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祠堂的建成,之所以能够成为宗族实现整合的标志,就是因为它以浓缩的、象征的形式,把原先不无虚幻的心理感受显现了出来,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而今天的我们同样需要一种新型祠堂来培养人民的荣誉感和认同感、显示中华民族的价值源泉。
关键词:祠堂 文化 凝聚力 公民意识
一、祠堂及祠堂文化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而祠堂正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经历了千年积淀的我国祠堂以及祠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固然其中伴有封建迷信成分和不适时宜的落后思想,但是,总的来说,祠堂以及祠堂文化对于中华大一统思想的具有极大的维护和促进作用。中国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认祖归根的情结,而且古老的记忆都能够追溯到同一个祖先,因此这种情结特别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而祠堂作为大一统思想的优良载体,在传播“忠”“孝”“悌”等传统美德方面,更是具有天然的优势。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二、建设新型祠堂的必要性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祠堂所蕴含的文化传承作用、教育作用不复存在。现今社会虽然经济发展,人民拥有比较富裕物质生活,但是,文化的失落,精神生活上的缺失,也越来越限制中国社会的发展后劲。因此,以传统祠堂为框架,在继承传统祠堂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建构一种综合性新型祠堂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祠堂应该包括骨灰存放、亲人祭奠、重修补修族谱、文化传播、民众休闲、扶助弱势人群等多种功能,以全新的姿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建构新型祠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软实力,它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实力的发展。在古代社会,设立祠堂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报本返始之心和尊祖敬宗之意,通过对祖先世系的追溯来探求自身肉体、精神和文化的根,这是报本反始;不仅在肃穆的仪式中祭神如神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将祖先的遗训和祖先的恩德当作无声的至高无上的命令,时刻感觉到祖先神灵的呼唤,诚心诚意地尊崇着祖先正体的延续者(宗子),这是尊祖敬宗。这里有着一种树叶对根的依恋,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历史感和、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正是这四种心理追求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个意识形态的支柱。可以说,祠堂一直担当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依归之地,祠堂文化更是以其亲和力和包容性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那些身在异乡、远居海外的中华儿女,更是需要祠堂这一代表物寄托乡思,表达乡思。2006年,连战从台湾来到福建认祖归宗,就特地到连氏祠堂寻根祭祖。
建构新型祠堂能够更好的发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属于整个民族的所有人民,它的传承不仅在文人学者的书本之中,更是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民族文化。祠堂以及祠堂文化作为一个纽带,记录着过去,联系着未来,与生活在周边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新型祠堂不仅是一个祭奠缅怀先人的场所,它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学堂、是一个感悟缘何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圣殿。它诱导人们去探寻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正是民族文化精华的结晶,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支柱。
建构新型祠堂能够缓解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地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城镇用地需求大幅度增加。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原先开发的墓地被纳入城镇建设规划。这些墓地的搬迁与安置将www.falvlunwen.net不可避免的带来许多的矛盾和不满。与此同时,建国以来社会整体上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墓地的占地面积也必然随着时间的逝去而不断增加。现有墓地与城市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未来墓地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通过建构新型祠堂,使新祠堂可以用来放置骨灰、设立牌位、添补家谱。这样既可以节约用地、减少家庭丧葬负担出,又能够便于亲人祭奠和政府管理。
建构新型祠堂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公民意识。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加剧,传统的社会观念被打破,新的观念却未成形,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被理顺,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模糊不清。而祠堂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所,寄托了人们深沉执着的感情,对自身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的自觉追求,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今天的我们更需要它将分散隐蔽起来的个体再次聚于社会的评价之中,以道德、舆论审视每一个人,迫使人们反思反省自己的言行,逐步生发出对自觉自律、反哺社会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必将带来公民意识的全面觉醒。
三、重构祠堂以及祠堂文化的部分设想
1、科学论证、系统规划,突出祠堂功能的综合性和融合性。新的祠堂不应该只是旧时祠堂的重建,它应该在继承基础上的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保持同步。因此,祠堂位置的选择,结构的设计,都需要经过反复论证,集思广益,既要方便民众,又要尽可能的将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融入其中。
2、由公益性社会团体经营,注重社会效益。祠堂建立之后,必将面对维护、宣传、人员管理、社会捐赠等问题的处理,为了保证新祠堂发挥更大的公益作用,应该成立相关社会团体进行管理。这样既避免了政府机构管理不够灵活,缺乏亲和力的问题,也避免祠堂成为盈利性机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指导和监管。重构祠堂以及祠堂文化需要诸多方面的协作和努力,这个过程中必将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既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改进理论,保证整个建设过程有条不紊的推进。除了要做的有法可依,还要各级政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尽量避免出现盲目跟风、铺张浪费、封建迷信死灰复燃的不良现象。
4、以群众喜闻乐道的方式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形成有益于新型祠堂建设工作开展的文化环境。新型祠堂在建设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用地规划、新旧观念的冲撞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就不怕道路曲折,完全可以在冲突中磨合,在相互适应中发展。因而,建设新型祠堂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宣传工作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
四、小结
当我们凝望那些幸存下来的古老祠堂的时候,一个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一个祠堂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了解祠堂,了解祠堂文化,就等于是在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了解我们的民俗风情。祠堂往往又是一个地方、一个家族的精神家园。
当我们收回目光、遥望未来的时候,祠堂必将以崭新的面貌与这个时代一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高达观。 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M].正中书局,1944
相关文章:
检察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文04-26
浅谈机关效能责任追究04-26
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问题研究04-26
论劳动产权04-26
浅析房地产登记程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04-26
电子易物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04-26
浅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破解剥削悖论04-26
浅议预告登记与异议登记制度04-26
银行清收贷款中对抵销权的误读04-26
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中受害人范围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