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房价上涨等现象也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关注,房价问题成为目前中国经济的一大热点。本文重点研究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并对目前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确保我国房地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 现状 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对房地产市场的束缚,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房地产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在未来几年里,房地产将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今天,同样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房价收入偏高,投资性购房比例偏大,供求结构的矛盾等,因此,有必要树立新的房地产开发理念,及时采取相关的对应政策,实现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中
国经济的多年持续,稳定增长,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增强。房地产市场也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
(一)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2006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同比增长21.8%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0.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43.78亿元,同比增长26.9%,增幅同比加快6.7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6个百分点。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得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额分别高达12383.49亿元,3524.21亿元和3474.76亿元,同比增长17.4%,30.8%和30.3%。中部地区投资增长最快,增幅分别高于东部地区13.6个百分点。东,中,西部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分别为64%,17.8%和18.2%。今年一季度,东,中,西部地区同比增长24.3%,36.3%和29.3%。中部地区投资增速依然高于东部西部地区。
从各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增长情况看,2006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6省(区,市)的房地产开发增长速度超过平均水平,增长居前的地区是内蒙古,吉林,河南,西藏,福建,安徽,广西等省份,同比增长幅度在30%以上。其中,内蒙古增速最为强劲,累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超过一倍。上海和浙江投资增长5.6%和8.9%。
由此可见,房地产开发仍然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房地产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达21%左右。
(二)土地开发面积增速持续大幅增长
我国房地产土地开发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低速负增长后,2006年以来,房地产土地开发面积开始大幅度反弹。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开发面积2660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3%,比去年同期上升40.3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开发面积76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4]这一增长速度再现了2003年的高增长水平。国家新出台的规范房地产投资的政策已明确规定,企业购置土地而又不开发,一年以内要加收占用费,如两年仍未开发,予以没收。政策压力使得开发商加快土地开发速度,而开发企业本年土地购置面积继续减少。2006年,本年土地购置面积367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比去年同期回落9.2个百分点。
(三)国内贷款成为房地产投资强有力的支撑
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到位资金22764.27亿元,同比增长29.8%。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7125.49亿元,同比增长26.3%,为完成投资的两倍。作为房地产开发最重要的两个资金来源,银行贷款和定金预收款两项所占比重超过50%,自2005年以来,两者走势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国内贷款成为房地产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定金及预收款的作用明显减弱。
与定金及预收款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贷款在经历了2004年的增速回落期后,于2005年6月开始逐步回升。今年以来,国内贷款增速更是呈现大幅度反弹之势,国内贷款猛增44.9%,远远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强有力的国内贷款支撑了房地产投资,与此同时,银行贷款占房地产开发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8.2%提高至20.3%。这不仅印证了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撑作用,而且反映出国内银行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的利益结合。在广大居民购房信息不足,房地产开发商投资意愿下降的局面下,国内银行为了顺利收回前期已经发放的开发贷款,不得不继续批贷,以支持开发项目的顺利完工和正常销售。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外资步伐加快。2007年,资金来源中外资增速仅次于国内贷款,利用外资总额102.63亿元。
(四)供销总量基本平衡
商品房和商品住宅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增幅有所回落,但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增幅有所上升。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17.6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4%,商品住宅施工面积3.7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2%,商品住宅竣工面积2.5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8.9%,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9.5个百分点,商品房竣工面积3.0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8.8%,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9.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4.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商品房空置面积123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6723万平方米,东,中部分地区空置商品住宅同比呈负增长,40个重点城市中,有10个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大于同期竣工面积或基本持平。
(五)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
2006年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同期商品房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未考虑地段,结构等因素)同比增长5.2%。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8%。今年一季度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幅在6.0上下波动。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6%,比上季度高出0.3个百分点。涨幅较大的城市有:北海15.1%,深圳10.3%,北京9.8%,广州9.0%,福州8.8%和泸州8.8%等。东,中部地区商品房平均价格增幅凭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商品房平均价格略有增长。有22个省商品房平均价格不同程度上升,40个重点城市中有32个城市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不同程度上升。商品房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土地价格上涨;建筑材料价格上涨;新建住宅品质(建筑材料品质,户型及配套设施,小区环境的优化等)提升导致房价的上涨;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变动,中低位价格商品住宅供应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应增加,导致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扬和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失衡的原因:首先是政府对经济适用房投资的减少。其次是市场内在决定力量,在较高收入这的需求未满足之前,市场供给的重点不太可能档次较低,盈利较差的低价商品房。再次是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住房品质的要求提高,推动高品质住房比重增加,提升了平均价格;投资和投机性购房拉动;国家对房地产开发的“地根”,“银根”缩紧,特别是对“地根”的减缩,影响消费者对房价的预期。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有意思炒作,进一步强化了消费的心里预期,引以更多人跟风;房地产市场中存在定型的垄断,房地产的产品差异及市场空间竞争的性质决定了其垄断性较之于垄断竞争更强,造成局部地区房地产价格非正常上涨。另外,较高的利润是产业吸引外资本向其流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更始新的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基础,房地产业在我国起步晚,属于新兴产业。
(六)商品房需求依然旺盛
尽管2003年以来,各界关于房地产泡沫和房价过高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居民的购房热情依然不减,销售量持续大幅度增长表明需求依然旺盛。需求是销售量增长的基础和支撑,而支撑是需求持续增长的动力。首先是国民经济增长带动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超过住宅价格增长速度。1998年以来城镇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8.95%,住宅价格平均增长率未3.82%。随着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人们对住房需求的档次也在提高,改善性需求增加,如小房换大房,旧居换新居等。其次是城镇化加速,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带动商品房需求,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为支撑,而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和保障。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中,我们也应情形的看到其中存在这影响社会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供求结构矛盾明显
高端产品与中端产品的比例关系不够正常和协调,突出表现为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商品住宅整体价格偏高,超过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据有关部门去年对18家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抽样调查,所销售的商品中,单价3000元/平方米以下的仅占3.7%,3000-4500元/平方米的也只占38.7%,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户型仅占1.1%,80-120平方米的也只占27.9%。在建商品住宅中此类户型已占80.9%。此外,个别地区商品房供应中,住宅与非住宅的比例不合理,空置商品房中,,中高档住宅和写字楼占80%,而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的高档物业在房地产中所占的比例应在5%-10%之间。从我国实际需要看,我国家大多数住房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低,购房能力有限,需要的是低成本,低价格的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但目前市场供应主体仍然是中高档商品住宅。在高档商品不段积压,空置面积持续上升的情况下,经济适用房则出现连夜排队购买的现象,有的城市出现经济适用房供求比例达到1:8。北京,上海等达城市出现高档商品房面积空置,而经济适用房和低档房则供不应求。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房地产开发任务相对稳定,开发公司过多,必然造成“挖资金,抢地皮”的状况,这样一来,既不符合规模经济的原则,亦会造成开发成本上升,从而抬高了商品房的价格。其次,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缺乏应有的市场调查和预测,高回报的项目过热,但市场容量有限,而对供需矛盾最紧张且最受广大居民欢迎的中低档次投资意向冷淡,结果既加大了房地产供应结构的不合理矛盾,也增加了市场风险。
(二)局部地区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
近几年,我国部分省市商品房平均价格涨幅在15%以上,个别城市商品房平均价格涨幅超过20%。资料显示:1999年-2005年,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逐年上升,2005年增幅为19.46%,2007年,住宅物业上涨0.4%,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9.8%,涨幅比上季度高3.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用地交易价格上涨8.9%,5.7%和20.9%。除商业营业用房外,商品房销售价格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同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公众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部分闲散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一些地理,人文环境优势明显,投资增值潜力较大的城市吸引了众多购房者。但其中不乏非理性投资者,投机炒作现象有所抬头,如果任其发展,将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也可能影响金融安全。另外,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对房价上涨有一定的影响。
(三)房地产金融存在风险
我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我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指出,企业自筹资金中有大约70%来自银行贷款,房屋定金和预收款也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个人购房贷款额均在40%-50%以上。房地产开发资金依赖房地产信贷资金,增加了潜在的信贷风险。按照国际经验和市场规则,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价格下跌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承担者就是开发商。我国一些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例过小,总投资中银行贷款,占用建筑商和够藏者的资金比重过高,这实际商就把应当自己承担的风险转嫁到了银行,建筑商以及购房者的头上。实际上,建筑商和购房者的资金很大部分也是来源与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业的固有风险就被不适当的过多配置在了银行的头上,如果过量供应或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滑,商业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不良贷款比例就会迅速增加。
(四)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呈高速增长
由于我国土地交易市场仍存在土地的多头供应和无序供应现象。“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土地购呈高速增长趋势,1999年增长18.3%,2000年增长41.4%,2001年增长38.5%,2002年增长38.1%,2003年增长42.3%,均远远高于同期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资料显示:全国有3万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均参与了土地超前购置的圈地活动,这对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五) 住房保障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一直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但是由于资金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对于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缺乏动力等种种原因,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速度仍十分缓慢。
当前,部分城市还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的资金保障还不到位,廉租房的覆盖面仍比较低,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的增幅业连续多年低于住宅开发投资的增幅,甚至有两年出现负增长,其占住宅开发投资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同时,对经济适用房管理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户型面积偏大,保障对象界定不严,资金渠道来源不稳定等等。还没有认真规范管理。而住房公积金缴纳率和使用率偏低,住房公积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不断显露。
总体上看,住房保障在整个住房市场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导致大量中低收入家庭的刚性住房需求被推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住房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并加剧了商品房价格的上涨。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六)市场发展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房地产业经过近些年来的持续高速发展,使房地产市场逐步多极化的市场结构,多样化的交易方式,产业化与社会化的市场信息,开放,统一,同时又有封闭,垄断的房地产市场,相比之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制度法规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导致房地产开发与消费,投资,投机等多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房地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进程。
三、确保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切实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管理与服务,确保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必须依据自身的职能,围绕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针对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采取科学、规范、务实、高效的政策措施。
(一)弱化国民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根本推动力
正因为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产业关联影响面广泛的原因,长期以来,政府为推动经济增长,不自觉地都将房地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而大力推动。为此,政府要转变职能,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绝对主导思维,切实履行现代服务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科学确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积极倡导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规范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积极推进创新型产业的加速发展,以为当前过热的房地产业降温,规避房地产经济泡沫,防范各种金融和社会风险。
(二) 确定政府公共管理绩效的考核标准
众所周知,房地产虽然在我国如火如荼,但并非象某些开发商所说的那样,完全是来自市场需求因素,而在于一些更加诡秘的潜制度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形成的神圣联盟。这一神圣联盟即是‘你发财、我发展,成本社会掏’的畸形增长模式。地方政府为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为房地产推波助澜。为此,必须科学拟订政府公共管理绩效的考核标准,减少经济指标,包括GDP增长、财政收入增幅等,增加社会性指标,如人民群众社会幸福度、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社会和谐度等,以避免地方政府为单纯追求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而大批出卖土地、大规模开发建设等,以减缓政府政策对房地产业的推动力。
(三)引导房地产的理论管理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会有房价天高、嘘声一片的状况,其真实原因是在于市场需求过高但不理性上。政府对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公共政策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说可以分为降低社会公众主观差距和减少客观差距的政策。首先,政府应实施引导性政策,宣传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人们应有的理性消费观念,避免不分年龄、收入段的盲目攀比、超前、超能力的商品房消费、投资理念,以降低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房私有化度近80%,远比欧美发达国家的50%左右、香港的40%左右要高出许多,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为产生矛盾呢,就因为他们有较为成熟和理性的消费需求。其次,政府应实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教育与医疗卫生保障等减少客观差距的政策,帮助社会公众提高有购买力的住房需求,通过扩大有购买力的需求,使房地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积极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
首先,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尊重经济规律,通过颁布产业发展政策和货币、税收等各种手段与措施,科学调节房地产发展的结构和速度,力求在动态发展中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均衡。如拟订不同时期、区域、开发规模与类型的房地产利润的核算标准,对价格成本比较高者征收累进税,在确保房地产开发商一定利润回报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商品房的市场价格。其次,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开发、销售等市场监管制度规章体系,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销售行为的监管,制止房地产开发商与部分地方政府官商勾结、寻租等不法行为,确保房地产销售市场信息对称、公平交易,切实降低交易成本。
(五)弱化外资对房地产业的助力
资料显示,仅2006年上半年外国投资者计划向我国房地产行业投入300亿美元。由于金融市场的高流动性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高涨,加上房地产投资的规模效应,国外热钱、包括部分“黑钱”加速流入,提高了房地产价格,也降低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政府应通过对外资的行业准入、税收调节、融资渠道与方式等公共政策的修订和完善,在限制其对房地产业的过度投资和投机行为,而将其投资热点引导到基础设施和城乡公用实施建设中。这既能保护国境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利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外资在房地产业的强大示范效应,从而弱化我国房地产业的外来助力。
(六)制定产业政策,追求公共利益
“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反应社会公众的利益要求并以追求公共利益为永恒的目标,为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首先,政府应树立“只有共享、才能和谐”的管理理念,一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活动均要体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房地产和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其次,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房地产发展中的角色地位,通过建立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其民生、公平、和谐的政策目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规范房地产建设住房结构比例,尽可能增加中、小面积的商品房供给量;其次是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强制实施廉租房制度,将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资金转为建设廉租房,通过扩大廉租房建设规模,对低收入家庭给予房租补贴等以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维护社会公平。再次,政府要给予社会公众个体作为弱势群体的组织化机会,鼓励其建立合作组织和维权组织,增加市场竞争力,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2006年的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性保障还没有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性和深层次性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2007年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调控,坚决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继续收紧土地,信贷闸门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回落到20%左右。同时,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逐步落实,个中类型的住房价格将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普通商品住房的价格将随着供给量的增加涨幅将稳步回落,高档房属调控范围之内,供给量将受到影响,价格将随着市场供求变化,二手房市场由于税收调控力度的加强,交易量近期将受到影响,一定量的投机性和投资性住宅将由零售转租,房产租赁市场将进一步活跃;由于供给总量中中低价房增加,房价总水平也将随之稳定。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我国房地产现状房价、泡沫新解[N].中国青年报,2004—12—30
2.2004—2005年房地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EB/OL].中国网,2005—04—18
3.国家统计局.2006中国统计年鉴[Z].2006
4.吴元其、周业柱.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分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从日本动漫看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04-26
宏观调控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协调性研究04-26
中国民航业的垄断规制分析04-26
鲁北化工集团循环经济模式研究04-26
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04-26
IE—我国家具制造业工业化改造新的契机04-26
浅谈物流发展趋势和发展建议04-26
从洋动画的渗透看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04-26
中国汽车产能过剩解析04-26
基于微型汽车消费现状分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