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优势与战略选择

时间:2024-04-26 10:28:5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东北亚经济合作、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新增长极的选择、振兴北方拉动西部的作用等使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区位优势与自然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商务与金融环境、人才资源、奥运会的契机等凸现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应建立共同的市场体系、推动跨省市企业重组、深化财税体制改、促进金融合作、建立环渤海教育协作区、推进社会资本的形成,以加速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 经济一体化 机遇 优势 战略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已有20多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加快环渤海区域开发开放的战略要求,此后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和给予了很多特殊的优惠,但从目前“两角一湾”总体经济竞争力看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从制度与体制竞争优势看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大于合作。开展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多赢,是学术界和经济界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共识,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环渤海经济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也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前所未有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个显著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些相邻国家、相邻地区采取的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一些相邻国家,通过降低关税或完全免除关税,使之成为进出口无障碍的地区,实现市场一体化。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联盟等。有关统计显示,欧盟70%的贸易是在其内部交易,北美自由贸易区为40%,而亚洲区域内贸易仅占30%。这既表明亚洲的一体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国与国之间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大背景下,中国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行政壁垒的存在显然不合时宜了。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联系的紧密,区域合作范围和领域的拓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基础与前提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已转向亚太地区,而亚太地区中,东北亚地区正在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条件、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为国际经济界所瞩目。近年来。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日趋活跃,东北亚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像雨后春笋一样快速建立起来。环渤海经济圈东临日本、朝鲜、韩国,北临蒙古、俄罗斯,位居东北亚中心,辐射亚太经济区,既是我国北方内陆及三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天然结合部,又是通向亚太地区和走向世界的出海口,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有利位置,有着成为东北亚经济核心的潜在优势。
  未来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前景,环日本海经济圈的实质性运作,必将伴随中日之间国际分工的实质变化而增强;中国、日本、韩国三个经济体之间日趋紧密的经济合作,又使泛黄海经济圈成为亚洲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环渤海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将提高该区域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中、日、韩地缘邻近,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互补性强的国际合作优势。
  
  (二)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需要
  环渤海各大港口都在向“国际航运中心”迈进。2006年,天津港吞吐量2.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95万标准箱。2007年1月,已投资7.14亿元的天津港25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进人世界深水大港行列。青岛港则达到2,2415亿吨和2.2415万标准箱。大连港为1,4518亿吨和321.2万标准箱。但每一个港口与日本的神户和韩国的釜山相比都差得很远。在东北亚地区,目前关于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已经变得非常激烈,据统计,目前东北亚地区各港已建和在建的深水泊位将近40个,韩国釜山、中国台湾高雄、日本神户等的港口建设计划都十分宏大,并且这些港口的眼睛都盯着中国内地集装箱货源。因此,无论是大连、天津还是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面临的首先不是国内或环渤海港口的竞争,而是日本、韩国港口的竞争。要想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实现分工与合作。否则,各港口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都难以实现。
  
  (三)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新增长极的必然选择
  中国经济增长重心由南向北梯次转移,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一种合乎规律的必然趋势。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一般也都是先由沿海地区的发展逐步向内陆推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重心,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有过三次明显的转移。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是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借助国家在深圳等地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导向和毗邻港澳的优势,成为当时全国经济增长的重心。第二次是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长江三角洲地区借助中央开发浦东战略的实施,进一步突出了上海的龙头地位,使这一地区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重心。而第三次则出现在新世纪的初期,环渤海区域有希望成为全国跨世纪的新经济增长重心。近年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开放开发程度较高,成为中国新经济增长极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振兴北方拉动西部的关键
  环渤海经济圈是“三北”腹地走向东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资源地,是振兴中国北方经济的火车头。同时,该地区处于南北转移的结合部位,在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优势的同时,它的发展也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的利用其窗口作用,引进国内外的资金和技术,扩大商品进出口,引导其向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从而增强西部地区自身优势和自我发展能力。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与自然优势明显
  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环渤海区域的比较优势是:
  1、地理区位优越。该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南亚各国,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独特的地缘优势,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展国内外多领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2、自然资源丰富。该地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发利用。其中,能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环渤海经济圈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同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3、海陆空交通发达。区域内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我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区内海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4、已初步形成以京津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支点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密集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聚集、辐射、扩散、服务和带动作用。
  
  (二)产业结构调整凸现新的优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同时以优势的教育、科技资源带动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产业。2006年,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51.5:39.5,除北京市外,其它省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带动,2001年以后区域制造业比重在不断提高。
  
  (三)商务与金融环境优势显著
  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日益成熟,21世纪后环渤海已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又一热点地区,2006年以来,辽宁、河北省利用外资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山东省实际利用外资额高居全国首位,京津冀地区以政治中心吸引外资的优势依然存在,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投资性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数量超过了广东和上海。随着国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外资进入这一地区的步伐更明显加快,随着空中客车A320中国总装厂落户天津,表明我国20多年承接国际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局面开始改变,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开始转轨迈人向高端发展的新阶段。
  2007年,北京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在全国城市中高居榜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将地区总部从新加坡、香港迁入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大陆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在中国逐渐形成规模。目前,北京有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2家,有大型中央企业集团160余家。2007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我国大陆共有22家企业入选,其中有18家总部设在北京,成为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总部聚集数量最多的城市。同时,北京经济实力较强、商务设施完善、专业服务发达,成为推动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随着北京总部经济优势的发挥,环渤海区域的商务和金融环境优势将更加突出。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四)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高度聚集
  “2007年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显示,北京研发能力较强,遥居全国35个主要城市之首。其中,人才资源、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三个分项指标均排在全国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在人才资源方面,北京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为177766人/年,居全国之首,是第二位上海的2.65倍。
  高校云集,教育发达构建了优势的人力资源环境。环渤海区域教育资源堪称全国最优,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北京的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全区拥有高等院校376所,占全国的27%,高等院校教师约占全国的1/3,高校学生数约占全国的1/4以上,从1990-2006年,环渤海地区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规模所体现出的整体培养能力一直很强,五省市在全国的比例稳定在22%~24%,超过“珠三角”、“长三角”两经济圈的总和。不仅集中了中国一流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图书资料和科技信息中心,为发展科技产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五)两大契机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引擎”
  首先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将为环渤海整个区域提供经济增长的“引擎”。“奥运经济”在近年内,平均每年能拉动全国GDP增长0.3~0.4个百分点,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作为环渤海的主要城市,均可能从奥运大规模建设和承办中分享一定利益。其次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把环渤海区域的发展提升到国家和国际的高度,成为该区域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三、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环渤海区域存在着经济的互补性:北京、天津有着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河北、辽宁和山东则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相对于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辽宁、河北、山东的制造业优势则相对明显,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领先于两大直辖市(辽宁因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相对落后)。通过对环渤海区域各省市的功能进行定位,在市场、交通、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发展,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一)建立共同的市场体系,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保障
  共同市场体系是指没有区域、行业以及所有制区分的,没有税收壁垒障碍限制的,各类商品和要素能够充分流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相互联系、互相结合的有机市场体系。这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保障。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必须建立共同的市场体系。包括建立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人才流动机制、信息网络等。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全方位整合完善技术、人才、信息、劳务等要素市场,实现相互开放,创造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
  
  (二)推动跨省市企业重组,促进区域产业整合
  企业重组,是指通过对企业资产总量和资产结构的调整来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行为。其实质内涵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微观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效率;在宏观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效率。企业资产重组对于调整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重大意义。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都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也证明,大规模的资产重组,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与跨所有制的重组,是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联系在一起的,每一次重组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企业资产重组是环渤海区域经济产业整合的重要途经。进行资产重组,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突破地域结构局限,突破“诸侯经济”的区域行政管辖局限,通过资产经营、收购兼并、联合、优劣资产的置换,股权转让,对上市公司的买 壳、借壳上市,以及产权交易等形式,跨区域组建企业集团。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财税体制改革要从合理划分政府事权开始:除中央政府要承担一些大型、长周期、跨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外,大量的一般赢利性项目,应交给企业和企业联合体去办,地方财政则基本上不再承担赢利项目的直接投资任务,而把支出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在此事权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真正做到“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
  2、建立规范化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要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完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就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某些地区的既有利益。有些地区可能必须从某些产业中退出,或转而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上游产品。这就需要对这些为了区域整体利益做出牺牲的地域给予补偿,让区域内所有的地区都共享合作的收益。如果这种转移支付制度不够明确又缺乏权威性和制度保障,就不会有地区为了区域整体发展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了。因此,现在急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定转移支付的标准、方式,转移者的义务和被转移者的权利形成规范的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四)兴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交通条件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自1992年提出。这一课题设想提出后,曾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得到国内外交通业界的普遍关注。其基本设想是: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地形,在蓬莱一旅顺之间以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相结合的形式,建成全天候、多功能、便捷通达、连接渤海南北两岸的交通运输干线,全面沟通环渤海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进而北上与老东北工业基地、东北亚国家及横贯俄罗斯的欧亚大陆桥相接,南下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及横贯中国的欧亚大陆桥陇海线相连,最终形成一条总长约4000多公里(国内部分),贯通我国南北、连接东北亚及亚洲和欧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环渤海经济,扩大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并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重要条件。
  
  (五)促进环渤海金融合作,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金融需求
  拆除各种行政壁垒,打破金融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状态,构筑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与合作网络,是促进金融联动和推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为此,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的实现需要多个层面共同努力与合作。不仅需要该区域地方政府的合作、金融监管部门的跨地区合作、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而且需要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纵向与横向合作、金融创新、金融产品研发与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合作。
  推动和加强更高层次的金融合作,挖掘朝鲜、俄罗斯、蒙古经济金融合作潜力,逐步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整体提升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六)建立环渤海教育协作区,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以教育优势打造经济优势,促进环渤海区域教育长期合作和持续健康发展。把“环渤海教育协作区”变为环渤海区域教育发展决策;开展中等教育人才合作培养,促进环渤海区域内部资源共享;拓展高等教育合作领域,对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考虑实行定向扶持,实现高等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将环渤海区域建成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输入中心、国内教育资源输出中心和国际教育信息交流研究中心。利用环渤海区域优势的高等教育资源,开展环渤海区域与国际教育界的合作与交流。一是打造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输入中心,建立教育特区,形成多样化的中外合作办学基地。二是共同打造国内教育资源输出中心,努力传播弘扬中国优秀和传统的文化。鼓励有条件的教育机构赴境外办学,以韩国、日本等亚太地区国家的汉语教学和标准考试为突破口,开拓海外教育服务市场。三是共同打造国际教育信息交流研究中心,提升环渤海区域教育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建立知识资源整合的机制,举办和参与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包括参与跨地区教学质量测评项目。
  
  (七)推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加速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美国政治学者帕特南用社会资本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意大利北部许多地方政府的表现都比南部城市好。他发现在社会资本建构比较好的北部城市,市民热衷参与社团和公益事务,社会充满了互信和合作的风气,使得地方政府在政府的稳定、财政预算的制定、法律改革、社会服务的推行、工农业改革等方面都较其它社会资本较低的地区要好。帕特南是这样给社会资本下定义的,“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社会资本的良莠与丰欠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假如欧洲一体化的历程离开了其独有的丰裕的社会资本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其结果可能就不是现在的欧盟。珠三角、长三角一体化的历程也说明了社会资本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正是由于区内、区外种种因素干扰了区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导致区域社会资本的缺乏,阻碍了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步伐。因此,应通过加大对社会资本的投入,推动社会资本的形成,完善社会资本的形式,将有助于加速环渤海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环渤海区域内各地政府可尝试如下方式:
  1、将推动社会资本的形成,作为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区域内各省市在宗教、道德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交流,为环渤海区域合作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特别要看到,环渤海区域历史上是以燕、齐、鲁文化为主体特征,同时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生活层面既出现“西化倾向”,又有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与更新。例如在宗教方面,历史上,环渤海区域是北方教门活动的主要地区。基督教影响广泛,传统的道、佛、回教也在本地区继续发挥着影响。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这一社会资本的历史积累作用,发展独有的环渤海文化作为该区域的文化基础。
  2、交往的频率与深度决定着社会资本的形成速度。因此,在尊重各省市法律制度和体制差异的同时,应强化政府间合作,建立共同的区内协调机制和制度框架,为区域内的合作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用特区的战略思维,充分发挥各种平台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跨区域的发展特区。
  3、加强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协商,要启动地方、企业、民间层次的联合。培育和完善商会、行会等民间经济组织,发挥它们在市场组织和区域合作中的作用。解决好环境污染、水资源调配等区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增强区域归属和区域的历史认同感。同时,以现实合作为主题,扩大区域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创造区域合作的新途径,从而增强区域互信,促进环渤海区域合作。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对策分析04-26

我国休闲经济发展探讨04-26

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待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04-26

国内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不同研究视角综述04-26

消费券发放问题探讨04-26

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统计分析与预测04-26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分析04-26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04-26

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比较分析04-26

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研究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