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院执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能发挥

时间:2024-04-26 09:52:52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法院执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定位为和谐执行。而推行和谐执行,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符合我国二千多年来的民族心理和法律文化传承。和谐执行可实行以下几种方法:(一)教育疏导法。(二)执行和解法。(三)人文执行法。(四)风险告知法。(五)透明执行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执行 角色定位 实际操作和运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它要求我们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肖扬院长要求,各级法院要在和谐社会进程中,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发挥作用,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世纪主题,全面加强审判和执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在此,有人提出了和谐审判、和谐执行。法院执行,作为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关系到“公正与效率”的实现和社会的稳定,那么,它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又如何找准角色定位,及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法院执行的基本内涵及和谐执行的意义

  法院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付诸实现的法定活动和行为。它包括刑事执行、民事执行、行政执行及非诉行政执行,执行范围广泛,手段强硬,是用司法手段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有力保障。法院执行,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体制下,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执行的软硬掌握度,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进程。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它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包括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政务和谐、区域和谐等。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它呼唤法院的和谐执行,呼唤法院在执行中,多一点点“温柔”,少一点点“强硬”。推行和谐执行的意义在于:1、宏观上,人民法院在执行中将法治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以至诚至善的精神追求,灵活务实的执行调解艺术,惩恶扬善,启迪心智,回归理性,才能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并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产生一种综合社会效能——即:在规范市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也以一种特有的方式促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和社会对良好秩序的认同。2、微观上,提高了法院自身的执行结案率,并有效地缓解了“执行难”。和谐执行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工具,成为支撑社会服务体系及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交往、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保障,也是完善社会机制、构建和谐的有效手段。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二、法院执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肖扬院长曾说过,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而一个有序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事实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密切相关。所以,法院执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然定位为和谐执行。而推行和谐执行,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符合我国二千多年来的民族心理和法律文化传承。

  所谓和谐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以实现公正与效率为目标,以司法为民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情法并重、宽严相济、公正文明的执行方法,在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的同时,增进当事人的信任和友爱,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目的。它旨在追求执行中的和谐效果。

  (一)和谐执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法治社会,拥有化解自身矛盾的机制,而法院执行,作为国家专政工具的一个部分,本身就具有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容,如执行规定中的执行和解、执行中止、恢复执行等内容及民主、公开、公正等执行特点,就满足了社会主体解决纠纷、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需求,加速了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当前,在反映执行不到位、来信来访等问题日渐增多,可能出现矛盾激化甚至上访、继而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情况下,倡导并推行和谐执行,已成为形势的必然要求。和谐执行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志和处分权,体现了宪法和法律精神,并利用法律合理平衡了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之间的利益,完全符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和谐执行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和法律文化传承

  从我国民族心理方面看,“和为贵”的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争执的当事人不计较个人利益,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这种“和合”文化思想,体现到执行工作中,同样要求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互谅互让,它追求的仍然是一种和谐的局面。很显然,和谐执行理念正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法院执行工作中的继承和发扬。

  从法律文化传承上来看,我国的法律一直是注重调解。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调处的记载,抗战时期的延安,我党就系统地提出了马锡五式的调处方式。1991年颁布的民诉法及人民法院执行规定中,更是把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履行完毕作为一种结案方式,它突出强调的仍是和谐执行。执行工作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承担着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职能,它的前提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有鉴于此,以人性换人心、尊重人、关心人的和谐执行方法,对于处理好各方利益冲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安定有序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不难看出,和谐执行遵循的正是“和为贵”的民族心理及注重调解的法律文化传统。实践已经证明,和谐执行是人民法院定纷止争、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要构建和谐社会,执行工作只有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采取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和法律文化传统的和谐执行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其定纷止争的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和谐执行在具体工作中的操作和运用

  和谐执行,推行的是以人为本、情法并重、宽严相济、公正文明的执行方法,在目前我国法院普遍被“执行难”问题所困扰的情况下,推进和谐执行,不啻于是缓解“执行难”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几年,萍乡法院就实行了“攻心为上、抢抓机遇、制度配套、良性循环”十六字方针,并同时推出了“汤河经验”,就是和谐执行的一个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和谐执行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育疏导法。即执行人员区别不同案情,以攻心为上,对当事人做好耐心细致的教育疏导工作,敦促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实践中不难发现,我国强制执行程序功能的有限性,不仅体现在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负担过重、执行组织等内部关系未理顺等问题所造成的“绝对力量不足”,更集中地表现为转型期制度总体供应不足所导致的“相对力量不足”。在这种境况下,教育疏导的种种优势便凸显出来——更容易节省法院办案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院执行力量和其他制度的不足。“汤河经验”就是教育疏导法的一个体现。教育疏导法作为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执行制度供应不足的整体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之前,有其长期存在和使用的必要。

  教育疏导法有以下四种:

  1、 案例引导法——即在教育疏导过程中,执行人员通过列举发生在当事人身边的一些较为熟悉的案例,引导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从而达到执行目的的一种说服教育方法。此种方法多用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和追索“三费”等案件中。

  2、谈心交流法——即通过与当事人悉心交流,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消除思想隔阂,进而使当事人接受处理意见的一种方法。

  3、换位思考法——即通过引导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执行人员之间的角色换位,让当事人摒弃前嫌、互谅互让,从而达到和平处理纠纷的目的。

  4、后果警示法——即运用不履行义务容易引发不利后果来警示和督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的一种方法。此法主要是通过与被执行人分析利害关系,达到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目的。警示主要围绕要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拘留和罚款甚至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等反面后果上。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种方法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

  (二)执行和解法。执行和解是双方当事人通过自行协商,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加以处分的一种结案方式。其意义在于:一、有利于增进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二、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具有简便、快捷、经济等特点,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三、有利于法院迅速执结案件,避免陈案、积案的出现,有效缓解“执行难”的压力,提高执行权威。

  当事人和解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达成的和解协议必须出自当事人的自愿;和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当事人必须具有诉讼行为能力;必要共同诉讼的案件因诉讼标的是共同的,须经其他共同诉讼人全体承认协议才能生效。

  在执行过程中,及时把握时机和方法,强化引导和化解工作,对于当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至关重要。具体而言,须把握好二点:一是多做牵针引线和沟通协调工作,及时把双方的意愿进行沟通,化解双方的怨气;二是积极为当事人执行和解创造必要的时机和空间,告知双方相关的法律规定及可能存在的法律后果,使当事人全面平衡和把握。

  (三)人文执行法。即对被执行人的执行方式和执行财产必须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在执行目的和执行手段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关系,不能因为强制执行而造成被执行人的人格受损及物质上的极度贫困。人文执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格的精神。

  笔者认为,人文执行应当做到“三不”、“四慎”。“三不”:即不让被执行人未成年子女在执行现场,不让被执行人的患病父母在场,不让无关的人员在场围观:“四慎”:即慎用执行措施(特别是公共场所,或被执行对象为老、弱、病、残、孕妇、哺乳期的),传统节日和逢红白喜丧事慎执行,对特困企业和困难当事人慎执行,对有激化苗头的慎执行。

  (四)风险告知法。该项措施是针对申请人设立的。指执行立案时,执行人员把法院职责和申请人应负的举证责任及举证不能可能导致的执行中止或终结的后果,告知申请人。它树立了申请人的执行风险意识和举证责任意识。

  (五)透明执行法。该项措施亦是针对申请人设立的。指法院邀请申请人旁观整个执行过程,以增进申请人对法院的理解。透明执行法使申请人感受与法院的零距离执行,从而减少了申请人上访的概率,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以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和谐执行的几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倡导和谐执行要防止步入误区。切忌一提和谐执行就不敢强制执行,不要严刑厉法,和谐执行仍然要有严刑厉法作保障。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离不开严刑厉法来维系。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严刑厉法作保障,和谐执行才能达到执行中的和谐效果,这才是其应有之义。

  另外,和谐执行,仍要坚持各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指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三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四是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五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周洪江着《立足法院职能 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2、卓泽渊着《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

  3、董华着《加强执行 力促和谐》

  4、彭林 陶勇着《攻心为上抢抓机遇 制度配套 探索良性循环的执行工作新机制》

  5、宋纯新着《法院执行工作手册》

  

相关文章:

试论“白马非白马”04-26

驳“宪法司法化”与“宪法直接适用” 论04-26

理论与实践:公益征收应如何进行04-26

我国宪法实施中的商谈机制:去蔽与建构04-26

论合宪性推定之司法方法04-26

我国劳动合同试用期制度解析04-26

政治体制改革应从党章而非宪法开始04-26

什么是或者不是“社会稳定”04-26

重新认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问题04-26

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的培养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