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和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支撑和谐旅游发展的公共产品却大量缺乏,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影响了旅游业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本文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对乡村旅游公共产品的内涵、分类进行探讨,分析了旅游公共产品对乡村和谐旅游的支撑作用,并对旅游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出了对策思考。
关键词:乡村和谐旅游旅游公共产品供给
Abstract:The village harmonious traveling is the village traveling development targets,realizes the village economy development important way.At present supports the harmonious traveling development the public product massively to lack actually,has restricted the tourism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eriously,has affected the tourism to the village economy impetus function.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public product theory to the village traveling public product connotation,the classification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has analyzed the traveling public product to the village harmonious traveling support function,and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 ponder to the traveling public product effective supplies.
Keywords:Village harmonious traveling Traveling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1.前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乡村作为现代旅游的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其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增强农民市场意识和转变观念、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城乡经济交流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在乡村旅游给农村建设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些不和谐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破坏、文化异化等,成为抑制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乡村和谐旅游的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1〕,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新亮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2〕。
乡村和谐旅游是和谐旅游的一种类型,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旅游食、住、行、游、娱、购各要素全面发展以及旅游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全面发挥的旅游发展模式。〔3〕实现乡村和谐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旅游公共产品的支撑。然而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历史性欠账较多,供给严重不足,旅游公共产品更是供不应求,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乡村和谐旅游的实现。可以说没有旅游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乡村和谐旅游的目标就无法达成。
2.旅游公共产品内涵及分类
“公共产品 (public goods) ”是相对于“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的一个概念,最早由林达尔(E.R.Undahl)提出,萨缪尔森(Samuecson P.A.)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给公共产品下了一个严格的定义,即“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任何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4〕。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征。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并不减少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使用。非排他性是指一旦提供某公共产品,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使用。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必须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现实生活中纯公共产品很少,大多数为准公共产品。根据物品消费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强弱,准公共产品又可分为一般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可拥挤产品和可拥挤的俱乐部产品四种类型〔5〕。一般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弱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或者说具有较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俱乐部产品具有较强的排他性但竞争性较弱;可拥挤产品则具有较弱的排他性和较强的竞争性;而可拥挤的俱乐部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都相对较强,更接近私人物品的特征。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的满足其在旅游过程中综合需求的服务。旅游产品在表现形式上往往以旅游供给者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线路或旅游活动出现〔6〕。旅游公共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特点的旅游产品,也是为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产品,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旅游项目等等。根据旅游公共产品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强弱,可将旅游公共产品分为公共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教育培训,公共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五种类型。
公共服务属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包括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卫生、安全预警制度、旅游市场监管、旅游资讯发布、旅游区规划和营销等;旅游基础设施具有较弱的排他性和较弱竞争性,包括景区的内外道路、水、电、气、通讯、宽带等设施;旅游景区项目、教育培训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较弱的竞争性,包括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等以及服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公共资源具有较弱的排他性和较强的竞争性,包括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接待设施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较强的竞争性,包括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
3.旅游公共产品对乡村和谐旅游的支撑作用
乡村和谐旅游的实现依赖于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维持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依赖于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可见,乡村的优质生态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基础,破坏了乡村这些特有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对维持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如,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规划,政府和行业协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进行规范和管理,对游客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等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所在地方文化的认识,自觉的维护自己特有的文化,维持乡村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3.2完善旅游设施依赖于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乡村旅游设施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旅游接待的物质基础。一些乡村的很好的旅游景点由于过于偏远、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齐全等原因而没有市场,无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可见,乡村旅游和谐发展依赖于旅游区道路交通的建设,水、电、气、通讯、宽带等设施的建设,依赖于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公共资源的建设,依赖于宾馆饭店等接待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设施会大大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实现乡村和谐旅游以人为本的理念。
3.3实现优质旅游服务依赖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实现乡村和谐旅游仅有旅游资源和配套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配有优质的服务,广义的服务包括公共治安、食品安全、市场规范等,狭义上特指导游讲解、餐饮、住宿、娱乐服务,强调要以游客满意为中心,推行规范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感情化服务,为游客提供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游客吃得舒心、住得安心、行得放心、游得欢心、购得称心、玩得开心。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保障,政府加强公共治安,食品安全监管,对市场加以规范等公共服务,政府联合企业合作办学,对导游等服务人员加强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人才等等。
3.4构建乡村和谐社区依赖于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构建乡村和谐社区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方面,主要体现在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本地居民三方的利益协调。当前,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三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必须加强公共服务,搜集信息和发布信息,让不同利益主体实现沟通和讨论,政府和开发商要对村民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相关问题对村民加以宣传,提升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识,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从而实现三方利益的协调,构建乡村和谐社区,为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4.乡村旅游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思考
旅游公共产品对乡村和谐旅游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历史性欠账较多,供给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增加旅游公共产品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旅游公共产品质量便成为实现旅游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成为实现乡村和谐旅游的必经之道。旅游公共产品分为公共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教育培训,公共资源 和旅游接待设施五种类型,本文以五种类型为切入点,探究乡村旅游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4.1增加公共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供给数量。公共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的较弱排他性和较弱的竞争性决定政府是其供给者,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大财政对该类公共产品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乡村旅游提高到作为扶贫工作的新切入点、发展地方经济的新亮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
4.1.1政府要科学规划,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和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在对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认真详实的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1.2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政府等组织应切实做好资源保护工作,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维持并提升资源的吸引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在做好监管和治理的同时应该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村民进行旅游教育和环保教育。
4.2增加旅游景区开发、教育培训和旅游接待设施的供给数量。旅游景区开发、教育培训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而旅游接待设施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这就决定该类旅游公共产品适用于公私结合的供给方式。所谓公私结合的供给方式是指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某种方式与私营机构相结合,共同完成公共物品的供给的任务,满足社会消费需求,主要包括政府委托私营机构生产,政府授予私营机构经营权和政府补贴供给公共物品的私营机构〔7〕。
结合乡村旅游的具体情况,旅游景区开发应主要由市场主体加以投资经营,政府进行管制;乡村旅游技能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需要大力发展,对民办院校加以补贴和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民营企业对旅游教育的投入;乡村农民个体较为贫穷无力进行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政府可将新建的饭店宾馆娱乐设施承包给社区农民,并对经营加以规范,从而使当地人民分享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
4.3优化旅游公共产品供给的产品结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问题,但是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与需求存在大量的错位现象等问题依然存在,极大的影响了乡村和谐旅游发展的进程。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一方面许多乡村小型基础设施如小水库、水渠、池塘等无人管理和负责,造成老化甚至报废;乡村生态环境恶化,乡村交通、通信设施普遍落后等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一些政绩工程,特别是上级领导要求考核的公共设施项目,如示范性或标志性的面子工程等,却供给过剩,这往往是村民较少需求的公共产品;甚至有的政府官员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而向村民提供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甚至是有害的“豆腐渣”公共工程和以次充好的农用资料及设施。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是市场决策的结果,而是政治决策的结果,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偏好,不是通过价格机制传导的,而是通过政治程序转化为集体行动的。要改变现状,必须摒弃政府包办公共物品供给的做法,引入人民的需求表达机制,把农民的利益放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通过民主机制汇总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偏好,将农村公共物品的决策权还于农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公共产品的供给真正反映农民意愿和偏好,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4.4优化旅游公共产品供给的地区结构。我国多年以来一直存在城乡两套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这成为现阶段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自建国以来到农村税费改革以前一直实行的是“抽农补工”、“重城轻农”政策,从而形成了城乡不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为实现乡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加大对乡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力度,调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从根本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以坚持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推进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政府应尽量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相当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公用设施,缩小城乡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巨大差距,逐步化解城乡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二元格局,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的地区结构,提升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4.5提升旅游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旅游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提供,由政府对公共产品的质量加以检查监督和管理,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升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政府应当追求公共利益,奉行服务理念,凸显公民社会的公民权利、公民意识和公民价值,强调在民主对话沟通协商基础上的政府与社区、企业的合作信任和互动共治。
参考文献
〔1〕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07,(9):127~130
〔2〕李应军.试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J〕.商业时代,2007,(32):89~90
〔3〕谢清溪.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旅游的构建及其实现〔J〕.人文地理,2006,(4):98~101
〔4〕Samuecson P.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November,pp..387~389
〔5〕陈国庆、王舒果.公共产品纯度:公共产品市场建设的理论基础〔J〕.财贸经济,2007(10):71~76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顾建光等.公共经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及解决方法04-26
谈企业会计与企业的关系04-26
企业会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探析04-26
企业会计管理的加强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04-26
浅谈“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入会计课堂04-26
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会计课堂灵动起来04-26
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初探04-26
提高高职会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