管是单位或组织、投资基金或政府基金,还是企业或公司都是会计客体;只要有必要,任何一个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组织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客体,典型的会计客体是经营性企业。会计核算范围由会计客体的经济活动业务事项而确定。
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是主要的,是会计主体;而会计工作的单位是次要的,是非会计主体。因为在会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会计人员,所以会计主体是会计人员。若会计主体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单位,则会计人员的主体作用就被抹杀掉了,因为会计主体不是会计人员,那么怎么能起主体作用呢。这样的话,会计人员工作的单位即会计主体就可控制会计信息的质量(因为会计主体在整个会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就可以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这从理论上就使得会计信息质量无法控制,开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绿灯。所以单位领导可以指使会计人员作假账,粉饰财务报表等,这些都是此理论产生的恶果。作者对这一理论寻根求源,发现它可能还是当时计划经济的产物。由此看到,会计主体不应该是会计信息的产生或发生者,而应该是会计信息的加工或处理者,即会计人员。这样从理论上就使得会计信息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另外,会计主体应该独立于会计工作的单位,即会计工作人员应该与传统的会计主体独立,否则无法发挥会计人员的主体作用。如果非说会计人员不是会计主体,那么会计信息质量谁控制?若是会计主体自身来控制,这就回到了上面讨论过的问题即开绿灯问题。若是会计人员来控制,那么非会计主体怎能控制会计主体的信息质量呢?这从理论上就是不可行的,自然也是错误的。由此得出结论:若会计人员不是会计主体,则无法很好地控制会计信息质量。
三 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只是会计约定
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分期,是指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时期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一个个的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最小单位;尽管会计数据不只限于货币单位,但传统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这是传统的会计学原理中对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含义的解释。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带来了对其的巨大冲击。鉴于此,作者对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内涵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理解分析得更为透彻,使其含义更为确切。
(一)关于约定
1.约定的含义
约定的含义是既定俗成。例如,程序设计中用C开头的变量名(如CName)表示字符变量,这就是一种约定。实际上,不用C字母开头变量表示字符变量也行,但是没有约定的使用方便、习惯。因此,通常都按约定的方法来做事情。时间长了习惯了也就不再改变这种约定了,但实际上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会计约定是会计学或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的约定的简称。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会计约定的典型例子,稍后有对它们的专门讨论。
2.约定与基本前提的区别
主要为:(1) 基本前提是不能改变的,即使随着学科的发展也不可能改变,这才是基本前提。因为若基本前提变了,则后面的事物就会跟着变,变成非此及彼了。(2) 约定是可以改变的,即随着事物或学科的发展,约定内容可以修改。例如原来约定会计分期为一年,由于经济活动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可修改为半年或一季。由此也说明现行会计学原理中将会计分期称为基本前提是不准确的;同样将货币计量称为会计学原理中的基本前提也是不妥的。
(二)会计分期
传统的会计分期是人为地将单位或企业连续不断的经济活动期分割的若干较短的时间间隔,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这样做在会计实务上是可行的,但是缺乏理论分析、探讨。作者认为有必要深入探究会计分期的根源,这将对怎样进行会计分期起着指导作用。
1.探究会计分期
从会计为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服务的理论来说,会计是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业务事项的确认、记录、计量、监督、反映和报告,而会计对经济主体在一个周期内的经济活动业务事项的处理,会计业务工作就循环一次,于是会计分期应该取成为经济活动周期(因会计是为其服务的,应处于从属地位)。由此得知,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周期便是会计分期的由来,即会计分期就是经济活动周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业会计分期:由于农业经济活动周期取决于日历年度,即一个年度就是一个周期;又一个周期就是一个会计分期,所以一个年度就是农业的一个会计分期。正因为农业的会计分期为一年,以致于国家为了便于对各类经济活动的管理,特别是农业经济活动的管理,目前国家将全国的会计分期取成了农业经济活动的周期即一个年度。 从会计业务处理表现的形式来说,就是平时处理日常业务,会计分期期末对整个经济活动周期内的经济业务汇总报告一次,即作出汇总财务会计报告一次。会计分期应该与经济活动周期一致,一个会计分期出一次汇总一个周期内的经济活动业务的财务会计报告。
2.最佳会计分期
鉴于上面的分析讨论可知,不同类的经济活动,其周期不一样。最佳会计分期就是在各类经济活动周期中寻求一个最佳周期,此为理论上的会计分期。实际上,亦可按哪类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就取哪类经济活动周期为会计分期。或权衡各类经济活动周期的情况选取一个为会计分期。亦可从会计工作的运行费用低的角度来选取,寻求合理或满意的会计分期。
目前将农业经济活动周期日历年度确定为会计分期并非最好,因为经济活动业务成本费用、收益等与日历年度并没有内在的经济效益关系,如工业经济与日历年度有什么关系,特别是网络经济与日历年度几乎毫无关系。所以将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分期,效益怎样有待探求。能证明会计分期为日历年度的效益最高吗?能说明这样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最大吗?若不能,迟早改也。无可非议,会计分期只是会计约定。
(三)货币计量
传统的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最小单位。货币计量有两层含义: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货币是众多计量单位中最好的计量单位;第二,货币价值稳定不变。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没有货币的出现,货币计量也就无从谈起。在货币出现以前,会计计量的尺度较多,有实物量度、劳动时间量度等。换句话说,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决策者越来越重视信息的相关性和非货币信息,单纯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了。目前货币包括有形货币即纸金货币和无形货币即电子货币,货币计量即包括有形和无形货币计量。在互联网上企业之间的交易以后不再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和单证作交易媒体,而采用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引发了货币革命与支付革命,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上的产物,弱化了记账本位币的前提。同时,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间高速运转,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严重地影响了控制货币量的运作模式,加之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瞬间完成,这一切都加大了会计面临的货币风险,对币值不变的前提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将来的快速经济,货币计量只能是约定,以不变应万变。

四 持续经营并非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传统会计学原理认为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进而是会计分期的基础。作者认为不然,例如,世界通用的会计分期日历年度是农业经济活动周期这个客观存在事物的反映,与持续经营基本前提没有什么关系(由上面三-2-⑴中的讨论可知)。有人类,就会有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就有经济活动周期。这个客观存在,不需要假设,而需要很好地去认识它,掌握它的规律,即一个会计分期就是一个经济活动周期,这样以便会计适应其需要并很好地为其服务。又依据上面“二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本末倒置”中的讨论,可知会计工作服务的单位或组织是一个会计客体,他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无需考虑他的持续经营性,会计只需对他认识和实践即可。会计只需要对经济活动业务事项信息进行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若有事项信息则进行处理,无事项信息就不处理。在需要的时候,会计只是提供会计报告(财务报表等)服务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就不提供了。因此持续不持续经营不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当然这里不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与权责发生制记账,而采用现行市价与收付实现制记账。值得提出的是,持续经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前提,可以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去讨论。
持续经营一次又一次受到各种挑战冲击:
1.大量反例的冲击,现代经济越来越灵活,注册和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从事经济业务的人也越来越多,想干就干,不干就休息。休息一段时间以后再干,难道就不允许人家再干了吗?还要重新注册吗?如此,持续经营遇到了不可解决的难题。
2. 网络经济的冲击,“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快速性、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或转换的特点,造成对其持续经营的巨大冲击。推而广之,将来经济运转速度越来越快,即快速经济也会对持续经营造成很大冲击。
3.生命有限的冲击,事实上,这一基本前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生命有限”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企业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就已失去了持续经营的事实基础。
是摈弃过时的或有误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持续经营论点的时候了,从而创建全新的会计学原理理论。 项目名称“北京高技术企业成长、预警动态分析研究及可视化”。

相关文章:

新会计准则对军品成本结构的影响04-26

新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改革进程的航标04-26

会计等式变革研究评述04-26

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思考04-26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分析比较04-26

解析会计要素与会计平衡关系式04-26

新时期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04-26

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04-26

论新会计环境下全面收益报告04-26

生物制药企业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探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