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集群竞争力概述
1、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个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地区,并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现象。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当前,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德国巴登—符腾堡、美国的硅谷到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都闪烁着产业集群的耀眼光芒。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集群、福建的运动鞋产业集群、江苏的纺织品产业集群等的迅速发展以及这些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
2、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指一个产业集群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非集群的企业相比较所具有的更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更大的价值收益的能力。它本质上是描述产业集群的一种能力,强调一个产业集群相对于竞争对手(非集群的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竞争地位与竞争能力。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系统,其竞争力是宏观维度(国家、政府层面)、中观维度(集群层面)与微观维度(群内企业层面)这三个维度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维度的变化、缺失或者不正常都将影响集群的正常成长与发展,从而导致集群竞争力的起伏变化。政府能否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实行支持和促进集群发展的政策,都将对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集群具有不同的竞争力。此外,集群还具有空间集聚性、专业化生产、根植性和合作网络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是其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降低、阻碍集群竞争力的因素。企业是集群中重要的经济单元,产业集群整体的绩效是由集群内各个企业的绩效体现的,集群的竞争力最终必须反映在群内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都会通过影响本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对产业集群的动态竞争力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3、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表现在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竞争力在产业层次上的体现。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一个企业(行业或整个工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而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内部效率形成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由环境左右形成的竞争力,即产业的内生竞争力和产业的外生竞争力。我们可以将产业竞争力表示为如下模型:产业竞争力=产业内生竞争力*产业外生竞争力,转换为数学表达式为:ICi=f[Ni(x),Wi(x)],ICi——表示某区域第i产业的竞争力,Ni(x)——表示某区域第i产业的内生竞争力,Wi(x)———表示某区域第i产业的外生竞争力;其中:Ni(x)=f(C,O,T,M),C——产业特征,O——产业组织,T——产业科技水平,M——产业管理水平;Wi(x)=f(S,D,P,Rj),D——区域经济发展水平,S——产业结构(比较优势),P——政策环境,Rj——相关j产业的发展状况。上述模型中的表达式表明了产业竞争力的如下性质:(1)产业竞争力的系统性耦合性;(2)产业竞争力的交叉性;(3)产业竞争力的递阶层次性。
4、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1)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与分散的产业组织形式相比,集群的最大优势是发挥内部企业的聚集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域效应,使集群内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产业竞争力增强。一是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产业集群的根本特征也是前提条件就是“地理上靠近”和“相联系”,这无疑将有效地减少相关企业间产品流动的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提升产品的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进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二是提升产业规模竞争力。在一个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后,本地的相关配套完备、产业壁垒弱化、准入门槛降低,自然形成客观的行业集体采购,将对企业的“群居发展”产生正向反馈,从而促进本地产业集聚的程度朝着规模经济的方向进一步扩大和优化,进而提升产业的规模竞争力。三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产业集群的形成将在市场内部形成类似的垄断,提高其他区域发展同一产业的难度,促进本地优势地位的确立,从而转化为区域特征明显的产业优势,促进本地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产业集群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2)产业集群可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创业优势。很多研究表明,创新常常来自国家或区域内部具有产业属性和地理集中特性的企业集群的互动之中,具体体现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集群内聚集了众多的竞争对手,迫使企业在观念、管理、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第二,集群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累积、转移和扩散。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便捷,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扩散很快,特别是一些不可跨国、跨地区传递的“缄默性知识”的转移,克服由于跨国公司技术上的保密性和远距离所造成的知识外溢效应降低,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素质提升。第三,集群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第四,集群还是孕育创业的沃土。集群提供了更丰富的资产、技术、投入和员工配置,从而能够降低新企业进入和退出的门槛,一旦在产业集群中优势形成,利润可以在前向、后向之间水平地流动,其流动的结果往往是适者(最具竞争优势的企业)生存。(3)产业集群能提高区域对特定产业活动的“黏着力”,对经济贡献具有乘数效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知名度就会形成“磁吸效应”:不仅促进了区内企业地方根植性的深化,还将集群外相关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并从横向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良性循环累积过程,这会使地区经济成倍增长。(4)产业集群有利于创立区位品牌。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名片,一方面,区域品牌的形成是随着产业集群的产生、成长而逐步形成的。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形成之后又可以加速区域品牌的传播。在一个地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集群的区域整体品牌,加强营销网络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美国好莱坞制造的影片,印度班加罗尔设计的软件,法国的香水,瑞士的手表,巴黎的时装,温州生产的打火机等,都在世界上具有较好的声誉。区域品牌是一种经济文化象征,是该区域的信息载体,已成为一种无形资产。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区域品牌的辨识促销效应,一旦建立了知名的区域品牌,就有利于购买者对该产品的辨识,区域品牌产品就可以凭借良好的品牌认知来扩张市场,由此可以明显节约营销成本;二是区域品牌的品牌伞效应,一旦区域品牌建立起来,群内企业就可以以这一品牌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壮大集群产品队伍,丰满优势产品线,甚至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新产品就可以在区域品牌的大伞荫蔽之下减少市场开拓的成本投入与可能风险。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天津市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融合能力和“龙头效应”较弱。天津市产业虽有一定的集聚性,但和珠三角、长三角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长三角的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集聚群,并有可观的效益。人们普遍认为珠三角、长三角最有发展潜力,就是因为企业之间具有共生共荣、优势互补的产业群。而天津的产业无论在聚集的规模上、程度上和效益上都远远低于长三角。天津市的产业发展中,组合和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产业集群发展滞后,进而导致产业链竞争力不足。天津市的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商务成本较高。从这些年天津市制造业发展情况看,一个突出问题是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欠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不够。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天津产业发展的“龙头效应”也表现较弱。从行业来说,如果有一个龙头企业就会带动整个产业群,形成产业优势。从区域经济来说,如果有一个起带动作用的核心产业区域,也将会使整个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协调发展。如在长江三角洲,上海就发挥着龙头作用,长三角已经形成了普遍认同的较为清晰稳定的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杭州为两翼的经济格局。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天津要想成为龙头和北方经济中心地带还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时间。
2、产业集群发展的观念需进一步转变。在天津市产业集群发展中,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以“堆”代“群”,一些区县政府对企业往往“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对产业链缺乏整体设计,产业“集”而不“群”,企业仅是空间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又如好“高”求“新”,倾向于发展高科技集群、新产业集群,对传统产业的集群重视不够,产业定位不当;又如重“大”轻“小”、“抓”大放“小”,偏爱大企业,偏重对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而忽略对小企业的扶持,重视大项目、大企业,轻视小项目、小企业,以为集群就是把大企业拉长链条;再如以“园区”代“集群”,把建设园区等同于培育集群;还有重硬轻软,只重视硬环境,忽视学习、创新和促进关联软环境。
3、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有待培育。天津市的产业集群多是在改革开放中自发形成。由于当时条件的局限,一些产业集群的层次不是很高,以传统产业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足,合作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大多数特色产业内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单一的生产型产业和初级加工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能力,造成产业分工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本积累速度慢,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创新和竞争力严重不强。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开发区原生地企业创新能力弱,而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企业,虽然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它们只是跨国公司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企业,其技术进步依赖于公司总部的研发部门。各跨国公司设立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相当薄弱。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则缺乏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和主动意识。另外,天津市面向各个功能区域和各个行政区特色经济、服务区域优势产业的专业化孵化器少。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多以浅层服务为主,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能力普遍较弱。重点产业领域创新链尚未形成。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光电子技术、超导材料等战略高技术产业,海洋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铁等优势传统产业领域,尚未建立共性关键技术与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的创新链和战略产业的创新链尚未形成。一些有集群化倾向的产业,常是“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存在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的“断链”现象,严重影响了集群效应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产业链不够明显,配套能力不足。天津虽然起步很高,吸引了很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来此投资,但是其产业链还不够明显,配套能力不足,这反映了北方经济与南方经济的区别。北方经济依个体为战,南方经济靠集群取胜;北方经济的产业链很不明显,而南方经济却具备很强的配套能力。虽然较多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但是没有形成彼此关联的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的地理集聚。主体产业的上下游延伸不够,产业体系缺乏深度。苏州、无锡、东莞等城市的主导产业均可在100平方公里范围配齐95%以上的零部件。相比之下,天津市产业链不完整,汽车制造、手机生产在本地的配套能力分别只占37.5%和12.3%,这就提高了综合成本,不利于较大项目的引进。目前,决定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竞争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已由传统的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向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能力因素转变。作为新崛起的国家战略重点区域,天津产业在这方面的差距还较大。比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群内的企业间已经出现一定的协作配套关系,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配套生产的领域狭窄。跨国公司的产品生产具有广泛的纵向联系,在许多生产领域都要求配套服务。而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群只提供少部分的配套项目,本地化的专业化配套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企业之间分工并不细密,企业间协作的范围和方式受到极大约束,从而影响了产业群的内聚程度和稳定性。二是配套企业数量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其数量占开发区总数的92% 以上。但许多中小企业与本地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和生产上的联系。如摩托罗拉每年能创造产值400亿元,手机生产量占国内市场的30%左右,可以说是实力雄厚,但是在发展的后劲上却显得不足,原因就是配套能力不强。
5、产业园区聚效应不够理想。天津市产业园区建设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园区内的主导产业或大型“标志性”项目少,有些园区筒单地等同于一些无相关的企业、行业堆积或叠加,忽视了内生因素所形成产业链的培植,缺少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氛围。在已有的各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比较松散,大规模、高效率的企业集群尚未形成。由于产业园区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再加上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缺乏很好的衔接,除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等少数几个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建立了一定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之外,其他大多数产业园区内的企业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比较松散。特别是像汽车零部件生产,现在分散在西青、东丽、北辰、武清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多个产业园内,没有形成大规模、高效率的集中布局,产业集群难以形成。
6、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形成了550多万家的民营企业,是我国的产业集群的一个主体。根据数据统计,在我国的专利申请中民营企业申请的专利占46%,其中中小企业集中了大约70%的技术创新和60%的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增强竞争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逐步在某一空间聚集,形成内部分工协作,形成地区规模经济,形成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该说,我国目前最具有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相比之下,天津市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最活跃的民营经济还没有足够的力量由下而上打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进行跨行政区域的行业集聚和整合,从而造成了天津市目前以外国资本和国有资本为主的资本格局,使得新区经济活力同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逊色了不少,由此,滞后了天津市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而在生产专业化分工日趋细致化的今天,一个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内外资金的集聚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地区发达的民营经济所形成的较高的产业配套能力。有资料表明,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1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以比其他地区低30%的成本采购到。相比之下,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和生产专业化水平不高,对外部资本的引进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产生了不利影响,由此,也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如何发展天津市民营经济,并带动天津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7、区域品牌建设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近年来,天津市涌现出“红三角”、“双燕”、“中华”等10个驰名商标,“红三晶”聚氯乙烯、“天锻”液压机等10个中国名牌产品以及60个天津市著名商标、45个天津名牌产品,构成了新的品牌集群。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技术产业园区也把区域品牌“泰达”、“海泰”品牌与企业和产品的结合,形成更多的拳头产品。但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比较起来,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区域品牌的“所有者缺失”与“搭便车”现象严重。相对于企业品牌的竞争性和排斥性,区域品牌则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所有者缺失”使得区域内的“理性经济人”都来享受品牌的利益,却不对之进行维护和建设。区域品牌没有使用章程或规定,使用范围,是否有偿使用,使用与管理部门的责、权、利问题不明确。部分生产企业急功近利,以次充好以获得短期的巨额利润。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缺乏大品牌意识,自主品牌生存艰难。由于天津品牌设计和和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难以与强国相抗衡,因此还有许多中小企业品牌意识不强,贴牌生产的企业还占有相当一部分。200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数据显示,作为京津唐城市群的“双核心”,天津仅有2个最有价值品牌,总价值仅为45.09亿元。在国资不景气、民资不成气的情况下,天津只有靠大量吸引外资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反过来,这又使得仅有的几个自主品牌也相继死掉,落到了“有实无名”的窘境。三区域内产品同质化。在区域内众多生产企业依托当地品牌进行生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容易同质化。产品同质化是指当地产品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结构高度相似的趋势。产品同质化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面临有限的市场容量,集群内部企业往往竞相偷工减料、生产伪产品以次充好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这些行为最终将在区域品牌原产区域内形成巨大的“柠檬市场”,严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并使逐步走向没落。四是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热、企业冷。现有企业建立区域品牌意识不强,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上下游和配套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未能很好地发挥集群的效应。从现实情况看,中小企业在竞争中依赖于价格竞争,而不是在更新观念、改进管理、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功夫。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市场推广和产品开发方面各自作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品牌。
三、提升天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龙脉,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发动机。当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度显著提高以后,对一个地区来说,如何促进当地的产业集群,就成为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对于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有意识地使用产业集群战略发展区域经济,才能形成后发优势,提升其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模式的供给,至少在现有的若干产业发展模式中,可以更好地满足天津产业发展模式的需求。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可以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是一条天津和谐崛起的希望之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国际企业产业转移加入集群——集群成长——集群衍生繁殖——形成更多新的产业集群”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应当是天津发展产业集群战略过程中一个必经的步骤。
1、强化集群理念,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还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做“开明政府”,放手让其发展,更要做“高明政府”,加强引导、扶持、促进。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性的综合经济载体,同一、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共同努力。政府应明确一个综合部门主管,负责对其进行目标定位、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矛盾协调等组织管理工作。政府还应明确分管领导主抓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到加强领导、精心策划,使产业更加有序地扎堆、集聚、升级、扩散、辐射,更好地发挥倍数效应甚至裂变效应,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我们建议以市政府专题会议或其他形式,对涉及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与研究,形成全市推进合力。政府班子的理论学习要紧密联系本地实际,把本地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竞争力纳入到学习日程上来;要建立产业集群统计跟踪体系和定期评估报告制度;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产业配套、资源配置、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产业安全、发展方向和政策法规等进行定期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的最新动向,提供具体的建设性方案,供市政府决策;对产业集群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重大问题或共性问题,要及时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报市领导协调解决,必要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粘住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产业集群的产生是有一定条件的,当产业集群在一个区域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群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天津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本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规划投放的产业项目要考虑在该地区是否具有产业竞争力,因为,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竞争向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竞争演化。要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在全市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营造一个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科学地选择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在刺激自发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加强环渤海地区合作,有效吸引环渤海制造业产业向天津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主动与临空、临港、沿海产业对接,缩小发展差距。充分把握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突出结构优化调整,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加快自主创新为重点,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建设。引导集群产业链上、下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聚集发展空间。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3、政府要为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产业集群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政府应弥补“市场失灵”,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加大投入,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产品上为产业集群提供有效保障。政府作为中间人和促进者的角色,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以使产业集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通过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公共采购政策来克服公共知识基础和市场需求间制度上的不匹配。同时,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实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科研和居住等环境。在规划建设吸引外部资金、人才、资源的交通、通讯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政府一定要考虑产业的专业化和集群性,大力推进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在集群发展过程的创新活动中,政府应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在制度、环境和政策层面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创建集群内部的研究开发体系,刺激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和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为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组织,政府要帮助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代理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
4、建立产业集群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进一步调整政府投资结构,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资金扶持。要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直接融资,扩大资本金。建议建立天津市产业集群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提供关键和重大技术支持、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等,并在一些区、县区域内进行试点。要鼓励民间资本发挥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建立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规范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天津市各级政府应组织银、企联席会议,就商业银行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建立专项银团贷款,扩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健康的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放,支持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鼓励建立大型紧密型的企业集团,争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推动扶持大型企业集团中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建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再担保机制,拓展政策性融资担保、租赁、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信托等金融工具,积极推介高新技术企业境内外股票上市,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富有活力的多层次、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为特色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优先服务,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5、培育产业创新创业集群生成机制。(1)加强创新集群软硬环境建设,形成一批特色突出的产业创新集群。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按照滨海新区总体定位及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功能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强化各功能区的特色,进一步提高功能区产业聚集程度,充分体现滨海新区产业聚集的空间性、外部性和规模性,增强区域吸引力和辐射力。要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围绕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支柱产业打造、延长新区制造业产业链,提高功能区和企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实现功能区和企业间的紧密配合,降低发展成本,实现“双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契机,走“项目带动、园区聚集、集群发展”之路,围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新型化工材料、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海水淡化、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海水养殖等产业的发展,在塘沽、汉沽、大港地区加快海洋特色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作为以生态为主题的新城区,中新天津生态城要在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上不断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推进绿色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结合天津市工业战略东移和京津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在京津高速公路(天津段: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东丽区、津南区、北辰区和武清区)两侧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物与现代医药产业、环保科技产业、纳米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冶金产业、轻工产业和纺织产业等产业创新集群。第三,依托高校科技资源,加快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天津高新区”)软件产业、新能源产业、光电子产业、超导产业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第四,通过引导、扶持组建与认定工程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专业孵化器等,形成宁河优质猪肉加工、汉沽对虾养殖、蓟县绿色食品、宝坻 “三辣”产品(红皮大蒜、五叶齐大葱、天鹰椒)、塘沽海洋技术与港口服务、大港精细化工、静海枣品及金属加工、西青汽车及零部件、武清自行车及奶业循环经济、北辰白色家电及生物技术制药、东丽民航科技、河东电气节能和红桥电气等特色产业创新创业集群。(2)创建国家级和市级技术创新基地,加速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依据产业链形成的需要,超前组建或引进相关技术创新机构,支撑产业链的形成,把本市现有的六个产业化基地建成国家的纳米技术创新基地、海洋技术创新基地、环保技术创新基地、软件技术创新基地、新能源技术创新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基地,同时,创建市级的光电子技术创新基地、超导技术创新基地、新一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基地、工业微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和新材料技术创新基地等五大技术创新基地。(3)促进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互动,增强集群创新能力。通过搭建产业共享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一批与集群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需求相适应的,技术集成度高、产业支撑力强的项目,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形成各具特色的集群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互动,开展跨行业、跨学科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开发,形成若干技术融合的重大技术成果和新产品,促进形成产业关联度和集群化创新能力。
6、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产业发展实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民营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是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的主要力量;而产业集群作为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提。天津市首先要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其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其次要加强产业引导,增强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来说,要推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及其他产业;积极引导民营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加强区域协调,促进民营经济均衡发展。第三,加大扶持力度 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方式和业务品种,研究推出更加贴近民营经济特点的多层次金融产品;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制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规划,发展专营民营企业业务的特色分支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开设民营企业贷款“绿色通道”;吸引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设立公司制、契约制、合伙制等多种组织形式的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引导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创投基金为民营经济上市创造条件;支持建立政府出资引导、社会力量和民营经济组织共同投资的担保机构,逐步构建民营经济信用担保体系。第四,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快专业市镇建设步伐,加大对民营产业集群的推进力度。一个地区的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要求专业化,据此,要重点扶持经济专业市镇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更快更好的形成。建设中要注意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性问题。如扶持的产业与大多数地区扶持的产业相同,应当强化其竞争力,并且,应当选择与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城市和地区错位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创建民营科技企业园区,发展块状经济。以建设专业化民营科技园区为突破口,加大统筹规划力度,加快民营科技产业集群发展。
7、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在经济发展实际进程中,总部经济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看,总部经济是企业总部在空间地理上由功能集群所形成一种聚集经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产业集群。总部经济以总部基地为载体,以企业总部为集聚对象,通过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引发外部经济效应,使集聚的企业总部相互受益,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总部经济通过企业总部等高端环节的聚集发展,既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促进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力推动了“微笑曲线”两端分化出的现代服务业的大规模迅速发展,因而发展总部经济成为我国现阶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是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制高点。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无论从港口、交通建设,生态环境,还是人才、资源各方面来说,天津都已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我们翘首以待天津总部经济的崛起。
8、培育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独特的硅谷文化—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使该地区成为了人们创业与创新的乐园,也使该地区成为了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企)业集群发展的开发区。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群内企业的互动创新网络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式的学习制度和非正式的学习惯例及社会规则等社会文化因素使得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互动创新。我们要以创新环境和制度的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和特定要素市场为集群发展服务,支持产业集群不断注入创新因子,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同时,积极促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及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的形成,形成有效的学习机制,促进知识传播扩散,实现集群创新要素和创新网络的协同互动。
9、打造区域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区域品牌属于公共物品,政府在树立区域品牌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区域长久的经济发展潜力,和该地区拥有多少知名品牌密切相关。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通常包括: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传统优势、地理优势、配套优势。但要想保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长治久安,必须将这些相对竞争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力优势。区域品牌是一个产业集群长期沉淀的结果。纵观各国经济和著名品牌发展历程,品牌的发展的基本过程共分为品牌创新、品牌区域化以及区域品牌化阶段三个阶段。目前区域品牌化则是天津发展区域经济采用的主要策略之一,而区域品牌化建设更多地是依托产业集群来进行。我们要尊重市场的规律和品牌成长的规律,积极扶持、引导品牌的发展,要以“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名牌产品,明确区域定位,做响区域品牌,抓好质量工程,维护区域形象”为思路,鼓励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科技含量,打造一批产业名区、名镇和名乡,共创区域品牌,扩大品牌经营规模,提高产业集群与市场对接的能力。疏通产业集群特别是生产型产业集群与大市场对接的渠道,通过国际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举办国际性的产品或企业交流会等渠道,加强集群的品牌推介,提高品牌市场覆盖率。共同打造区域品牌,促使区域企业关注品牌,争创名牌,以做多、做大、做强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带和区域特色品牌群,从而提升天津市产业整体竞争力。
10、推进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简称GVC)是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全球价值链是从全球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链条的空间配置,主要关注的是各个地方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从全球价值链各个价值环节的等级体系来看,任何一个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只有一个选择,即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而这种攀升的结果就是需要自愿或被动地不断将不适合已经改变了的地方发展环境的原有价值环节从地方产业集群中分离出去。这实际上,一方面是地方产业集群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升级发展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也是随着时间推移不同等级价值环节的空间分化和再构的一个过程。在全球价值链上,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比较成本优势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个特定环节的优势,而不同环节的区域分工和优势以特定环节上产业集群形式表现出来。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上,而贴牌生产(OEM)→自主设计制造(ODM)→自有品牌制造(OBM)为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天津市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价值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1期。
[2]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期。
[3]魏后凯:《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考察》[J],《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4]尹平均等:《天津市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对策思路》[J],《天津经济》2005年第3期。
[5]何曼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与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J],《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6]高洋:《天津工业产业集群效应研究》[J],《企业经济》2008年第2期。
[7]孙滔:《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与产业集群》[J],《环渤海经济了望》2007年第5期。
[8]高洋、章建新:《加强天津区域品牌建设的理性分析》[J],《企业经济》2007年 第11期。
[9]闫二旺:《跨国公司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群的发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
[10]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论和谐消费视野下人格尊严权的保护04-26
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解析04-26
困扰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对策04-26
论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推定04-26
商品房预售制度初探04-26
类型分化及其社会融入的制度逻辑04-26
立法后评估对象的选择04-26
对劳资关系危机治理的法律思考04-26
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基本理念浅析04-26
关于对民法与经济法关系的再反思和探索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