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主义的生产机制不可能完全依靠资本利益推动。在作者看来,资本机制、市场机制和价值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在一定阶段借助发展的手段而已。完全的依靠资本力量发展,最终导致先进的公有制社会倒退为私有制社会。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
那么公有制的基本利益机制是什么呢?——劳动产权。这个在先进生产力中出现的权益形态,恰恰是先进社会制度公有制的经济利益基础。由于公有制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普遍落后,导致人们对这个权益形态认识不清。对发展劳动产权的必要性、急迫性认识不足。作者对劳动产权的经济特征、发展趋势、与效用增殖生产方式的关系等等都作了一些探讨。欢迎交流与拍砖。
所谓劳动产权,是指现代生产中出现的“劳动能力”或者“劳动效果预期”产权化、股份化的经济形态。西方学术界从生产要素增殖的角度考察,将这种形态称之为“人力资本”。
专利入股,法人权益折算股份,法人产权,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等等,这一系列权益形态的共同点是,在经济活动中依据劳动能力或者劳动效果预期分享所有者权益,劳动权益在此不再是物质产权的附属方,而是自身直接体现为独立的物权形态,作为劳动者所拥有的资产身份参与经济活动。这些权益都可以视作是劳动产权的体现。
传统劳动以工资形式表现其价值与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为什么还会出现劳动产权?我们只要看看上述劳动产权形态就可以明白,这是劳动在生产运动中日益独立、自主的结果……现代经济至少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劳动权益的独立地位。1 、知识创新。面对物质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需要劳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2 、管理型劳动。尽管经济管理者通常以被委托者的身份劳动,但专业管理的特殊性,需要管理劳动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空间。3 、公有制经济体制。生产活动是由人与物的结合组成的,当基本的生产资料被国有或社会所有之后,生产活动中的社会权益,将从人的那一端的能力运用上体现出来。社会权益落实在劳动因素上,就是充分发挥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否则生产资料在虚拟的社会所有权治理之下,将无从体现社会权益在生产运用上的优越性。换句话说,没有劳动的主动性支持,公有制一天也维持不下去。
说到底,劳动权益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是由生产力直接决定的。因为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管理工作的需要,或者是公有制体制的要求,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生产力运动的要求。那么生产力又是出现什么进步,导致经济权益的重大变化呢?这个变化就是社会生产中知识开发体系的独立性。在现代生产中,知识进步,主要的已经不是依靠生产经验的积累,而是依靠基础理论的突破。围绕着基础理论的突破,已经形成了新的产业和利益机制。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航天产业、核电产业和纳米产业等。这些产业的经济特点是:经济利益是伴随知识创新而拓展。知识创新带来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又支持知识的进一步创新。这样一来,对知识的开发,不仅成了传统物质生产的领头羊,而且自身的活动也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知识开发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实际成了社会生产自由拓展的制度前提。正是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开发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主动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决定经济运动兴衰的关键性力量。劳动权益的独立性地位,因此具有了生产力意义上的保障,同时也具有了生产力意义上的战略地位。这就是经济运动中劳动权益产权化、股份化趋势的生产力背景。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中,会同时出现劳动产权的经济形态。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现代经济的两个特点:1 、依靠劳动的独立性支撑的劳动产权,基本是创造性劳动、开发性劳动、脑力劳动的权益体现。它是知识创新机制中的利益支点,是新经济秩序的权益基石。
2 、物质生产由此分裂为内涵不同机制不同的两大类生产。一类是知识生产体系。它包括科技开发,基础理论研究,航天探险等。生产侧重于对自然属性的认识和经济开发;一类是知识应用体系。这主要指我们日常所见的工农业生产等。生产侧重于提供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使用价值。财富由此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知识财富;一类是物质财富。知识财富是物质财富形成的前提。
知识财富的价值最终由它对物质财富形成的作用力所决定,而不是取决于它的开发费用。因为知识的效用进步意味着社会效用平台的提升,它所产生的价值增长不是一时的开发费用所能代表的。我们在后面还要提到,这种巨大的价值投入产出差,导致社会生产必然由传统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生产方式由价值增长为主转向使用价值增长为主。
现在我们着重分析这种导致劳动产权的生产形态。由于知识通过效用广泛作用于社会而取得回报,所以知识更新的经济机制是社会性的赢利行为。好比一座大桥的建设,建桥利润回报是其次,主要着眼点是在大桥产生的社会效益上。有了后者,前者自然有保障。所以科技工作者个人乃至科技企业的价值定位,只不过是社会效益机制的附属与分支,是知识效益大分配中的一个小环节。当劳动产权凭借劳动效果取得经济利益时,它实际是将个别效果与整体效果、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联在了一起。换句话说,以劳动产权支撑的局部利益,追求的是符合社会利益条件下的局部劳动实现。在劳动产权看来,一切不符合社会利益的局部利益,都是伪利益。效益增殖追求的“双赢”或“多赢”。这与资本机制有本质区别。资本机制的特征是一切资源服从局部利益,对于资本利益而言,约束了局部利益的社会效益是不值得支持与顾忌的。所以当市场上某产品供不应求时,资本生产反而敢提价要挟。科技成果反而成了知识垄断的本钱。资本机制只能坚守“单赢”的准则。
因为社会生产机制分成了两大类,所以生产方式也是两类。一类是依靠局部生产增殖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生产机制;一类是依靠社会效益投入产出差所形成的剩余使用价值生产方式。也可以称作是效用增殖生产方式。后者的生产机制,是通过对新知识的运用,提高生产效能,导致社会财富增加。由此财富增加的途径可以说是从两方面实现:一是企业利润因市场迅速扩张而增长。但这种财富增长更多的是表现为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的分配转移,对社会整体而言,相当大部分是一种伪增长。企业本身的剩余劳动积累是缓慢递增的;二是宏观效益体系因局部效用改进而获得的使用价值递增。这是社会财富增长的主体。因为它影响的是社会平均的生产效能,无形中就增加了社会财富。
还是以建大桥为例说明后一种财富增长方式的情况。我们分两步来考察,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步,建大桥的利润之所以能够实现,不是因为它花费了劳动和物资,本能的需要补偿;不是因为它做了广告和公关,而是它的巨大社会效益保证了局部劳动的实现。就这个意义而言,社会生产所有的利润都是必须依托效用才能存在。只有效用增长,利润才可能得到真正增长,效用是决定利润有多少和能否实现的前提;第二步,大桥效用对两岸的经济效用影响是连锁反应和全方位的。费用投入与效用提升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线性相关。费用投入对效用产生的是点的影响,而点效用提升对社会效用体系产生的是面的影响,所以二者之间的效益关系用价值反映的话,是指数型跳跃递增的关系。这种指数型增长如何实现?增发货币。因为实物财富经过效用放大后盘子增大了,交换的媒介自然也需要增大。而这部分有实物作支撑的价值,再投入社会效用提升,又将产生更多的物质回报。这就是效用增殖机制中的财富增长方式,也是社会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
任何一种知识创新或技术进步,其作用都可以视作大桥的经济效用。早期的公有制经济能够在市场机制缺乏的情况下、在经济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快速增长,实际依靠的就是这种以效用为中介而不是以价值作中介的财富增长方式。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道理是:生产的市场许可,只不过是社会许可的一种经济表达方式。并不是全部的经济表达方式。只要社会体系中确实稀缺某种效用,生产就可以先验的投资运作。并不需要担心市场环节的检验。社会紧急状态下的强迫性指令经济之所以能运作,也是这个原因。
作为生产形态的微观基础——企业,在两种不同的生产机制要求下,其行为也产生区别。在资本增殖形态下运作,企业处于经济运动的核心地位,企业价值增长、利润增长的目标高于一切。在效用增殖形态下运作,一般以国家为单位的社会利益高于一切。企业的价值增长只有在符合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才被认可。社会利益成为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这个社会利益对企业而言,不是对企业在价值上搞“一平二调”,而是以效用创新、效用增殖的方式体现。因为作为企业,也只能以生产效用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利益。无偿调拨不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方式。
围绕效用增殖,劳动产权成为企业的基本权益动力。因为一切效用,最终都是来源于劳动效用。而劳动效用的提升,又要依托社会方方面面的效用提升后才能实现。就这个意义而言,“无产者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各企业的劳动产权主体,在效用提升上会产生协作与竞争。因为劳动权益与劳动能力、与社会效益在本质上是互相作用不可分离的。在社会生产现阶段,局部劳动之间的效用差异、效用竞争,仍然需要通过价值表现,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检验与推动。但这并不能表示,价值增长的目标高过效用增长。现代价值运动,总是被知识创新所左右,就是这方面的明证。
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实际就是效用增殖生产方式。无论是通过计划手段还是通过市场手段,资源都是服务于效用提升的。由于整个社会效用体系,其变化与进步的动力源泉来自于人,其最终的服务目标也是人。是人的效能提高,促进了一切物质与经济的进步,促成了价值运行在宏观层次上的巨大利差。而财富的积累只不过是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必然衍生。由此可见,效用增殖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社会基建投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使用价值体系不断完善与提高。知识性生产是剩余使用价值生产方式由以社会基建为主走向更高层次的标志。
由于目前生产水平的落后,科技开发主要的仍在个别资本所能支持的规模内进行。这给人一种错觉,似乎科技开发最有效的资金支持形式是资本机制,劳动产权化、股份化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张,是资本私有扩张到每一个人的表现。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劳动由资本的附属物变成劳动者自主的产权,不仅仅是提高了劳动者经济地位的问题。当社会财富不断向运用效率高的地方聚集并转化为运用者财富时,说明财富所有权(资本产权)正在反过来为财富运用权(劳动产权)服务。财富分配的立足点由资产所有权差异转向运用效率差异。这对于支撑现代经济秩序的所有权制度而言,是本质上的震撼和变革。人们凭自身的劳动能力而不是凭物的占有权来控制生产,说明物质生产正在摆脱以物控制人、以物控制效率的生产方式。这种进步的产生,不是因为社会物质财富已有极大的丰富,而是人类生产的实践正在跃过以局部效率为主体的阶段,以剩余劳动增殖财富正在被以新知识(剩余使用价值)增殖财富所取代,这是财富增长机制由量变到质变的跳跃。
在劳动产权的萌芽时期,科技劳动作为资本的附属物在跨国公司或大公司内部以研发中心的形式存在,研发利益由资本独享,此时的科技活动也是以个别的产品研发为主。劳动产权表现为企业给予科技人员的股份期权。科技成果对外运用表现为资本的属性——垄断;第二阶段,社会生产对产品的开发普遍越过对个别产品具体功能的追求局限,进入到物质属性的探讨层次,(如对光纤的开发要进入光学领域,对农业、医药的开发,要进入基因研究,对机电化工开发进入纳米层次等等),生产盈亏的范围由此就越过个别盈亏的局限,成为社会性盈亏、社会性生产。生产的重心转移到基础理论学科,此时股份期权不再是科技人员的“专利”,各行各业都会以股份形式参与创新合作。科技成果内部共享成为这一生产阶段的鲜明特征。而劳动股份则成了企业对内激励全体员工生产积极性,对外与各行业、与社会协作分工的主要权益媒介。因为是面对高科技的要求,就是资本也需要适应劳动产权的扩张。此时市场具有鲜明的效用竞争特征,资本的利润冲动,开始服从社会效益的调度。在这一阶段,全民医保与义务教育得到了在价值世界中摸爬滚打的执政者的认可与实施;第三阶段,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以技控股”、“以技控资”,依靠产品质量增殖的机制成为生产的一般经营方式。依靠剩余使用价值形成剩余购买力,导致生产开发规模快速增大。知识产业对劳动的需求是无上限的,这导致失业消失。资源运用效率主宰了全球资源流向。局部利益至上的资本机制广泛社会化。这一切变化最终导致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生产权益地位弱化,因为劳动效果是不分省界、国界的,因此所有的企业经营利益最终都会社会化、公有化、国际化,而国家经济利益也因为企业利益的走向而全球化。但这种全球化不是全球利益服从某一强国集团利益的全球化,而是全球的经济活动,都服从社会平均投入产出比,服从社会平均效用这样一把控制社会财富流向的尺度,通过市场机制或者股份协调资源配置,追求劳动效果的经济利益全球共享。对财富运用效率差异上的竞争,而不是资源垄断差异上的竞争,将成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主要矛盾。
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逻辑电路+机械已可以胜任大部分重复性劳动的要求,生产工具的智能化,离我们并不遥远。社会大部分的人、财、物资源都在开始围绕效用开发而运作;在财富的分配链中,是科技先进者而不是资本所有者掌握着财富分配权的现象已出现。与新的生产方式相匹配,适合效用开发的劳动产权正在取代适合剩余价值积累增长的资本产权。使用价值在调动价值,人力资本对生产的重要性正在胜过货币资本的重要性。对高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而言,资本产权的经济效率将愈来愈依靠劳动产权的支撑。
由于劳动能力的发挥在生产效率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劳动权益的扩张向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人的精神境界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条件。开发性劳动把人的因素摆到了生产的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也就等于是把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摆到了生产效率的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奉献精神不再是傻子精神,而成了劳动创造的支撑点(任何物质回报都无法衡量劳动的创造价值)。高尚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成了经济高效率增长、世界资金、人材、技术持续涌入的前提,而不是结果。另一方面由于人自身的生产过程还是一个物质上自我维持的过程,这是物质财富匮乏在人类社会中占有的最后一块领地,也是困缚人们创造自由度的物质锁链。所以在知识性生产中,企业利益最终落实为局部劳动者个人利益而不是资本家个人利益。企业动力最终来源于劳动者的私人物质利益追求,而企业协作的最终障碍也来源于劳动者对私人利益的保护。效率的障碍与动力集于一体,使得劳动者个人利益成为知识性生产的矛盾运动中心。当物质财富的丰富达到社会有能力包揽个人生活基本物资耗费的情况下,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劳动的创造自由度才能突破个人利益这一最终的物质利益障碍而达到一个新境界。当然,这也是生产效率的又一个新阶段。但在此阶段到来之前,个人利益的经济争夺与精神高尚的社会引导构成了劳动进步不可分离的两个侧面。并推动着劳动产权进化。
一切生产效用开发,最终都归结为对人自身效用的开发,“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卷第260 页)。在现代生产中,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既然机器是持续重复动作的工具,那么人的重复性劳动不就等于是人格化的机器?我们实际正处于机器生产的蛮荒时代。如果核聚变控制成功,就会出现几乎是无穷尽的能量支持几乎是不知疲倦的智能化机器生产,物质财富滚滚而来的情况。那时劳动权益的生产主体地位将会体现得更加明显。一部生产进步史,同时也是人自身的社会解放史。借助劳动产权,我们实际离共产主义更近而不是更远。
公有制经济本质上是依靠效用增殖的经济。只有效用开发的社会性才能体现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性。围绕现实的社会效用需求来制定生产中的人、财、物分配计划,是早期公有制经济的普遍特征。与此相适应的价值运动成为遍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分配律。由上至下的按计划分配价值,显然不适合依靠自主劳动效率取得财富分配权的劳动产权。因此劳动产权化可以看作是公有制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社会生产计划化的新表现。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造成以重复性劳动为主、以个别开发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在我国社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生产力水平更适合的是资本产权推动。也就是说,社会生产由资本产权推动发展到劳动产权推动,还有一个生产力基础的提升过程。所以当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面对着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决策者面临的实际局面,是既要大力发展劳动产权机制,又要承认和发展资本产权机制的双重任务。而不是一刀切,以一种机制去否定另一种机制。通俗的说,就是不能以解决人们温饱为理由,去否定大飞机的制造;不能以价值竞争为理由,去否定社会化大协作。
在公有制现实环境中,尽管学术界没有明确劳动产权的概念,但在实践中已不自觉的按劳动产权的法则去解决发展问题,不过这种解决显得含糊和不完整。农民对土地的承包,实际确立的就是农民的劳动产权。农民凭劳动致富与企业法人凭经营效率致富本质上没什么两样。农民凭借劳动产权组成股份制合作社,不仅仅意味着土地运用权的入股,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凭借独立的运用产权以劳动预期收益的方式(期权)向国家的农科系统入股,向自身产品的供销系统入股,向农机系统入股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竞争力强大的农业生产创新机制。通过劳动股份作利益纽带,宏观功能系统不再是政府的行政部门,而是有责任对微观生产建立服务体系的社会经济单位。既能与社会的功能系统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与协调,又能将自主的劳动能力张扬到极致。这才显示出了劳动产权的威力所在。
在国企的股份制改造中,劳动产权股是核心股。因为唯有这一股反映了劳动的生产效用地位,并以效用的形式体现了劳动的社会性。局部生产利益正是通过劳动产权股与社会整体利益相生相灭,不可分割,从而能反映企业资产的公有性质。同时它又是支撑知识开发与应用的权益机制,从而有能力引导企业的发展。
国企劳动产权的权益主体是职代会。而劳动产权化的体现就是赋予职工一定数量的劳动股。所谓劳动股就是股份本身只代表劳动能力与贡献,而不代表具体财产,但在企业年终分配时要按股份分红。表面看这只是把生产成果分配比例化而已。但这种比例化实际反映的是承认不承认劳动的独立增殖能力的问题,它将企业经营目标由资本效率、局部效率引向了劳动效率、社会效率,围绕新的效率目标形成新的责、权、利统一体。从企业内部建立了以生产效果为依据的利益分配模式。(它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社会利益联在了一起)。为企业之间的科技攻关按效果分配理顺了利益动力机制。在这种生产体制中,每个劳动者既是某企业的职工,通过劳动效用的中介又是整个社会科研体系中的职工。由于各个企业之间劳动股会本能的寻求协作,(在提升效用利益上的一致性,导致劳动之间必然寻求合作),使得每个国企既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又成为社会科研体系中的分支。劳动效果所具有的社会性,被劳动产权这一生产的社会性资源配置机制所保障,这就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社会网络型的知识创新体制。
因为劳动产权是建立在劳动效用基础之上的,所以它是在社会价值运动中对价值约束关系的挣脱,反过来它又引导社会价值的走向。所以没有劳动产权,是资本机制玩社会,而有了劳动产权,是社会机制玩资本。只有生产中的私有资本广泛社会化了,劳动产权才会逐步脱去股份化的外衣。
在劳动产权股的权益支持下,职代会对经营者(法人代表)的监督权、议事权、决策参与权等等就有了经济依据。企业实行“鞍钢宪法”就有了经济权益上的支撑。国有资产运用外有审计、税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内有职代会的利益主体监控,无论是否有外资参股,也已经有能力提高国资使用效率和堵塞流失渠道了。就这个意义而言,劳动产权股实际是社会主义经济责任的微观基础。
由此,对国企改革有如下认识:
1 、省、地、市党委系统应成立国企部,直接管理国企党委工作。企业党委工作的重点是对职代会组织与运作的规范、支持和引导。因为国企使用的是全民资产,它的社会性在生产机制上由劳动产权机制体现;在文化上由党的政治先进性体现。这二者都需要党委参与对劳动产权主体的培育工作。
2 、为追求劳动产权股的收益,国企自然要去追求劳动效果,要在科技攻关上追求股份合作,这就为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型科技创新机制、形成跨国经营准备了内在条件。企业重大决策由党委、职代会、经理人三方审议。并欢迎民营资本或外资合作。
3 、在公有制条件下,政企分开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措施,它还是一个生产力的成长过程。劳动愈落后,愈服从,国企对政府(国资的代理人)的依赖自然就越大;劳动在先进生产条件的支撑下愈独立自主,国企对政府的依赖自然就减少。政府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之间会形成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监督(在维护社会利益上的彼此监督与制约)的关系。
4 、职代会的领导既靠职工民选,也不排除党委推荐。如果一个国企的职代会一再导致人心涣散,生产滑坡,那就由其在市场机制中破产好了。但一般来说,能正常发挥竞争力的职代会还是多数。
5 、国企的职能是多方面的。在生产机制上它是一个知识创新主体;同时又是社会意志在经济领域的支撑点;是市场经济秩序公正的基石。同时它又是先进生产关系、先进文化的社会基础。国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从根本上说,一是靠劳动产权支持的科技进步;二是靠公有制提供社会的支持环境;三是效用增殖机制的保障。这三者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是相互配合不可分离的。
我们正逐步远离资本竞争的丛林法则,远离在人吃人中求发展的生产方式。效率更高的生产模式要求我们要在人助人中求发展。这不是因为人们的良好愿望,而是因为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已经到达了一个技术与生产方式质变的阶段。强调局部赢利能力的个别资本机制与强调整体赢利能力的社会资本机制同时共存于我们这个时代,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局部盈亏要让位于整体盈亏。因为科技进步的社会属性以及支持科技进步的劳动产权机制,总是要突破局部盈亏界限的。
相关文章:
试论公共交通管理立法04-26
试论环境侵权救济中的交易行为与交易制度04-26
关于权利冲突的法理分析04-26
试析法律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04-26
试论法规竞合优位法条之区分与适用04-26
关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完善04-26
考量我国离婚后的扶养制度04-26
浅析我国公私法划分的必要性04-26
论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04-26
关于宪法与刑法关系的三维思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