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高校后勤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后勤改革一直从未停止,由早期的单个项目实行承包制,到后来的全面承包责任制,到1999年形成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有效的调动了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近年来在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领导依旧没有完全从后勤中脱离出来。本文将从法治视角下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及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
论文关键词 法治视野 高校后勤 社会化改革
一、引言
高校后勤改革关系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度,高校后勤的改革经历了三个时期,由单个项目的承包制,到全面承包责任制,发展到如今的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后勤改革进程有利于为高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有利于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利于转变后勤工作人员的思想,提高服务质量,使高校后勤能够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但是,近年来由于改革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热情较弱,改革步伐减慢等,这些都影响后勤社会化的进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从法治视角下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法治依据
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应该实行社会化”。这一文件的颁发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使高校后勤社会化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上中央不断颁发条例给予支持,比如在1999年元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规定要加快后勤社会化步伐,争取3至5年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在1999年,国务院还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实现后勤与学校脱离。200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与改革步骤。财政局和国家税务总局也制定了《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从高校行政脱离出来的具体法人资格的实行独立核算的后勤经济实体提出了八条税收方面的政策。国家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成立了高校后勤社会改革部际协调办公室。2005年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督”,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遵循的相关思路,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提炼出的宝贵经验。
2.省市两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高校后勤改革方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予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如四川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批转四川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相关指导思想、目标、步骤进行相应的明确。各地区在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政府为主导,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学校和社会共同参加的做法。在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的探讨中基本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任务。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法治行为
我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从本质来说是一种法治经济,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办事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稳步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行政法律、民事法律、经济法律,因此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对法治行为的充分认识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下面对后勤社会化中应用最广泛的合同行为进行相应的分析。
1.学校与后勤实行合同化。高校在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要从后勤系统中脱离出来,在没有实行社会化改革时学校在后勤中扮演行政管理的角色,在实行社会化改革之后要将行政管理职能交出。在实行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可以加强对后勤集团的监督能力,实行合同化是实行监督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的职责,管理目标,相关职责内容,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后勤的服务质量,重视安全生产,不断满足师生的需要,维护学学校的稳定,同时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有利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
2.后勤集团和部门之间合同化。一个后勤集团往往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各个部门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要订立双方需要履行的义务的相关合同,采取合同制度可以实现安全操作流程,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3.后勤与员工的合同化。后勤实施正确的方案必须要有相应的实施人员,这就要求招聘一批从业人员,后勤与员工之间要订立合同,在员工履行自身义务的时候后勤也要尊重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保证员工享有相关的合法权益,比如休息休假的权利,比如社会保险的权利,劳动条件和职业病危害的相关防护的权利,只有与后勤集团确立相应的合同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只有满足了员工的需求才能使后勤的服务更加有成效。
4.后勤集团服务内容的合同化。随着近年来高校人员的增多,后勤服务范围的增大,后勤的服务活动也在增加,大量的后勤服务需要通过招标的形式完成,比如后勤购买米面油,后勤对宿舍的维修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在各个部门的配合下完成,各个部门通过招标,投标,中标,签订合同等一系列规定进行,从而使招标过程公平公正。
后勤与各部门与职员的关系合同化有利于避免在后勤管理中出现责任不清,执行目标不明确,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后勤的运行效率,能够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更好的校园环境,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实现合同的合法化,在制定合同的时候要保证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合法化,合同的合法化是后勤提供更好服务的法律依据,使后勤管理的各项事务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法制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后勤人员的法律观念。高校后勤人员的法律观念淡薄,对于国家出台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相关法律政策认识不清,把握力度不准确,这就会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在法治进程下的一部分障碍,因此加强后勤人员的法律观念刻不容缓,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对后勤员工的法律培训,让员工认识到法的重要性,让员工在对法的充分了解之上更好的维护个人利益。在进行法律宣传时要做到循序渐进,有步骤的实施,不可操之过急,在宣传人员上要以骨干为重点,通过对骨干的宣传进而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宣传,这样有利于形成周密的宣传方案,提高宣传效率。后勤集团可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学法活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通过对员工法律的宣传使后勤部门的法律意识增强,这样对后勤管理的法制化是大有益处的。
2.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由于我们国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起步晚,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相关法律的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很多,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法律盲点较多,这些原因决定了我们国家要加大法治的管理研究力度。只有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制定正确的法律依据才能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够依法进行,才能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完成。
3.加大立法力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离开了法律的强制性的支撑政策都很难实现,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国家的高校后勤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升华的,目前我们国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步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后勤体系已经基本从学校管理分离出来,但是由于我们国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面相对来说不全面,对高校后勤的支撑政策不到位这些都会影响到后勤的体制改革。因此在立法方面要加大立法力度,只有保证立法的强制性和全面性才能保证后勤改革的全面开展。因此国家对后勤改革应该加大法律和政策支持,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保驾护航。
4.加大执法力度。任何政策的实施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任何违法的情况的发生都需要法律的制裁。高校实现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是将后勤体系与学校完全脱离,使后勤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因此在实现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大执法强度。首先要建立以总经理为首的管理机制,在管理体系下进行各种活动的分配,使得后勤各项活动都能按照流程执行;其次对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相应的分析与解决,由于学校后勤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这就要求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对不合理的方面给予调整,为后勤改革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三是加强监督。后勤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监督是实现后勤部门效率提高的有效手段,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对后勤实体给予相应的监督,学校要监督其职能的发挥并对后勤工作给予相应的协调。
五、结语
高校后勤改革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的支撑了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后勤提高服务质量,对维护员工权益都有很大好处。本文从法治视野下观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推出的法律依据,到国家给予的相关政策支持,到最后发挥法律优势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这些对我们高校后勤改革是十分有利的。法律的支撑是政策实现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改革的现象,就使得改革之路异常艰辛。因此加强法制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覆盖面显得尤其的重要,只有使得法律在高校改革中都有所涉及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高校后勤改革有利于各项政策的实现,有利于早日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相关文章:
民事抗诉中的法检冲突问题04-26
论当事人欺诈登记的责任分担04-26
经济行政法的外部理论谱系04-26
试论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04-26
简述从民法的发展看消费者权益的扩张04-26
简述公民违反民法行为的法律责任04-26
简述合同的解释原则04-26
浅谈公平责任原则的存与废04-26
论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领域中的应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