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

时间:2024-04-26 10:23:5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20世纪80年代已普遍得到西方国家关注的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摆到了我国审计界的面前。本文通过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对审计风险的识别,提出了如何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重塑注册会计师公正的社会形象。
  Abstract:The problem of auditing risk which has been concerned by the westerners widely has been on the front of our auditing world.Thoughanalysing and distingusing the reason of the auditing risk,we put forward how to control and escape the auditing risk.So that we can improve the auditingquantity,remould the fair social image of the CPAs.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识别;控制。
  Key words:auditing risk;reason;identify;control.
  0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被西方国家广泛关注的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提上了我国的议程,审计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审计问题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审计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随着大家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审计问题,审计风险往往导致审计失败,而审计失败又会带来不利结果,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我们应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做出客观的分析,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
  1审计风险控制的意义。
  审计风险存在普遍性:审计风险可谓是无处不在,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任何一个环节工作的失误都可以引起审计风险,例如美国一公司欺骗会计事务所10年,其方法是在中午吃饭时将审计人员领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派人偷看审计计划、审计底稿,下午准备审计所需要的资料都将要审计的问题给回避了。盘存实物吃午饭时要加封条,防止被审单位弄虚作假。审计粮食系统时在检查粮库过程中,粮库亏空是在审计人员玩耍时无意中发现粮库内部是空的,由此牵连出一系列的案件。
  2审计风险的成因。
  2.1审计风险的概述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报告、专项经济等业务审计后,对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审计报告结论不当或不全面而导致存在的审计风险。
  2.2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2.2.1内部审计传统工作形式的影响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内审方法的工作形式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主要是既成事实的事后审计,缺失了在经营过程方面的事前、事中审计,很难避免经营风险和舞弊漏洞所造成的损失。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控制风险、控制程序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趋于隐性化和数字化,导致舞弊行为更易发生;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单一性、滞后性影响了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特别是经营方面过程控制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职能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不能跟上形势变化,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2.2.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加强组织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防止重大舞弊、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等方面,具有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企业运行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缺乏应有的独立企业地位,仅作为企业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的部门,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实非常普及,不能确保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行为受到限制,即使提出了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也难以得到落实,以及审计建议的适当采纳。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许多审计事项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也有可能会引起这部分掌握企业实权人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从而带来巨大审计风险的隐患,这无疑会给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带来损失。
  2.2.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传统审计基本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而对单位的经营管理、工程预决算、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钻研,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络经济盛行,电子信息经济的应用技术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往往面临来自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低下的审计风险。
  2.2.4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制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的好坏无从考核,缺少与之配套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往往不高,不能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审计任务敷衍了事,审计报告不严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仅在报告中进行表象描述,而没有进一步提升存在问题的实质,轻易得出结论。由于没有制定审计人员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风险责任制度,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
  3审计风险的识别审计风险识别是指审计业务面临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对风险性质进行签定的过程。一般来说,对于常见的和历史上发生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凭借过去的经验和简单的风险知识便可识别。
  ①避开详细的程序式的检查,而把审计判断集中于披露问题和会计政策选择的连续性。
  ②费用破产或兼并预测模型来预测高风险的业务。
  ③避开高风险的行业,或对高风险行业提高审计费用。
  ④坚持稳健主义。
  4审计风险的防范。
  4.1社会环境方面。
  4.1.1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4.1.2确保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在资料的安全性方面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提供给会计的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这也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首要前提,它对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实行岗位分工,将具体责任细分到个人,使每个人的职位不相容,提高工作和办事的效率;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实行各岗位之间的互相监督的职能,发挥互相监管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一个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以保证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4.1.3最大限度地保持注册会计师的超然独立。
  4.2会计事务所方面。
  4.2.1引入风险管理模式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4.2.2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4.2.3强化审计过程的督导。
  4.2.4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
  5审计风险具体控制措施。
  5.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与审计风险的大小直接相关。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审计活动中始终保持独立性,规范自身行为,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力;审计人员还应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避免对现行政策不理解而作出不适当审计结论,构成审计风险;在业务素质方面,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对会计、审计等专业理论水平,熟悉贯彻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从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来防范审计风险。
  5.2加强内部控制测评由于审计客体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度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工作,以检测制度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了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功能性进行评测,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测评,可以发现和确定内部控制的优劣,为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创造条件。
  5.3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目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离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审计人员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就是一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致力于这种新的审计方法的研究、学习、培训,争取尽快掌握和运用这种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新审计方法。
  由于任何一种审计方法的运用都不可能保证审计信息绝对准确无误。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应该交叉使用各种审计方法,降低因审计方法的选择单一而诱发的审计风险。交叉使用审计方法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充分,从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来看,交叉使用多种审计方法无疑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5.4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完善审计准则法律法规、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和适度。法律法律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应尽快制定出台《审计法》、《审计准则》,并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法律条文,填补某些领域法律、准则方面的空白。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尽快熟悉运用新的审计准则,以减少审计风险。
  5.5提高审计监督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单位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对环境的适应性,即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审计对所监督的内容间接反映的准确程度。总之,审计人员只有提高自身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才能降低因此诱发的审计风险。
  6结语。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挑战和困难在加大,重视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大有可为,必将为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怡。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9)。
  [2]黄志华。浅议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2)。

相关文章:

浅析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体系04-26

试析我国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分享04-26

建设我国会计准则的创新思考04-26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04-26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及其原因分析04-26

关于债务重组新准则的研究04-26

浅谈工程施工招投标审计04-26

外部审计师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机制分析04-26

基于寻租理论的会计准则制定研究04-26

浅谈如何提高审计技能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