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方产业集群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江西省赣州地区依托其丰富的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逐步形成了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在崛起过程中提升了赣州地区的区域竞争力。但不可否认,目前,该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难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赣州地区 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行政、文化等手段,对本地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有色金属产业企业自身则 应延伸产业链,并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同时,结合“红三角”的区域合作优势,不断壮大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从而有效地 促进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
一、当前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现状分析
(一)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概念。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有色金属产业的开采、加工等大工业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将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另外,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属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它是相对于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言,有色金属矿产流动性最弱,以有色金属开采、加工的资源型企业在资源禀赋地区具有空间集聚现象。
(二)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优势。赣州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十五”期间,有着“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美誉的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钨的储量占全世界的26%,离子型稀土储量占全国的40%,氟盐化工原料也十分丰富①。有色金属产业作为赣州工业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大支柱产业,不仅使得这些优势矿产资源迅速得到开采、加工和利用,其产业成长为支撑赣州经济大厦的脊梁,而且赣州有望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中国五矿集团、日本住友、北京安泰科技等一批合作项目纷纷落户赣州市;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赣州华兴钨制品有限公司、赣州特精钨钼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壮大。
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产值大,产业的影响力强。与“九五”末相比,“十五”末有色金属产业工业增加值从3.56亿元增至30.1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7亿元,增长5.64倍;利税总额达到14.1亿元。“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步增强。为促进钨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赣州市钨业协会推行了行业自律和联合报价制度,以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目前,钨精矿的年平均价格达到了10.6万元/吨,每吨比2005年增加1.8万元。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影响力日益提升,钨产业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领军力量②。以前依靠卖原矿,因而在价格和产业发展上受制于人。现在一手抓控制资源,一手抓深度加工,赣州钨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全国市场。赣州有色金属产业正朝着“世界新钨都”的目标迈进。而这一成效的取得正是得益于独特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推行,其大大提升了该区域的竞争力。
(三)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虽然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样存在着严峻的挑战。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缓慢,步履蹒跚。目前,该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仍然是以原料供给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产业链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虽然近几年某些企业状况有所改观,但总体上有色金属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做精,整体产业缺乏影响力和带动力,没有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提升有色金属产业的精深加工。绝大部分小型矿业追求短期利益,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掠夺性开采现象普遍存在。有色金属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严重,矿产品结构单一,加工度严重不足,没有与其他相关的产业联系起来,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
2、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水平落后,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无休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年销售收入比没有形成比例,低水平重复建设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我们在赣州地区的崇山峻岭中发现,除了“大跃进”式的无序滥采外,低水平重复建设比比皆是。在目前钨矿产品冶炼加工设备一半以上处于闲置的背景下,钨加工制成品也仍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附加值低,作为储量世界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的资源优势没有在经济上体现出来。相反,国外企业买进赣州地区的廉价成品、半成品,加工成高精尖产品后返销中国市场,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资源优势的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品却没有价格优势。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对产业集群分为两个层次:低次聚集阶段和高次聚集阶段。而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仅仅还停留在低次聚集阶段,只见单个企业内部规模扩大,而不是同类或不同类企业集中构成的比例增大。并且,赣州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也主要是靠政府推动,并没有上升到由市场自发驱动和政府推动两者兼顾的产业集群模式。
3、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较差,非法采矿点多。国家已经把有色金属行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行业,因为有色金属资源终究会枯竭。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污染十分严重,致使在很多矿区附近河水常年混浊,河床抬高,矿区环境令人担忧。据统计,赣州市信丰县当时全县有1000多个开采点,导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3.7万亩,淹没耕地400余亩,给7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万多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赣州地区亟待发展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另外,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当地人不顾生产安全,在没有办理任何采矿手续的情况下非法对有色金属资源大肆开采,造成当地有色金属产业开采秩序混乱,根本没有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模式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发展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包括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集聚效应使边际收益递增,生产成本降低。同时,通过集聚效应可以加强营销优势,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如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等。而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也类似会在该地区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因为经济外部性主要来自于集群内部的R&D外溢和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性外溢,使集群内企业互补,降低各种活动的成本。地区存在着优势,并不是取决于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该地区明确的产业分工所达到的外部经济效应的程度。相同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个地方,很大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由于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生产,就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同时也产生巨大的需求,这种规模经济效应足以保证在这个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价格的供给。
(二)赣州地区发展有色产业集群可降低其企业交易等成本。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一个过程。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新制度”形式。当把交易费用这个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放入产业集群中来进行探讨时,地理上集中的含义意味着集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制度、文化、社会环境,而这可以有效降低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影响交易成本的一个主要方面;地理上的集中自然意味着消除或大大减少因为空间距离产生的交易费用;集群也是信息的集聚,其本身就具有网络化的特性,这既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这明显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长期合作,内部信誉体系比较完善,可以有效防止机会主义以及道德风险等。因此,签订、执行契约等所需要的交易费用也大大减少。同样,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能降低该地区企业交易费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改变小数目条件,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提高信息的对称性等,这样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成本。而对于企业之间,可以逐步打破企业间的相互“自我屏障”,减少企业间信息沟通的时间成本及其他费用。在赣州地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很容易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成本,例如运输成本、技术传播、扩散成本,等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赣州市龙南县稀土开采建场为例,各地竞相投入开采,许多县效仿全民上阵,都以“零打细敲”、大面积乱挖滥采为主,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环境、劳动力、资源流失等付出巨大成本。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赣州地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可产生集群剩余。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种新的产业运行模式即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小企业来说很容易享受研发溢出效应,产生集群剩余,即企业在加入集群氛围之前的利润与加入后的利润之间所形成的差额,它包括收益剩余和成本剩余。鉴于赣州地区资源禀赋的特点,钨矿与稀土等有色金属产业都并非高科技产业,而是属于资源型产业,因此,适度的产业集群能使他们追求收益剩余。
产业集群对一地区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如根据就业集中度或区位商来衡量企业集群的程度,同样也知道产业集群能提高该地区的就业率,利于技术、制度扩散与创新。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对于该地区来说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途径。
三、完善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对策分析
各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应选择一条适合其地区发展的模式,根据该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如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集群、浙江绍兴的轻纺产业集群等。赣州地区也不例外。基于该地区特有的有色金属产业资源优势,选择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革命红土地——赣州地区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发展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应发挥政府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产业集群完全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形成的话,难免也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有必要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根据当地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兼顾产业成长方向和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地制定产业政策,以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克鲁格曼认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群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1998年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式”也强调政府通过政策对产业体系形成了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赣州地区的有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既是市场自然演进的产物,又需要各种组织尤其是政府的精心培育。政府应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文化引导手段等,对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挥其积极扶持作用。
1.政府采用经济手段促进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是必不可少的。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地理集中性,而地理的集中则必然少不了作为产业集群基本条件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是企业之间对外、对内沟通协作的桥梁。该地区政府应解决当前有色金属企业关心的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并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瓶颈的问题,完善城市功能。政府应承担对公益性地质的勘察以及钨矿、稀土安全生产等实施补偿性援助;另外,营造有利于企业繁衍的经济环境也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例如,运用鼓励政策,引导更多的有色金属企业植根于赣州地区,设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鼓励企业到基地发展,政府给予免除3年租金的优惠政策,由此推进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通过统计、计划、财政和金融等部门及时汇总有利于有色金属产业、有色金属企业的各种相关信息资料,供企业借鉴与参考,防止钨矿、稀土等企业内部哄抬价格,创造平等、公平的良好竞争环境,避免过度竞争而忽略企业间的合作。一方面要积极培育高质量的区域创新环境,如投资建立良好的区域交通系统、信息通信网络,企业家聚会场所等主要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展览会、交易会、文体活动等各类活动,促进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增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关系,加速信息和知识的通畅和交流,培养和引进多方面的人才,建立技术标准和市场监督机制等。
2.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促进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根据当地法律法规保护各企业的产权,针对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生阶段、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建立适应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环境,产业集群要求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相互作用,避免不完善的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各自分散,形成割裂的局面,而针对行政干预或保护主义现象、技术瓶颈等制约要素的存在,都需要政府打破壁垒,构建适当的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深加工企业实现减免税、贷款等优惠政策。
3.政府采用文化引导手段促进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从政府采用文化引导手段的角度来看,一个优越的人文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并且得以发展的基石。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虽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不断去构建、改进文化环境。要在产业集群形成地,如龙南稀土、大余和崇义钨矿等地方逐步建立适合产业特色的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咨询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服务机构并形成网络。另外,引导有色金属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机构对产业发展1+1>2的协同效应。在企业与各文化部门之间实现知识、技术共享,鼓励高等院校培养钨矿、稀土专有技术科研后备军,发挥各服务体系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引导、协调和监督的功能,促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浓厚的“软环境”优势。
(二)发展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应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产业集群说到底就是产业链、价值链上企业的空间聚集。区域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依赖于特色产业链的配套与完整,没有完整产业链的生产基地是没有生命力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延长产业链,向上游要利润、降成本。赣州地区的钨矿、稀土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原产品开采的水平上,夹杂着少部分的深加工制造企业。因此,应选择资源主要产地的崇义、大余、赣县为钨产业采选加工基地;赣县、龙南、定南、寻乌为稀土采选冶炼加工基地;以中心城区和经济圈为核心,先规划建设资源深加工集聚基地,以减少运输、信息的成本,加强技术流和资金流。依托优势资源,壮大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着力发展集采矿、精粉加工、硬质合金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生产加工企业。另外,从经济效应上看,一个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以提高效率。核心产业的聚集对上下游关联产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这些关联产业发展,进而在地区形成一种完整的产业链条。但完整产业链条并不是求大和求全,而是在优势产业中求其特、求其专、求其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强化上下游配套协作,构建技术关联、协作紧密的产业链,走链式化的发展道路,持续保持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发展,形成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竞争优势。迅速集聚配套产品,开发新的、附加值高的产品,如制作钨、硬质合金、铝铁硼、磁性材料、发光材料等具有自主品牌的优质应用产品。把原有的“散兵游勇”、“零打细敲”的单一开发模式转变成集群式、链条式的发展模式,促使赣州地区形成“分离提纯——冶炼——加工——各种使用价值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发展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应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赣州本地企业主要是生产原矿,矿产加工企业有一部分,但实力都不雄厚,附加值低,如混合稀土5万元-6万元/吨,而加工成氧化稀土后约30万元/吨。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整个企业的支撑。赣州地区已初步形成为钨矿、稀土初级产品的集聚地,但如果要做大、做强、做精,那么技术远远不够。首先,企业应逐步强化当前由矿物原料制取深加工产品的主要工艺,如钨矿当前的工艺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制作后,虽然工艺水平比较高,但其严重不足就是废水量大,所以应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有选择地集中开采,达到水循环使用的目的。应加快研制新工艺,引进先进的稀土分离技术,如“钇+铕”系列产品,吸收超细粉制备、特种钨丝生产等高新技术。本地企业之间也应努力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技术创新,如果在产业集群内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技术断层,产业集群就会衰亡。所以,应培养一批能打破阻隔、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互相交流技术、互相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企业群。另外,创新不只在技术上,营销、管理的创新对于企业同样重要,应构建自主创新效益链条。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四)结合“红三角”的区域合作优势,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红三角是指粤、湘、赣交界的韶关地区、赣州地区、郴州地区及其周边相近的广大地域。这一区域作为泛珠三角,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后花园,应加快形成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1.结合“红三角”,放大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优势。打造“红三角”经济圈,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虽只是其中一部分,却很重要。通过聚集效应、增长极原理,可放大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优势。赣州地区是有色金属钨矿、稀土的主要来源地,相对于韶关和郴州而言,赣州在发展这两种矿产的产业集群上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因此,赣州地区在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时,不仅可以通过集聚其他两个地区少部分的矿产原料以及少量的深加工产品,进行相互合作或兼并组合,还可以得到资源矿点,把有利的技术、管理等引进来,把自己的优势传出去,增强自己的发展后劲,达到互赢互利的局面。而且,增长极原理也能促使赣州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提出,该理论主张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在三个地区实现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三个地区打破地方隔离,赣州地区具备高水平、高质量的钨矿、稀土矿产业,通过扩散效应将优势分别向其他两个地区辐射、转移,带动其他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强化了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主导地位。
2.联合“红三角”地区,从各方打造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赣州地区可以联合韶关、郴州二地矿产产业的税收政策进行去异趋同性调整,实现区域内一定程度的产业融合。构筑统一、规范和开放的市场体系,在三个地方培育矿产一体化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和统一的产权市场,提高劳务输出以及输入的竞争力和水平,让三地区拥有矿业方面技术水平高、专业知识强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并在三个地区自由地流动,这也是打造“红三角”经济圈所必须进行的步骤。另外,目前也可以发挥“联谊会”的作用,开展“矿产产业联谊会”、“技术交流会”等,加强政府、企业、民间之间的沟通。依托快速的公路、铁路运输,将赣韶郴三地区建设成为南下北上的有色金属产品物流中心。这样既有利于三地区的资源配置,也加速了山区与发达地区的各种资源配置,带动赣州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快速蓬勃发展。
注释:
①②数据来源于:潘逸阳.培育壮大有色产业集群 形成竞争力[EB/OL].赣南矿业网,2006-01-02.
参考文献:
[1]吴晓军.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2]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3]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刘芬,邓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1).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04-26
制造还是“占有”04-26
浅论新经济时代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考04-26
一起工程结算审计案例的分析04-26
金融海啸中我国产业集群缺陷及其对策04-26
财政审计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构想04-26
报送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完善路径04-26
当前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04-26
创建审计项目组织的流程控制管理模式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