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作为全国第三大汽车产业基地的湖北省,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着眼于世界及中国的汽车制造业现状,系统分析湖北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湖北汽车产业;钻石体系;产业竞争优势
1 湖北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环境
历史给予了湖北发展汽车产业的机遇,而湖北善于把握并运用机遇。自1969年成立东风公司以来,湖北汽车产业先后经历了产业起步、产业带形成和产业调整酝酿阶段,进入了当前的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期。
湖北汽车工业以东风汽车公司为龙头,以军工、地方企业为依托,构筑成十堰、襄樊、随州、孝感至武汉沿线,宜昌、荆州至“两黄”(黄石、黄冈)沿江两条汽车工业密集带。初步形成了“重、中、轻、轿、微、专、农”全系列车型格局。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汽车销售、维修等后市场企业和运营企业也正在兴起,同时还有一批与汽车产业相关,从事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事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湖北已成为目前中国的第三大汽车产业基地。2006年,湖北汽车产业整车销售突破50万辆,销售收入达到1150亿元,率先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千亿元产业目标。
从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汽车工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并形成了“6+3”格局,已初步形成六大跨国集团和三家独立的汽车公司。这六大跨国集团的汽车年产量均在400万辆以上。9家跨国公司的汽车产量达全球汽车总产量的95%。
汽车销售市场中心东移,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向新兴市场产业转移。目前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已趋于饱和,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及东南亚地区正成为世界汽车厂商争夺的主要地区,世界著名汽车公司在亚洲尤其实在中国和印度,采取合资设厂等方式争夺市场,并开始借助当地科研人才、劳动力等优势建立研发机构,发展本土化研究开发。
零部件采购趋于国际化、系统化、模块化,产品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整车装配厂实行全球零部件采购,零部件供应商也随生产点转移,在配套地建厂,实行本地生产,系统化、模块化供货。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产品换型、改型加快,并不断推出新车型,以适应汽车消费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从目前面临的国内环境来看,汽车产业集中度较高,初步形成了“3+X”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广东、北京、江苏和重庆等地也正形成一批地域性的汽车集团,与一汽、上汽和东风三大汽车集团并存构成“3+X”发展格局,汽车产业的集中度逐步提高。
2 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
1990年迈克尔·波特教授发表了《国家竞争优势》,这本书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强烈震动。波特在书中提出,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条件。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战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波特同时指出,产业是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的基本单位,一国的特定产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取决于该国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等四个关键因素,这四个因素构成了该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见下图)”。
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是用来分析国家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的,然而也可以借鉴来评价某一地区的某产业竞争优势。
3 湖北汽车产业的钻石模型分析
3.1 生产要素分析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basic factor)和高级要素(advanced factor)两类。
在基本要素方面,湖北地理位置处于全国中部,有不可替代的承东启西、接南连北、九省通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并且湖北省有相对廉价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相对充足的土地资源、淡水资源。但湖北整体经济实力不及沿海省份,资金优势相对较弱。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湖北加大了对汽车这一支柱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资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在高级要素上,湖北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湖北汽车工业发展时间长,基础雄厚,拥有长期发展中沉淀下来的资源、技术和高级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湖北还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在机械制造等于汽车制造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居于全国前列。武汉中国光谷的崛起和富士康在汉的投资也为湖北汽车电子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湖北与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有一定的欠缺。
3.2 需求条件分析
国内需求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动力。一般企业的投资、生产和市场营销首先是从本国需求来考虑的,国内市场需求是企业市场导向的基本初衷。
按照国际上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当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将进入一个对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的快速增长的时期。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之后中国汽车需求即进入平稳增长的时期,不过这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需求增长。2005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700美元,而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持续红火让不少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实现拥有私家车的梦想。
3.3 相关支持产业分析
相关产业是指通过相关产业的“硅谷效应”来反应区域内相关产业的聚集状况。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其相关产业主要指向汽车生产用的钢铁、橡胶、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等产业。
湖北拥有中国第五大钢铁集团武钢,武钢可为整车企业及相关零部件企业提供充足的钢铁供应。但湖北其它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情况却令人堪忧。具有代表性的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存在“不大不强”的问题,即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强。2005年全国百强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湖北仅占五席,低于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的百强企业数量,并且没有全国性的名牌产品。并且零部件企业的配套层次低,研发投入少,外向型差。70%以上的零部件企业处于为中吨位卡车生产配套件的水平,轿车配套比重不足30%。例如神龙汽车落户武汉已经15年了,但其在湖北的零部件采购金额只占其总采购金额的30%。
相关支持产业的落后不仅增加了湖北整车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而且会降低湖北对汽车投资者的吸引力。早在两年前签署的东风雷诺项目由于选址分歧至今悬而未决,雷诺之所以不想在武汉安家,除了与它的国际化战略有关,相关支持产业的落后也应该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4 竞争环境分析
企业是产业的基础,对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而言,只有产业中的企业具有竞争力,才可能有产业的竞争力。在此本文着重分析湖北汽车产业的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环境。
至2003年底,全省汽车工业企业中,有9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东风汽车公司,湖北省汽车集团公司等企业,进一步规范控资控股母子体制,产权结构初步实现多元化,中小企业有95%实现了“一退三转”(即国有资产原则上全部退出,产权转民有,机制转民营,职工转身份)的改革,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因此在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上,湖北汽车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正逐步上升。
湖北省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乘用车整车制造企业,神龙汽车、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现阶段它们的产品种类和定位不同,相互之间的竞争较弱。由于整车制造企业对供应商在技术、资金和产品质量上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湖北的众多零配件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相对于来自其它省份零部件企业的竞争要弱得多。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3.5 对湖北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的评价
通过上述对各关键要素的分析,本文对湖北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做出以下评价。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①地理优势;②劳动力优势;③工业基础优势;④高等院校众多,人才培养容易优势。湖北汽车产业的竞争劣势主要体现在:①汽车零部件产业落后;②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形成,与汽车产业相关的服务行业人员欠缺;③自主研发能力较弱;④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的欠缺。湖北汽车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发扬优势,消除劣势。
4 提升湖北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思路和对策
4.1 提高企业自主研发水平
目前湖北境内生产的乘用车均为外国品牌,东风汽车到目前还没有自主品牌的乘用车,而其它两大汽车集团均有自主品牌(一汽拥有红旗和奔腾,上汽在去年也推出了荣威)。东风应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充分利用湖北省汽车研究团队的科技优势,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寻求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只有自身具备了强大的研发能力,才能不受制于外国品牌,同时在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2 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业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汽车零配件及相关产业,为产品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加强零部件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适合零部件发展的管理模式和创业环境。同时要根据湖北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引导汽车电子等薄弱产业的发展。
加强零部件企业间的联合协作,找准市场空间提升竞争力。小企业之间的联合,虽然缺乏品牌上的竞争优势,但以联合协作的方式生产,数家小企业精密分工合作,也能有效地实现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
4.3 加快调整汽车工业产品结构
湖北应加快调整汽车工业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汽车产业链。湖北汽车产品结构调整的取向可以确立为:在稳固商用车市场的同时,以乘用车为主要发展方向,实现基本型向多功能型扩展,同时加快研究开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4.4 加快对汽车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湖北省应加强对汽车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工业设计、汽车营销、汽车企业管理等专业,要把现有的各专业与各汽车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日本汽车在美国之所以畅销,除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外,日本汽车企业的管理和营销也是值得称道的。因此我们要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湖北汽车行业,提升湖北汽车产业的企业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只要湖北有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湖北就一定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城。
参考文献
〔1〕阮娴静,陈文静.湖北汽车产业发展思考〔J〕.地方经济,2006,(23).
〔2〕赵凯.湖北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构建分析〔J〕.产业经济,2006,(10).
〔3〕秦琴等.湖北汽车产业的区域集群效应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0).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论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成功的原因04-26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04-26
调整石油行业的产业结构04-26
我国民航业供给分析04-26
提升我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途径04-26
机械行业的创新保障和创新方法04-26
动漫产业网络创新集群发展的路线04-26
对航运企业的兼并行为进行分析04-26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