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是作者完成的“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研究成果综述”的一部分,主要分析、阐述、概括了目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与主要对策。
【关键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现状;对策
2008年以来,浙江省学界、企业界、政府关于发展浙江生产性服务、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十分活跃,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诞生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为有关企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引导,都起到了重要的咨询、借鉴、理论支持作用。本人在参与“面向区域制造业基地开展集成服务、实现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浙江物产集团推进传统流通模式战略转型、全面融入区域制造业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中,承担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问题的研究任务,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中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部分内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研究成果综述”,本文拟对该部分中“目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与主要对策”作一简要地归纳与概括,以推动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的过程,而制造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市场需求、提供发展空间。近年来,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首先,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较快,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2007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约为3858.17亿元,占服务业产值的比重为49.7%,占浙江GDP增加值比重约为20.5%,比2004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科技研发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生产性服务行业增长很快,2004-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2%,比生产性服务业平均增速高16.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0%,比2004年提高3.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增速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速,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比重也不断提升;批发业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从2004年的31.2%下降到2007年的27.6%,比服务业平均增速降低了7个百分点。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呈集聚态势。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各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1000多家软件企业,成为国家11软件产业基地之一,2007年杭州高新区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228亿元,占杭州市的95%以上。宁波港口物流业发展较快,2007年货物吞吐量达3.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35.0万标箱,同比增长11.1%和32.3%,形成了北仑、江东、镇海港区等物流业集聚区块。台州构建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温州、嘉兴科技城建设初具规模,义乌国际小商品采购中心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他各类综合性、专业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正在加快形成。再次,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快于二产和服务业平均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浙江的投资热点,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4-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限额以上投资增长26.5%,比服务业平均水平高14.0个百分点,比二产高14.2个百分点(根据浙江省发改委课题成果整理,2008)。
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为50%左右,占服务业比重为70%的左右;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也已经接近50%。而浙江2007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40.4%,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49.7%,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20.5%,这些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相应的比重水平;不仅如此,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高,现代性生产服务业的优势不够明显。很显然,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浙江产业结构中的一条短腿,与制造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二是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制造业发展中研发设计服务、物流服务、营销服务、培训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保险服务、财务与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拉动,而生产性服务的需求状况又取决于制造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分离、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浙江制造业在结构上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在企业组织形式上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在技术上以模仿型的创新为主,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以粗放型的规模扩张为主,这些特点决定了浙江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因而对现代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显得不足。三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外包程度不高。比如由于“小而全”、“大而全”的小农思想影响,由于服务外包费用偏高,由于缺乏服务信用保证等因素制约,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往往由制造业企业内部来消化完成,这就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的拓展。四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土地、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制约严重。浙江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历来紧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大都为商业用地,取得用地资格困难,用地价格较高;人才制约表现为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极为缺乏,比如软件行业一般工程师过剩,而架构工程师稀缺;资金制约表现为融资难问题突出,即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以无形服务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和信用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相对于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融资难度大、获得融资的机会较少(根据浙江省发改委课题成果整理,2008)。
3.众多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当前,浙江制造业企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的困难与挑战:一是制造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战略权威波特教授把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等四个递进阶段。长期来,浙江依靠质优价廉的劳动力、土地、商务成本,以及大规模的投资和出口需求,推动了浙江经济(主要是制造业)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浙江经济制造业增长中资本的边际效益已在明显持续下降,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等创新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凸现,这表明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再走那种依靠规模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证,目前浙江创新型制造企业平均研发支出仅为607.1万元,不到上海的1/4,也远低于广东、江苏、山东等兄弟省市。目前浙江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中,除集成创新外,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加入WTO,浙江对外开放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浙江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超过70%,全球经济波动对浙江制造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全面显现。浙江的制造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位置,面对占据资本、市场网络、品牌等优势的跨国公司,浙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正面临着“被动全球化”的困境。三是制造业布局分散、都市圈经济效应没有形成。目前,全球大量的高端生产要素正在加速向国际化城市集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主要以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高水平的开发区作为参与国际竞争载体;目前浙江制造业的分布还是以中心镇、县域经济和工业园区为主,都市经济圈培育才刚刚起步,中心城市功能薄弱,在以集聚科技人才、企业家、高科技产业、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为实质的城市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四是制造业结构层次低、不利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浙江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高,但高附加值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占大头。这种制造业结构特征不仅影响了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而且不利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达主要原因在于有发达的附加值高、出口比重高的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浙江的制造业结构层次低、利润薄弱,制造业上游的研发采购和下游的产品运输、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是制造业企业重要的利润源,所以这些环节外包的动力与空间不足,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不大,直接影响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根据李鸣成果整理,2008)。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浙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战略对策
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支撑和提升作用不足,而制造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低,又制约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提高,二者形成了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良循环。如何打破这一不良循环?浙江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普遍认为,在产业结构战略上必须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在战略地位上要“双轮驱动”,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战略措施上要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的发展和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对制造业的支撑和提升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互促并进;有利于形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增长点,促进经济综合实力的整体跃升。现阶段发展浙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围绕改造传统产业这一重心来展开,从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看,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六个行业。政府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科学布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1)优化布局,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集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应当形成三大空间集聚格局,一是要向产业带集聚。浙江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环杭州湾产业带制造业发达,教育资源、高端人才相对密集,应当重点培育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港、空港物流和其他专业物流平台。温台沿海产业带要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同时针对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的产业集群特征,积极发展科技、培训、流通、融资等专业化服务。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要借助良好的专业市场基础,着力推进国际商贸、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力发展交通枢纽型物流。二是要向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杭州、宁波、温州、浙中城市群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要重点发展金融、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本地产业的同时,强化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既立足本地产业集群,又能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既便捷又经济的服务体系。三是要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一种或几种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形成服务企业集聚的特定区域。要着力在传统工业集聚区外,全方位、高品质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集聚提供承载空间。
(2)要努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一是要强化规划,引导集聚。政府要编制并且督促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强化集聚区对周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吸引整合,推动具有共同区位指向、产业关联度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二是要建立规范的生产性服务业管理制度。要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不同所有者资本一视同仁,打破垄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要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克服当前存在的交叉管理,建立合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是要完善政策,加强扶持。要建立与工业同等的财税、金融、电价、土地等政策扶持体系,特别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制造业服务外包分离等关键领域,要制定有利的财政、税收、用地、融资促进政策。四是要强化培训,保障人才。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推动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五是要扩大开放,提升层次。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生产性服务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来浙江投资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引进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经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要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要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根据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经贸委课题成果整理,2008)。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的结构特点是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等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为主,制造业的层次低,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低。这种制造业结构特点在“九五”以前我国处于温饱型社会时期,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吃穿用”为主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然而,进入“九五”以后随着我国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过度,居民对“吃穿用”的消费需求开始出现相对下降,对住房、汽车、电子通讯产品、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国内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明显转变,浙江没有及时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而是利用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实施了通过扩大外需来替代内需的发展策略(史晋川,2008)。然而,随着劳动力工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加强,浙江经济运行环境趋紧;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发达国家针对浙江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有增无减,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引发全球经济明显衰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减少,作为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浙江制造业,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浙江要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技术创新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的新型重化工业来实现制造业结构的战略升级,通过制造业内涵的不断提升来完成制造业从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到现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变。为此,必须采取的主要措施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根据浙江省委宣传部、社科联课题成果整理,2008):
(1)加快装备制造与高新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的优势主导产业。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契机,加快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集群,开发一批具有先导作用和能大幅度提高产业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一批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高经济效益等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装备制造业向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使浙江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促使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方向发展。运用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新材料、高效节能及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化工、纺织丝绸、轻工食品、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
(3)促进产业集群向创新型攀升,培育国际水准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构成了浙江富有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组织形态,要从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审视浙江地方产业集群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地融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培育大型品牌生产集团和商贸集团,从而促使其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产业集群。
(4)优化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式,塑造、形成新型竞合关系。中小企业为了能够参与由生产商主导或购买商主导的跨国生产和流通网络,就必须基于中小企业与大公司之间的联系,构筑起能适应残酷竞争的网络组织。因此,要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一方面,大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存量调整,迅速壮大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形成真正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成为“小型巨人”或“配件明星”,从而在产业内部,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兼备的金字塔状的分工协作体系。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美国制裁伊朗及其对中国的影响04-26
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行为的诺斯悖论及其解决04-26
平等的五个面向04-26
国体概念史:跨国移植与演变04-26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英国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的关系04-26
韩国反腐败中的制度建设04-26
对制度层面的合宪性限定解释04-26
论法学家与法律家之思维的同一性04-26
试论国家义务的基本内涵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