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唯物史观内在的合理性,即运用唯物史观的正确原理考察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过程,提高分析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的预计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并且本文将着重点放在具体的经济形态即市场经济中,将其作为理论的阐发点,来进一步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主的特定内涵与其合理性。
然而,首要问题是如何挖掘唯物史观中的正确学术价值,将其内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成分与意识形态性的与政治宣传性的成分区别开。如何将马克思认为区别于唯心史观的唯物史观的内涵挖掘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在国内学术界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异同模糊不清,将两者的内涵混淆。本文认为这两种界定是比较准确的。如“唯物史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它只是遵循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观察和理解历史的结果。“而更具体地说”唯物史观属于科学范畴,历史唯物主义属于哲学范畴,二者有着不同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描述人类历史演进的实证科学,一个是概括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历史哲学,其间的关系就像物理学中的世界物质形态论与哲学中的世界物质本体论关系一样,但是历史相关性又把它们连接起来:唯物史观是文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观,以唯心史观为对立面;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领域中的唯物论,以自然唯物主义为参照”。(见《哲学研究》2011年第二期 张奎良 《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在区分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之后,还应该仔细探究唯物史观中的学术精髓。首先,唯物史观在官方教科书中的一般性原理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只能是笼统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并且上述术语往往内涵都比较空洞,因此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内涵要必须从原着着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述到“全部人类历史的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是这些个人的团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并且“这种历史现状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文化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体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92页)上述的这些语句中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不同的科学性的两大基本学术资源,而本文的一下阐述则是根据这两大脉络进行一系列的发展。
首先,是人的需要与人性的关系。
其次,是整体意识与国家制度的关系。
从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个脉络去探讨,则涉及到在政治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即人性的本质的问题。而笔者认为在政治哲学中关于人性恶还是善则是根据的侧重点提出的,而没有任何价值取向的问题。就是说,恶或者善则是中国语境中的词语内涵,而不包含任何褒义贬义的色彩。比如,人性善就是说当个体置于各种选择之前,其首要的选择便是道德原则而非物质利益。人性恶便是说当个体面临各种选择之时,将“自己的需要”即使自己获得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作为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将人类的缺点即人类的动物性作为不可回避的一个方面。而马克思的上述阐述对人的讨论便是倾向于人性恶的,这是长期以来忽视的重大问题。人们往往认为马克思对人的定性止于共产主义的“自由人”的摆脱了物质需求的乌托邦式的个体,而往往把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却没有从深层次探讨具体的社会个体在经济下的本质问题。而第二个问题便是整体意识。这是从另外一个反面理解唯物史观。认为经济体制和模式表现在个体上面时便会出现社会成员集体的统一的类似意识。当然,这种社会成员必须是有着共同的经济地位。即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占用情况,对社会产品的分配情况,这种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对各种因素的看法和评价。这样可以很好地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的需要,对物质的需要表现在社会过程中便是经济地位,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另外一种理解便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社会成员整体意识的影响。其实这种理解应该是真正的唯物史观的精髓,在马克思之后,发达资本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将这种理解继续发展下来,运用于对社会的观察之中。比如上世纪60年代法国的左派思潮运动,就是社会成员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用下逐渐产生了一种“异化”的整体意识,使社会成员逐渐被物质束缚起来,丧失了对精神的需要,而这种”异化“不仅仅表现在社会宏观层面,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持久的。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的有价值的应该是上述的这两方面。在下文中,将运用这两个概念去探讨市场经济下的作为意识层面的民主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二
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去考察市场经济与民主的关系,首先必须从内在把握民主的内涵。因为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术语并不是在市场经济下才出现的。但又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成了保障民主实现的条件,使民主从学术中摆脱出来成为现实中社会的普遍法则。
首先,民主在传统的政治哲学语境中有以下几种界定。在国家制度层面上是用以区分贵族制,君主制,共和制的一种制度形式。认为民主制是一种某些利益集团用以维持发展其利益的一种国家制度。这倒也指出了民主制的一种重要特征,即在民主制下追求利益是符合社会终极目标的。而到后来,三类民主制比如参与性的民主,代议的民主,慎议的民主,都是论述个体如何在既成的民主前提下如何确保自己的利益的形式的问题。诸如此类,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制度性的解释。
而本文中的民主却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上述的制度性的民主,而在意识性的侧重点上解读民主。即主要是从个体在意识上对某物的追求,来获得使个体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是一种将要性的意欲性民主,而非在国家制度下的个体争取权利,限制权力的制度性民主。
既然本文中的民主将侧重于意识性的解释,那必须要内在了解这种民主的构成因素与逻辑。本文认为有三个因素,即怎样的主体,在怎样的条件下,追求何种目的。首先,民主的主体有一定的历史范畴,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形态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民主的主体。因为只有足够的信息能确认到自己的最大利益并且有能力实现其利益的主动个体才能称之为民主的主体。因此可以用主动性来理解民主的主体。民主的主体只能出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而不能出现在比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摆脱了外在的社会性质,如出生,血统,等等。而是用明显的经济联系起来的普遍的各自独立的追求不同的目的互相不干涉的原子化的个体。民主的另外一个要素便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如上文所述,原子化的个体只能在一个平台下,即一种基于普遍的摆脱了外部的差异高度抽象化的社会成员在一种虚幻的契约意义下的平台。这也和”无知之幕“所描绘的一样,各个社会成员都是平等的,虽然在现实中各种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社会与国家层面上确是一样的原子结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基于利益下的社会在个体于法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推动历史发展。
最后一个范畴便是追求的目的。这也是意识为前提下个体如果理解民主的涵义。总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个体追求各自的利益有一个限制条件便是法。个体不能在肆无忌惮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有两种因素制约着个体的行为,即道德与法制。道德作为柔性的规约法则制约着个体的行为,而法制则作为刚性的规约法则制约着个体的行为。社会个体在道德与法制的前提下获得和维持着自己的利益。但是,利益并不是直接的物质需求。当把利益理解成物质需求时社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便会发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社会成员被物质所束缚而成为工具。因此,民主的目的不仅仅是物质资料的获取,还应该包括对各种道德性的理念,精神性的历史产物的追求。对权利的维护与发展并不是仅仅满足物质需求。
在分析了上述的意识性的民主内涵之后,接下来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导致这种意识性的民主的生成。本文认为这种意识性的民主只能在决定其内涵的经济条件下生成,而这种条件只能是市场经济。借鉴福山的“民主的终极”的理论,我们可以联想如果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最后一种经济形态的话,那么民主也倒符合历史的终结理论。但是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会发生另外一种经济形态,在物质资料极大发展的情况下人类对各种需求便会降低,只会留下一种非物质的需求,那样的话社会个体便会成为一种“自由人”。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如果是经济形态决定人性的话,这样一种假设倒也合理。即社会个体摆脱了物质的需求则会表现更高的需求。但是不能否认人类的动物性是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的,只能是逐渐被文明所覆盖。
而在市场经济下,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在某些程度上超出以往任何社会形态,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前所未有的。在社会个体对利益的追求之下便会形成一种如何使国家只能扮演一种消极角色。于是形成了有限政府,在社会层面上便会更加重视个体的财产权,为了保护个体的财产权,便会创造各种制度来保障其,如代表制度,宪政,分权制衡,司法独立等等。
而在个体的意识里,民主的生成则是经济形态所决定的。这是因为在唯物史观的理解中,对于普遍对物质需求的个体来说,物质是维持和发展个体必不可少的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摆脱了物质需要的个体便是虚幻的,因此上升到国家层面便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最本质的便是意识层面的反映。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基础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不同的,因此民主的意识也是不同的。首先,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即亚当·斯密模式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便是在自由模式下的政府毫无任何干涉的经济形态,这样对社会个体的作用是不同于发展到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在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下,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社会个体对民主的理解即垄断资本形成下的意识性的民主也是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
所以,要理解唯物史观的真正的科学性,就必须抓住人的需求和整体意识这两类范畴,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在经济决定下以需求为主要目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中的运行态势。并且,通过分析市场经济下民主的生成逻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民主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民主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可以通过观察人类不同的社会形态而得出在何种情况下民主是有必要的,而在何种情况下民主是虚幻的。再者,通过把握人类经济形态的发展状况,比较市场经济是否是人类历史过程中的最后一环,探讨市场经济之后是否会有其他的经济形式,就可以得出民主是否是人类社会的终结,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在人类认识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是否会有更加高处于民主的某种对国家体制,社会建构形成决定影响的整体意识。正如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上形成;它们必然处于这种土壤为它们提供的范围之内”。用真理去认识未知,用真理去反思过去,将是永恒的话题。
【作者简介】
张雷雷,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相关文章:
案外人提出异议引发的立案问题及对策04-26
浅析司法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要求04-26
走专业化道路 做精细化管理型法院04-26
关于汽车美容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探讨04-26
熵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快递业市场分析04-26
浅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04-26
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04-26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04-26
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以潮州市陶瓷行业为例04-26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