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视角浅探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时间:2024-04-26 09:37:38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 世界范围内的思维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种,西方思维和东方思维。广义的思维差异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在人类通向现代化的漫长道路上,中西方思维是在相对隔绝的特定环境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是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做一描述,在多元视角的前提下,领略中西方文化中思维方式的多种差异。在充分了解中西方思维差异内容的基础上,对于构建当今世界思维大交融的背景下,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应该如借鉴、利用和兼容不同的差异思维,进而来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思维方式。

  论文关键词 中西思维差异 多视角探析 现实意义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密切,继之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而来的便是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互通和渗透,不管是在东方的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在诸多领域凸显了出来。而在任何时代,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传统。民族的思维方式既有民族性、区域性、时代性,同时还有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之间融合后的共同性。

  笔者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入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自身认识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现阶段的中国就要不可避免的谈及中西方在各个领域的差异。作为对新时期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思考的一个题中之意,在多个视角下分析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不仅能够进一步认清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秉性,经一步构建中国这个古老国度对自我理解的一个平台,进而构筑新的国际关系,是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声音中的重要旋律。而且在现实社会中有利于我国如何才能深刻的透析当今多元文化差异下,中国在世界文化的滚滚大浪中准确的自我定位、自我剖析,以大国的智慧和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多视角探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一)从逻辑学角度看

  1.归纳型思维与演绎型思维之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习惯于直观体验,从主题意向出发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总结概括成为“格言体”,民间的歇后语、术语中的成语等都是模糊的概念与范畴。如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形成的多种学说如理学、心学、玄学等。以上种种皆为主体感悟领会的结果,而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中医注重阴阳说,望闻问切,就是归纳型思维存在的典范,载入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诸多总结性的巨著,文学中首推《史记》,农学中莫如《齐民要术》,医学中的《本草纲目》科技中的《梦溪笔谈》,技术中的《天工开物》等等都是在大规模搜集整理和归纳总结之后编纂的,这些居住于不明晰的显现出中国的归纳型思维。

  与之相反,西方社会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首创形式逻辑之时起,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强调的演绎法把演绎看成是一种高级的能推出未知的思维方法,此后,演绎法不仅成为西方学者构建理论体系的逻辑方法,而且成为西方人较为认可的思维方法。继之而起的是后来的笛卡尔、莱布尼兹。西方注重演绎的思维方式从有限的点作响扩散的面,并与归纳法相结合后推动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发生与发展。有人形象的作出比喻,中国人善于将一本书归纳成一句话,而西方人却善于将一句话演绎成一本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2.直觉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之异

  正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实践经验、直觉体悟的总结,惯于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快捷的把握和认识对象。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体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都注重以直觉体悟来把握宇宙本体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再如道家宣扬的“道”,玄家注重的“无”,佛家阐释的“顿悟”等多无一不是靠直觉、灵感,主体一念之间的灵光一现来揣度万物,但他们都不会注重有那个逻辑推理去证实,用严密的逻辑程序去论证,而是力求快捷的思辨,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成了中国直觉性思维的有力佐证。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性,强调实证分析和理性探讨,这必然就要借助逻辑来论证,在逻辑推理中认识事物的本质,西方思维灵魂的《圣经》从产生之日起,西方人从来没有停止过用演绎逻辑推理来证明上帝的存在,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推出了辩证逻辑等。

  (二)从美学角度看:“中和”和“薄厚”的审美思维传统之异

  “从美学角度看,审美范畴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民族特征。审美范畴以及他所代表的审美形态在特定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凝聚了特定民族的审美理想。”中国具有“中和”的审美传统,而这一审美传统存在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国哲学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出一源,是一脉相承的,不仅明显的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和”审美传统终极目标是“雅俗共赏”进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悲剧中国强调“哀而不伤”对于戏剧是“戏而不谑”,都体现了中国“中和”的审美思维和审美理想。

  中国人偏爱“中和”思维审美,西方人则热衷于以“薄厚”思维审美,对于同一审美对象,西方人往往会厚此薄彼,西方美学中对美的追求具有某种对立冲突,显现出主体的倾向性,审美的最终归宿是“自由”,西方人的审美思维也最能体现“自由”,他们极度厚爱悲剧,崇尚悲剧,从悲剧中可以看到人的真实命运归宿,在他们的内心便是对自由的追求。“中和”和“薄厚”的审美思维传统影响了中西方人对美的理想的不同追求和探索。

  (三)从世界观角度看

  1.宇宙自然生成论和创世神话论之异

  “没有比西方人误解中国世界观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更能说明一种文化理解其他文化的方式,以及一个人在理解其他文化时所适用的自己的文化元素的尺度。”西方人坚定的认为所有民族多以为宇宙和人类是造物者的产物,但殊不知中国没有创世神话,中国人认为世界和人类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一个本然自生的过程,不是出自造物者之手,而是一个自为自化的过程。中国虽然有盘古开天劈的创世神话,但考古发现盘古的创世神话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才有最早记录,而中国独特的宇宙自然生成论已成型很久,它很可能是从西亚传入中国的。

  与中国宇宙自然生成观的思维方式相异,西方人从古希腊的神话开始,自始至终贯穿着神话的踪迹,从上帝造亚当夏娃开始就显现出西方人的创世神话论,西方人对神的顶礼膜拜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是一脉相承的。但中国人受自然宇宙生成观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的宗教始终没有形成能够和皇权相抗衡的宗教力量,自然也就没有对宗教有西方式的虔诚,中国始终存在一种对神的贿赂文化。中西方思维方式在世界观方面的差异使之出现了当代社会中西方社会对宗教的普及程度的巨大差异。例如在美国竞选总统可以是女人甚至是黑人,但决不允许他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而在中国则并非如此。

  2.本体论和境界论的哲学传统之异

  为了能够较为明晰的辨别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那么首先就要探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基本差异,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是“存在是什么”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把握住那隐藏在事物背后恒定的“终极因”,者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思维传统,西方人关于存在的“本体论”属于一种向外探求的形而上的观念,总是从人之外的世界出发,去观察宇宙人生之最高理想。

  而中国哲学则面对问题是并非刻意的去追问存在着的是什么,二是注重尽力的让客体去适应这个存在着的东西,追求的是这一顺应和适应的境界。中国哲学中的这一“境界论”思维传统就造就了中国人向内求的形而上的观念,这一观念是立足于主体“人”本身,通过在人伦日用中进行内在的自我修化,自我提升,去实现天地人一体的融通境界。

  (四)从道德角度看:伦理型思维和认知型思维之异

  在中国从神话历史到生活细则无不渗透着伦理化的基本精神,中国的这种伦理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荀子提出的“礼乐”,就是提升和安顿生命中原有的情欲,并使之达到道德理性,伦理道德的思维取向使得中国古人安于个人的道德生活,而忽视了对科学的探索,淡漠了神学意识,伦理道德规范成了衡量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网中屡试不爽的黄金法则,也是古代先哲们维护古代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价值标准,作为封建社会必须遵从的三纲五常,不仅成为维护人不论关系的条例,更成为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社会,最终安邦治国的根本大法。“仁义礼智信”“修齐治平”这种重人伦、重人文、轻科学的思维方式传承至今而不衰。而这一传统思维方式导致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影响了现代化进程。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半岛及其周边附地,海洋地理环境的特点铸造了西方人发达的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成为自然科学和哲学产生的摇篮,他们对天文,几何数学兴趣很浓,逐渐形成了探索自然奥秘的认知型思维。也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种极富开创精神的认知型思维诞生了近代一大批身兼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像笛卡尔、莱布尼兹、牛顿等等,也正是西方社会的这一认知型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近代工业文明的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缕阳光,创造了近代以来在生产力方面的神话。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二、认清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现实意义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综上所述,作为人类思维差异中的两类西方和东方思维方式,各自在何其多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当今全球化与差异思维大交融的大背景下,认识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我们借鉴、兼容和建立新的国内文化环境和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往是人与生俱来的活动,是实现人的生存价值需求极其重要的素质和能力。而思维交往是彼此活动中的重要活动。“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化与多元化并存并存,差异与平等共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西方之间交往意识不断增强,交往的手段不断丰富,交往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从而为每个民族的发展带来机遇。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内蕴这浓厚的地缘文化情结,这一文化情结说到底是一种狭隘的环境决定论,也正是这一思维的影响,使得近代中国屡遭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文化欺凌,饱受了百年的沉沦和沧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使得中国有望摆脱贫困和愚昧的桎梏。而在人类历史上,那些最具发展前途,最富生命力的文化恰恰是在包容和吸收了多元文化上的基础上形成的“交合文化”,这种“交合文化”差异性思维之花遍开,多元差异的思想文化成为了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有差异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所发展。能够摆脱差异性思维的“门户之见”,建立全球化差异性思维的大融通,不仅是思想理论的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关文章:

论冲突规范理论存在的困惑04-26

浅论合同解释的原则和方法04-26

浅论旅游合同格式条款的消除04-26

浅论商品交易遵行的帝王条款04-26

如何看待普通人“旁观式”法律态度04-26

试论建立农用土地使用权制度04-26

试论平等的社会关系04-26

浅论如何建立油田的地企、警民联防机制04-26

试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完善04-26

试析我国证据补强规则的完善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