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扩展,现有的、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职工等利益主体不断增多时,经济后果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深化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认识,可以明确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有效地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 启示
一、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兴起及其评价
1.经济后果的兴起。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和“技术说”相对立的一种假说。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的真正革命。泽夫(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1978)认为:经济后果就是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它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不同的会计程序导致各个主体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美国的另一位学者Rapaport在《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一文中也提出相似的观点,对规范公司必须报告什么(如:披露问题)和如何描述其经济活动(如:计量问题)的准则制定过程来说,需要以一个更宽的眼界———而不是传统的技术会计角度,来重新认识。他认为不论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通常在有效市场下,只要公司对其所运用的会计政策作出充分披露,市场便会识破由会计政策变动所引起的盈余变化,并对之不作出价格反应。然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却最终会影响公司股价,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就是所谓的“会计的经济后果”。
按照这些学者的论述,会计准则的出台或变更都会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它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司财务报告的接受者如股东和其他投资者的影响。面对不同信息内容的财务报告,股东将会作出不同的抉择。二是对搭便车者的影响。在公司财务报告公开后,那些并不是公司法定财务报告的接受者,可以无代价地取得公司报告信息。三是对报告公司自身的影响。报告公司为了取得市场的正面评价,而选择使得财务报告更“漂亮”的经济行为。这样准则就不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规范了。
美国早期铁路业不计提折旧,以大量发放现金股利,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使前期报告利润好,靠牺牲长期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使短期投资者得到意外收获。直到1947年,美国处于通货膨胀的高峰,少数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采用重置成本折旧方法。这将可能影响税收改革、雇员工薪的谈判等,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顶住了各方压力,支持历史成本。这是美国在制定“公认会计原则”过程中直接感受到的、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早期例子。
财务会计准则本身含有直接的经济后果。单纯从外表形式来看,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些数字的不同排列与组合。但是,从经济内容看,不论凭证、账簿和报表,作为信息载体,其数据都代表不同的经济内容。企业外部各利益关系人所能取得的经济利益,有相当部分直接受到这些“数字”的影响。比如:通过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利润的高或低,将会直接影响利润分配。从会计系统来看,协调或分配职能的合理履行与否,主要取决于会计准则。
2.经济后果的评价。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最完美的会计准则,并不一定代表最公允的经济后果。许多从理论上看似能够导致“真实而公允”披露的会计准则,往往在施行之前由于各方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妥协或者夭折。事实上,由于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和一些强势集团的存在,现实生活中被采纳的往往并不是具有最公允经济后果的经济行为。因此,赞成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研究者们,一般回避提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框架,而只是就事论事,具体讨论某一准则的经济后果问题。所可能有的提议,往往仅仅是未来应如何制定会计准则,以及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如何考虑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而不可能给出若干个准则。
会计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二、关于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准则基本性质的认识,是介于“技术手段”和“政治手段”,并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性倾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将影响到准则制定的过程,并导致对市场有效性的怀疑和改变准则制定和研究的模式。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会计准则无疑也具有很强的经济后果。从我国准则制定过程看,有两点值得注意:
1.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几乎淡化了经济后果,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有效性。我国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单向的一厢情愿的过程,像听证会这样的充分程序,尚没有进入制定机构的议事日程。所以制定的准则只能代表制定机构的主观愿望,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制定者的自身效用。
2.管理当局、投资者等行为主体,对准则的经济后果缺乏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首先,以前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制定政策,企业照章执行,这样的思维定势延续到今天,改变它尚需时日。其次,我国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所以即使出台的准则对一些主体利益有损,也无人问津。最后,小股东分散,搭便车心理严重,无人关心新准则对他们利益的影响。相反管理者则会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来“放大”准则的经济后果。所以我们看到,当新准则影响企业上市、配股、管理者报酬,或者管理当局的控制权受到影响时,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钻准则的漏洞,或采取粉饰、做假等消极行为。为了能蒙混过关,又威胁或拉拢审计等签证机构,由此以围绕准则的经济后果而发生一系列违背市场基本规则的恶性循环行为。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经济后果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启示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所以会计准则是科学和利益斗争相妥协的产物。为了使准则的制定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合理保护各利益集团,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在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上,曾先后有会计程序委员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和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负责。前两个机构因独立性不够而遭受很多批评,而FASB则从形势和实质上独立性都得到很大提高。首先,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由财务基金会任命,是专职的、有报酬的。其次,FASB的资金来自于财务会计基金会,不依赖于外界资金的资助。在我国,由于缺乏强大的外部投资者,会计准则的制定不得不依赖于政府部门,其独立性有待加强。
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战略性改组,改组后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设有管理委员会、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和解释委员会四个机构。其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是制定会计准则的核心部门,全权负责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制定。
2.重视财务报表提供者视角的变化。欧美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非常强调为投资者提供正确决策的信息。IASB制定会计准则的基本理念是从维持投资者的立场出发,从而制定出符合会计理论的会计准则,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实务。我国有必要探讨“财务报表是为谁提供的”这样的基本理念问题,突出投资人的信息需求。
3.增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广泛代表性。公有制经济目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处于优势,但改革开放以来,其他所有制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已有很大提高。在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主体和其他所有制经济主体都应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维护各方利益,在准则制定机构中一定要有各方利益的代表,使公有制经济与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利益代表都有权利参加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但考虑到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应让公有制经济的利益代表占准则制定机构代表名额的较大比重。
4.加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大部分过程总体上对外公开度不高。在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布前,只有准则制定者了解准则指定情况。其中不乏有政府官员、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了准则制定,但作为会计准则的应用者———广大实务界了解甚少。就是在征求意见阶段,反馈回来的意见处理结果也不公开。所以,适当增加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参与会计准则制定、进行反馈意见的交流,让各利益主体充分表达他们的思想,再考虑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多变性,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会计准则,就有望做到科学性、可理解、可操作、可被接受,并减少准则实施过程中的障碍。
5.加强我国准则制定机构与证券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与交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约为50%.证券市场在我国发挥着筹资、定价、资源配置以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基本功能。并且上市公司必须对其经营情况进行披露,更容易看到新出台的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对它们的影响。所以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应加强与中国证监会的合作与交流,吸收中国证监会一流的专家参与到准则制定过程中来。
6.把握世界会计准则变革的动向。加强会计监管、防范会计风险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显得十分重要。IASB的诞生,使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朝着统一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IASB倡议并正在制定的项目,也是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因此,正确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动向,明确每个会计准则的变迁、制定或改革动因,了解和掌握具体操作方法,为我所用,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市场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
2.周首华。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论新制度下会计人员委派制的改革创新措施04-26
会计委派制质疑104-26
创新会计监管模式之我见04-26
浅析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04-26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26
浅谈我国《医院会计制度》的完善04-26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04-26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疏漏补遗04-26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