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对中国FDI的影响

时间:2024-04-26 10:28:59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作者:章文光 刘海梅 冀丽 鲍雨佳

  内容提要 愈演愈烈的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全球FDI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008年10月以来,中国FDI已连续五个月同比下降,但经济危机也为中国提高外资质量、调整外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带来了契机。本文在分析经济危机对中国FDI增长下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形势下,要进一步推进FDI法律法规科学化、FDI区域分布合理化、FDI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保持并增强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关键词 经济危机
  中国 FDI
  
  一、经济危机对中国FDI的不利影响
  
  当前的经济危机对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9年1月1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为14000亿美元,比2007下降了21%;跨国并购下降近28%。同时,预计2009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仍有继续下滑的趋势。中国作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FDI的增量下降和存量减少。
  (一)中国FDI增量下降、存量减少的现状
  在增量方面,2008年,中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35%。商务部2009年3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10月开始,中国FDI已经出现连续5个月的负增长;2008年10、11、12月、2009年1月、2月,中国FDI较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02%、36.52%、5.73%、32.6%、15.81%。
  在存量方面,从全球来看,由于经济预期不稳定和市场前景不明朗,外资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撤减。美林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共有707,19亿美元外资从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与中国台湾等市场撤出。在中国,受经济危机影响,外商撤资现象在山东、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均有抬头。2008年上半年,4119家外资企业退出长三角;在广东省,有2.5万个港澳等外资企业撤资;在福建,2008年前三季度外商因撤资汇出资金1.09亿美元,同比增长45.8%。这类撤资呈现以下特点:撤资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撤资比重较高;小型跨国公司更易于撤资;以加工出口为主的珠三角地区撤资最为明显。
  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常撤资”,其主要方式为:外商在前期偷偷将资产全面转移,然后选择“一夜消失”,遗留下劳资纠纷、建设工程以及买卖合同纠纷等大量问题。如青岛“韩资企业撤资”自2003年开始,此后逐年增加。根据山东省外经贸厅2008年初提供的数据:青岛市2003—2007五年之间,就有206家韩资企业非正常撤资,涉及到企业员工2.6万人,拖欠工资1.6亿元,拖欠银行贷款近7亿元。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青岛韩资企业的撤资问题更加突出。
  (二)原因分析
  1 外商投资信心降低,投资能力不足。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经济发展前景不明,全球经济何时复苏仍处于不确定中。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FDI将因为金融危机和经济不景气进一步下降。这些直接影响了外商在华投资的信心,投资意愿降低。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缩水甚至倒闭,而金融机构又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这就造成了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经济危机使企业销售下滑,盈利水平降低,资金周转不灵,许多企业经营困难、面临亏损。此外,有些跨国公司由于母公司所在地经济不景气,资金不足,也限制了其进行海外投资的能力。
  2 受外资来源地和类型的影响。
  2008年,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地区依次是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日本、开曼群岛、韩国、美国等。而这些国家/地区又恰好是受此次经济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其对外投资的水平显著下降。从外资企业类型看,很大一部分为出口型企业。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消费减少、需求萎缩,也造成了这类企业在华投资的下降。
  3 各国吸引FDI的竞争加剧。
  伴随着外商在华投资成本的提高,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以更为低廉的成本吸引外商投资,尤其是印度、越南、泰国等国家,除利用低成本优势外,这些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吸引FDI的政策,诱使部分外商从中国转移出去。据统计,越南2006、2007年吸引FDI同比增长了1倍,2008年吸引FDI达640亿美元,是2007年的3倍。2007年印度吸引FDI达525亿美元,仅次于中国,排名第二,2009年1月印度吸引FDI约27亿美元,较2008年同期增长58.8%。经济危机当前,全球FDI减少,各国吸引外资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印度、越南、泰国等国吸引FDI的崛起,对中国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影响了中国吸引FDI。
  4 中国外资政策的调整。
  经济危机期正是中国外资政策逐步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期。随着中国利用外资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对外资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一些技术含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完全依靠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外资需求逐渐减少。在出口退税方面,分批调低和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I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两税合一”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定为25%,在税基、税率、税收优惠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外资企业所得税从15%上升到25%,优惠降低,成本增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商在华投资。
  5 外商在华投资成本提高、利润下降。
  经济危机发生正处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期,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工人工资增长较快,2008年1月开始实行的新《劳动合同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要求企业为员工支付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提高了外企的劳动力成本。工业用地的限制使土地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短缺、对外资的环保要求等提高了外企的生产成本。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也直接增加了外商在华投资建厂、购置设备的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经济危机给中国FDI带来的发展契机
  
  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全球FDI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21%;然而发展中国家FDI整体上升4%,国际并购上升16%,“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FDI均有所上升。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3.95亿元,同比增长23.58%。据2008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的调查,稳定的经济增长、庞大的国内市场、低成本劳动力以及市场开放等因素,使中国继续成为最具吸引力的FDI东道国。美中全国贸易委员会最新调查显示,受访企业中88%在华盈利,81%在华盈利水平高于或等于全球利润率,85%将中国作为公司海外业务首选地。
  经济危机当前,外资没有抛弃中国,这为中国FDI的深化发展带来了契机。中国应抓住“危中之机”,提高FDI的引资质量,均衡FDI的区域分布,调整FDI的产业结构。
  一是利用经济危机进行优胜劣汰,提高FDI的引资质量。此次经济危机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劳动密集型、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企业出现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生存下来的往往是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高生产率、高质量的外资企业。通过经济危机的优胜劣汰作用,可以从总体上提高了中国FDI的引资质量。
  二是利用经济危机加速梯度转移,均衡FDI的区域分布。中国外资的区域分布非常不平衡。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和地理区位的优势,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集中地,而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较少。截止到2007年,东部地区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全部FDI的85%以上。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日渐上升,外商投资东部地区的利润降低。我们可以趁此机会,加速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2008年,中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梯度转移效应初显,有助于外商在华投资的区域布局优化和平衡发展。
  三是利用经济危机加强因势利导,调整FDI的产业结构。外商在华投资产业分布不平衡,外商投资中70%集中在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中又有90%流向了制造业;服务业只占25%;农业仅占3%,这对中国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不利。此次经济危机中,劳动密集型的外企受冲击最为严重。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快引导外资流入现代农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引导外商企业由依靠中国廉价劳动力向依靠科技转变,调整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整体提高外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经济危机下中国FDI的因应之策
  
  经济危机对中国FDI既有不利影响,又提供了发展契机,在此形势下,中国要进一步促使FDI法律法规科学化,保持并增强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要进一步推进FDI区域分布合理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要进一步提升FDI产业结构高级化,推动产业升级优化。
  (一)FDI法律法规科学化
  面对经济危机,中国FDI法律法规总体上应保持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结合实际对相关的法律条款进行适当修改,力求科学化,使其更明确、更细化、更有针对性。首先,按照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措施》的要求,对国内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次,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中国以往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实际上起到了鼓励外商投资非高科技产业的作用,如规定外商投资的产品出口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均可获得“两免三减”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而中国产品出口型企业大部分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什么科技含量。要改变此种情况,必须调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变对外资的全面优惠为特定优惠,引导外资最大限度地流向中国急需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最后,应进一步健全外资管理的执法体系,力求公平、公正、透明,为外资企业在华正常经营和公平竞争提供法律保障。
  (二)FDI区域分布合理化
  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一直是中国FDI政策的诉求。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我们要把握契机,加速外资梯度转移,充分发挥中西部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的优势行业,如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环保节能等。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扩大开放领域、增加鼓励类项目,对鼓励类项目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改善交通运输情况,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三)FDI产业结构高级化
  把握经济危机中的契机,加速中国FDI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积极引导外资进人服务外包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等领域:
  首先是服务外包业。
  近年来,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为中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这种转移趋势并未改变,且由于非实物形态商品受经济危机冲击小,服务外包未受到明显影响,此种形势下该行业吸纳FDI的优势更为显著。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承接软件外包规模已经达到了9.2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28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增长超过50%。
  为推动服务外包业顺利健康发展,应重点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建立出口加工区吸引各种离岸服务,建立针对服务业的科技园区,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给予税收、外汇等政策优惠,以及人员往来、清关等便利措施。二是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三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在现有高新技术区、保税物流区和科技园区等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和转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专业服务、物流运输、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建立若干面向全球的服务中心。四是全面贯彻落实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增强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是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配合FDI区域政策,在国家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的同时,应着重采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经济危机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受影响并不严重,且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进入农产品加工业是明智之举。当前,阻碍外资进入中西部农产品加工业的因素在于:一方面,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使得农产品运输较为困难,直接导致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致使无法集中进行大规模生产,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面临这种形势,应加大对投资农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力度,在土地自由流转条件下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增加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信心;鼓励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国内知名品牌,吸引外资入股。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中心。
  鼓励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中心,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点。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中心的趋势持续加强,截至2006年底,外商在华研发机构已超千家,投资近200亿美元,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荷兰、丹麦、俄罗斯、韩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包括微软、IBM、通用汽车、朗讯、英特尔、杜邦、宝洁、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松下等在内的一大批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巨头,积极向中国转移研发能力,提升其在中国的产业竞争力。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国外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科技公司资金短缺,急需订单或交易,而中国企业可以凭借较为雄厚的财力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实现资金优势与技术优势的结合。中国企业还可以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资产缩水,“走出去”并购外国先进的高科技企业,间接实现外国先进技术转移到中国。
  政府应抓住外资向中国转移建立研发中心的机会,积极引导外商研发投资,可考虑对外资研发机构向国内企业转让技术免征营业税;对技术开发费除允许按实际发生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外资研发机构所得税给予比生产性企业更长的减免期;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外资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设立研发基金,为外资设立研发机构提供专项贷款等;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外资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研发合作关系;搭建促进各种科技信息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市场经济、收入分配与贫富分化04-26

关注民生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新转变04-26

农民工收入与消费问题的实证分析04-26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对策分析04-26

我国休闲经济发展探讨04-26

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待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04-26

国内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不同研究视角综述04-26

消费券发放问题探讨04-26

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统计分析与预测04-26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分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