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五个面向

时间:2024-04-26 09:40:4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平等的五个面向

——关于跨体系社会与民主问题的再思考

一、“跨体系”

跨体系社会,是一个生造词,但有其根据。2008-2009年西藏和新疆均出现危机,关于民族区域自治一直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所谓民族自治,汪晖倾向于将民族区域看成整体概念,区域这个概念有其特殊性,它可能是跨族群、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交汇。早些年讨论这一问题时,王铭铭引用过“超社会体系”的概念,指的是跟现代实证社会学不同的一些概念,包括信仰、信念、习俗等很难用实证加以界定的范畴。在中国,有费孝通提出的“多元一体”。汪晖称之为跨体系社会。例如在很多地区,即使相对传统的村庄,也包含不同的族群,在西南少数民族家庭内部存在多民族构成。那么在一个跨体系跨文化的社会中如何讨论平等?在政治经济之外,如果涉及到信仰文化等象征符号,怎样讨论平等?除了一般的城乡、贫富差别外,还存在社会内部产生的问题,如何在这些关系中界定平等?使用跨体系社会这一概念,试图既保持多样性又保持有机性。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二、“民主”

1、 民主实践的不同类型

另外一个关键词是民主。民主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好像不言自明,是最为正面的价值。但民主在今天也面临极大危机,一方面它是许多社会不断争取的目标,另方面,已有的民主世界出现了广泛的、在深度上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的问题出在哪?

民主实践可以区分出不同类型。其一,西方国家通常被看成民主社会体制,但这些国家在今天都面临着民主危机,即社会民主的危机,今天社会的多种分化在这些国家也都出现了,特别在新自由主义浪潮之后,欧洲的社会民主面临很大挑战,其政治形式和社会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分离。其二,1989年社会主体体制瓦解后,出现前社会主义向后社会主义过渡的转轨、转型国家,它们的计划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政治体制的改变,均以西方民主体制作为基本政治目标,但在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各不相同的社会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向多党体制的过渡过程中,常常以原有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为背景,出现寡头制。例如俄罗斯,看起来它的政治形式发生变化,但同时新的社会不平等被创造出来,实际上原有的社会等级被转化为新的社会等级,并且被高度合法化,使得社会抗议变得更加困难,也就是通过民主把不平等的经济和权力再分配合法化。其三,第三世界国家很多也采用了西方的民主形式,例如印度,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也没有办法解决平等问题。

2、 民主的多重危机

民主危机中的很重要部分是民主的政治形式与社会形式的脱节,法国政治理论家皮埃尔·罗斯瓦龙,认为西方的社会民主遇到空前危机,导致危机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欧洲平等的社会体制是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人们对战争和社会革命的恐惧有关,冷战的结束使得大规模战争和阶级革命似乎消除,导致西方体制内部发生崩溃的威胁和产生社会革命的威胁都消除了,两种社会体制的战争消失的同时民主自我更新的外部体制消失,与社会危机相关联的民主自我改进的动力弱化。另外,原来的工人阶级也越来越弱化,自主性和主体性消失;原来代表工人阶级自决的政治组织发生转化,不知道这样的党在代表谁。阶级与政党在20世纪所形成的政治代表关系逐渐消失,使得原有的工人阶级自主性消失。此外,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下不断进行产业转移和去工业化,使得工人阶级减少,阶级基础发生变化;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大规模的工人阶级,但在政治公共领域里,这些人的政治代表性很弱,他们的声音得不到政治表达。由此,一方面是在不同国家中展开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去工业化,另方面是阶级的自主能量和政治性的消失、争取社会民主的动力体系的弱化。

从金融危机可见金融资本在今天已发展到空前规模,金融资本的特质是更高的流动性和投机性,它很少对单一社会承担责任。与此相对,政治民主与民族国家相连带,以公民为中心。金融资本的跨国性流动和生产消费的跨国化,使得建立在公民概念之上的政治体系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也成为问题。

社会构造的变迁过程中出现很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造成新的利益集团与原有工业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产生持续动荡。这一社会构成上的重组也对民主造成巨大影响。另外,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在九十年代受新自由主义影响,通过私有化市场化全球化,议会多党制变成新的寡头关系,多党造成的是新的严重垄断。

以上种种可概括为民主的代表性危机。民主政治的多重危机可大体概括为:政党的国家化或多党政治的中间化(党派间竞争时似乎是对立的,但执政时则相差无几。竞选时试图呼唤更多选民,而不是针对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没有清晰的代表性和政治价值,政党政治的肌理出现危机),媒体的政党化(媒体垄断公共舆论,垄断背后是各种政治经济利益集团,造成舆论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的断裂的。除此之外,还存在媒体所设定的政治议程),国家的公司化、资本化,政客的媒体化(政客想要讨好大众,大众实际上与媒体是分裂的,只能变成讨好媒体),社会大众被甩出社会政治进程之外。

三、“平等”

1、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社会平等需要在以上背景下进行讨论,需要探讨民主的社会形式,不再造平等的社会形式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怎么分析平等?“平等”的相当一部分内涵来源于资本主义的历史。政治学和哲学中对平等的最主流的粗略概括,是机会均等,也常以功利主义平等替换。另外一个是总效益平等或结果平等。机会平等表面上与结果平等相对立。比如在中国批评“大锅饭”,说结果的平等导致没有效率,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口号的实践对中国的贫富分化起了极大作用。机会平等强调非歧视性,它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针对贵族等级和特权体制,事实上包含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内涵。结果平等更多的跟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等体制的实践相关,既包含权力,也包含义务,尤其涉及再分配,国家在再分配中的角色变得非常重要。再分配意义上的平等与机会平等的非歧视性相区别的是其非剥削性。在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竞争也会产生不平等、产生新的剥削性关系,是很少有人能否定的,那么就需要通过国家和其他社会机制进行调整。社会主义通过公有制克服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克服剥削关系,是其理论根据。如果没有一定的再分配机制,机会平等会变为制造不平等现实的说辞。

2、 非物化平等

阿马蒂亚·森沿着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在物和人的关系上强调非物化的平等,即平等的前提首先是基本能力的平等,基本能力指一个人能够做最基本事情的能力。罗尔斯注重的是结果,即物的再分配,权力、自由、机会、收入、财富、自尊的根本是物品,而没有从人和物的能动关系去理解利益。机会均等不侧重人的能力,而是人的被动精神反应,不去看人有没有主动的行为能力。由此机会均等等同于空洞许诺,一旦没有相应的再分配体制保障,机会平等就是造成不平等的合法表述。没有人的基本能力的平等,基本物品的再分配也不能保障平等实践。试问一个人没有得到基本教育,不能养活自己,身体不够强健,怎么能获取其他权力呢?而这点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重要,从能力平等的角度可以重新估价社会主义中国的某些实践,例如让普通农民摆脱贫困,普通教育的普及程度,社会流动的规模等,在分配之外,为普通劳动者提供实现能力平等的条件。

3、 齐物的平等

在以上三点之外,延伸出章太炎齐物的平等、多样性的平等,它以能力平等为基本前提。现代平等最主要得特点是形式平等,通过让大家变得一样来讨论平等,却不能把差异建构为平等,相反差异常常被理解为等级制和不平等。但齐物的平等以差异为前提,差异之下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它要求以主体的能动性的平等,来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文化和文化的关系。怎样让差异同时成为平等?这就要求携带差异的主体是有自主能力的,差异平等是沿着“人”的方向来理解平等的。在我国传统和社会主义的民族区域自治方案中都这样的要素,在承认习俗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讲平等,平等不是对生活方式差别的否定。特别是对差异的承认,需要通过对其主体性自身的承认来实现,需要通过使其具备内在自主能力来实现。今天,民族区域的危机是差异性平等的危机,既是平等的危机,又是差别的危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呈现出各种分化的现实(城乡、贫富等等),但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平等危机,还涉及到多样性的危机,是原有生活方式遭到巨大伤害后呈现出的危机。在此需要追问差异性和平等如何达成平衡?社会平等不能重新变成抹平差异,而是将差异与平等建立新的联系。

这个范畴也可以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再把握包含对自然的重新尊重和理解,自然自身需要被看做能动的力量,也就是章太炎说的“以不齐为齐”,人和世界之间也是多样平等的关系。小森阳一在清华大学讲日本地震时,提到一个现象:福岛核危机一部分是天灾,相当一部分是人祸,很多科学家在预言地震,警告建设核电站是危险的,但人们对此并不相信。科学的精神中包含对科学达到的限度的理解,一旦失去对这个限度的理解,就变成非科学的或盲从,科学的精神和宗教的精神在这点上有一致性。而在齐物平等的观念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也被包含其中,平等必须从能动的角度去讨论多样性问题。例如援藏,西藏的90%投资依靠国家,为什么还是会出问题,还会产生不满和矛盾?这个矛盾意味着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平等,还有差异性问题,文化生活方式的问题,能动性的平等是否得到尊重的问题。差异并非一成不变,但这个变化需要在能力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不是强制性的迫使它去变化,这就是齐物平等概念。现在欧盟宣布文化多元主义的失败,这就是差异平等的失败,差异与平等必须互为前提。西方哲学中找不到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差异平等观。中国思想中包含的智慧和制度实践里的一些要素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理解差异性平等的实践入口。

4、 具有国际面向的平等

第五个平等,是具有国际面向的平等。这点本来在差异性平等中可以覆盖,特别提出的原因是,现代民主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前提,讲的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国家间关系的规范,今天依然有意义。但它仅涉及国家间关系,没涉及社会内部所包含的国际面向。比如对于大量的移民和非移民性的劳工,他们能否获得平等是西方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民族国家是一个基础性单位,尤其是大型民族国家,它的任何实践的影响都超出国家范围,像中国、印度、欧盟这样的超大政治共同体,都会对其他社会产生影响。

另方面,公民权作为民主边界的前提使得受政治共同体影响的其他人群无权参与决策,比如美国的选举我们显然不能参与,但又必然受它的影响。现在有一个现象叫做亚洲再非洲化,指的是亚洲国家在非洲大规模投资。这就促使我们追问,民族国家的平等实践中是否存在国际面向,能否超出公民权范围?否则等于将内部平等强加于、凌驾于本国与他国社会的不平等关系上。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虽然议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机构能否允许非公民代表权的介入,还看不到相关实践,但提出这个问题是重要的。我们需要反思20世纪国际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运动是带有超国家性质的,它会产生出对第三世界非常有利的国际政策以及具有国际面向的国内政策。在当下生产和消费都大规模跨国化的语境下,中国也深受其害,这不是单一国家能够叙述的问题,牵涉到公民权意义上民主的局限(但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公民权)。

1989年可以看做冷战的结束或社会主义体制的全面危机和解体,但随之而来的是它的对立面的体制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支撑其自我更新的条件消失了。原来意义上的自由平等这个目标本身成为一个陷入危机的目标,这样说也不是要否定民主和平等,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再思考,否则只能一步步进入更加危机深重的实践,而这个可能性在今天是非常大的。所以理论上的思考和创造是非常迫切的,人们似乎再也没有想象另外一种未来的能力,是今天最为深刻的危机。今天的处境和将来的实践往什么方向走变成重要问题,这个使命是需要由年轻一代来承担的。

出处:共识网

  

相关文章:

从埃及二百年寻路看阿拉伯民族现代化的挫折04-26

试析我国儿童权益的国际法保护04-26

浅析现代军事法的价值构成与冲突04-26

试析“人肉搜索”的法律救赎04-26

试析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04-26

试析我国商业贿赂立法缺陷与完善对策04-26

试析从云南李昌奎案谈刑事正义04-26

试析新刑诉法对简易程序制度的修改04-26

试析中国乡土社会的法律多元主义研究04-26

试析法社会学研究对象刍议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