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集群驱动下游憩商业区(RBD)形成

时间:2024-04-26 09:47:0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城市游憩商业区(RBD)作为现代商业服务业与现代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形态,日益成为城市旅游发展关注的焦点。以上海城隍庙地段为例,从城市RBD作为产业集群表现形式的理论内涵出发,分析了它的形成驱动机制,揭示了城市RBD在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产业集群;现代旅游业; 游憩商业区(RBD);上海城隍庙 
  
  1 城市RBD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表现形式
  
  1.1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
  1.1.1 旅游业的产业属性是集群化发展的催化剂
  首先,旅游业本身是综合性强,产业融合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构成旅游产业的基本行业覆盖面广,它们之间存在的互补性和竞争性造就了强势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因此,旅游产业集群更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可能性。
  其次,旅游产业是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产业。它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生产型产业的发展,进而还能刺激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可以说,旅游产品的综合性与旅游业的关联性是旅游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催化剂。
  1.1.2 集群化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有效组织方式
  现代服务业是包含现代金融业、现代商务服务业等多行业的庞大产业概念,势必需要一个完整的具有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衔接来构架,而集群化发展是产业价值链集合的有效空间载体和生产组织方式,它具有资源共享机制和细分产业互动机制,能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与发展载体。集群化现象的形成,也是社会产业机构优化、能级提升的要求。
  1.2 城市RBD是以旅游业与现代商业服务业为核心的集群
  现代商业服务业与旅游业本身就存在不可忽视的联系,首先旅游活动是一项消费活动,其中六大要素的实行都涉及到商业消费过程。其次旅游的发展和繁荣能为商业带来人流,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又带动了旅游的再开发与更完善的发展。城市RBD就是旨在通过以旅带商,以商促旅,而建立的互动平台,并且在这种空间的共存中,两者互为对方添加了旅游吸引力,并使城市获得新的旅游增长点,既满足了各自产业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树立城市形象。
  1.3 城市RBD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表现形式
  城市RBD是集休闲娱乐、游览观光、餐饮购物等各类项目加以整合 ,并与商务相结合的综合体,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在产业与空间上的高度共生。
  1.3.1 城市RBD在产业角度上的集群
  首先,城市RBD包含了产业内部单独的集群,如豫园旅游商城内的各类商家的集聚,老城隍庙小吃广场中的餐饮集聚等。
  其次,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概念,在城市RBD中显现了更为复杂的集群,其间蕴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现代服务业下的细分产业内部各自的集群,其二是细分产业之间的集群,包括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中的其他产业之间的集群,城隍庙地段的城市RBD就是旅游业与购物业、餐饮业等现代商业服务业的集聚。
  1.3.2 城市RBD在空间角度上的集群
  城市RBD作为一个特殊功能的特定区域,形式上就是将产业在一定地理范围中填充,使之达到一定规模。在区域范围内的商业等各产业的自由组合,极大地增加了游客的选择范围,也增加了经营户对财富的创造性与赢利性。
  
  2 上海城隍庙地段的城市RBD形成驱动机制分析
  
  旅游业与其他的现代服务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是RBD形成与发展驱动力与大背景,正是由于其产业内在属性与互动机制的作用,为RBD创造了适宜的沃土与基石。与此同时,城市RBD作为一个“综合体”,显然还要受到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说产业集群是城市RBD形成宏观条件,那么这些经济社会因素则是城市RBD形成的微观条件。
  2.1 政府调控政策的支撑
  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在内环线及周边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使都市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商业、服务业、文体、休闲产业等总量得以增加、比例也得以上升。上海城隍庙地段正是在这一时期以后,随着中心城区的RBD兴起浪潮,逐渐形成规模并发挥扩散作用的。
  在今年新编制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政府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心城区立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做大旅游产业群”,“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引导调控政策,不仅为产业集群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也通过各级各层各行业贯彻实施,间接创造了硬件环境。
  2.2 城市功能提升的推动
  199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是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努力把城市创造成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上海作为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大都市,功能提升不仅是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地位稳固与发展的必需。
  2.3 深厚文化根基的依托
  都市区的文化遗存往往会吸引大量外来旅游者。上海城隍庙地段享有豫园的园林文化——其园中园的构造,延伸了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的文化内涵、城隍庙的宗教文化、以上海老街为核心的建筑文化、豫园旅游商城的商业文化,以及老城隍庙小吃广场的美食文化。
  这些深厚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塑造了游览观光、文化考察等功能,也为游客提供了体验环境与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文化是RBD形成的灵魂,它为城隍庙地段RBD的形成构建了文化支撑,也为其吸引物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2.4 时代背景下游客需求的内在驱动
  2.4.1 可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充裕的客观因素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为城市RBD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人们家庭收入的提高,尤其是可支配收入的充裕,为人们的一系列休闲、旅游、商务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我国的经济大环境、长三角乃至上海的经济小环境,都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可以说上海城隍庙地段占据了有利的经济环境优势。这里仅以主要客源地——长三角的人均收入为例:国家统计局2006年11月2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人均收入高达15641元,浙江平均水平14333元,江苏平均水平11774元,长三角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35元。
  与此同时,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与国家公共假日的增加,使居民的闲暇时间得到大幅度增加。这两点共同作用,是任何旅游休闲、游憩活动,以及购物消费等商业活动的需求产生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2.4.2 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转变的主观因素
  首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世界都市发展的一种趋势,城市承载的活动者不仅包括进行业务工作的外来商务人士,还有城市内的各阶层人士。前者不乏以商旅为计划目的游客,以及商务活动结束后视时间许可进行适当旅游游憩的非计划内游客,但无论何种,他们都希望能通过最低的时间、精力成本,高效高质地达成商与旅的双重目的。市内居民或是出于商务人士的特点,或是厌倦了单纯的购物功能以及传统的旅游休闲方式,产生了活动需要个性化、人性化等的需求。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其次,经济能力等各因素的提升,为参与旅游休闲活动削减了壁垒,使得现在旅游者年龄、职业、文化层次更为复杂多样,由此产生的旅游动机也千变万化,即便是个体居民的出行目的也已趋于复杂化,单一功能的旅游目的地或活动区域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这也反射了以商业唱独角戏的城市CBD逐渐失去光芒的原因——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灵活变动的市场需求。
  最后,从上海城隍庙游憩者情况的调查统计数据可见,在游憩过程中,仅仅对时间的节约重视的游憩者比例为27.14%,远高于仅仅对金钱重视的游憩者10.95%。这说明目前人们城市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型和提升,对出行不仅考虑经济的节约,同时更注重时间的节约。
  综合上述三点,无论是纯粹的商务人士、纯粹以休闲购物为目的的游客、亦或是两者的综合体,其需求无非是突破传统标准化模式的;集商与旅于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在空间上实现“一站式”的主题区。显然,城市RBD正是顺应这一需求而度身定做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通过空间集聚的距离最优化设置,将工作与旅游休闲的区分模糊化、交融化,使商务与观光、娱乐等城市休闲活动融合于一体。城市RBD不仅享有产业集聚产生的多功能效果,还有空间集聚产生的便捷高效,为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提供了协调商务、购物、休闲与旅游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
  上海城隍庙地段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城市RBD,具有旅游购物、旅游休闲、旅游娱乐、培养商业环境、发挥商业辐射等基本功能。同时,它发挥着产业、经济、社会与文化等综合效益,是体现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推进经济、文化空间结构升级演进的重要动力。
  
  3 结语
  
  RBD在国内外各个大小城市中已随意可见,培育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具有产业集群优势的城市RBD更是实现了空间布局的扩容和提升参与功能的目的。因此,如何抓住城市性质与特点,如何发挥城市主导产业的产业特性,如何将城市资源 、产业优势发挥作用,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社会需求构建合理的城市RBD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着.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2〕保继刚,古诗韵.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2002,10(5):1-6.
  〔3〕张建.上海大都市游憩商业区的形态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63-67.
  〔4〕晁钢令.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5-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的同质性思考04-26

论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04-26

关于从道德价值角度谈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04-26

刑事强制到案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的域外法考察04-26

现代法治结构与民间法的功能04-26

加强保健食品违法广告监管的思考04-26

宪政与经济关系新解读04-26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思考04-26

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04-26

监督的双向性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