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集群行为事件更容易在网络环境下发生,已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在信息社会中面临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国内外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集群行为以及集群行为调控策略三个方面研究进展和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三个研究趋势:网络环境下个体价值判断与信息决策的效应机制、网络集群行为的动力机制与演化机理以及网络集群行为的调控策略与矫治方法,根据研究的内容剖析了该领域一般采用研究路径及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丰富当前网络集群行为的理论研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内容框架和研究思路。
论文关键词 网络环境 集群行为 演化机制 调控策略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网络形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行为场域,并因此导致各种全新社会行为的产生。多项研究发现,集群行为事件更容易在网络环境下发生,如周森锋事件、魔兽铜须门事件和海艺“辱师门”事件等。事实已证明,网络群体事件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调控网络集群行为事件就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在信息社会中面临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下,我国网民的群体特征决定了网络集群行为事件更容易爆发。国内外一系列教训的深刻启示是,网络集群行为事件的有效调控不仅需要相关的政策与预案体系,而且迫切需要掌握网络环境下集群行为形成与演化的内在规律。
自2007年以来,我国上演的数十起“人肉搜索”和“网络追杀令”事件往往起始于网络空间中个体的正义行为,经过短暂时间的累积,却能引起无数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网络聚集,并形成汹汹民意与公共舆论压力,有的演变为一场正义的华庭盛宴,有的却演变为一起聚沙成山的网络骚乱。一方面,2012年我国网民的数量达到5.13亿,越来越多的网民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在互联网空间中我国将会产生更多的网络集群行为事件;另一方面,我国网络公共危机安全研究起步较晚,大都从定性角度研究体系与机制构建,较少涉及网络群体事件中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机制和演化机理,限制了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严重制约着政府公共安全管理部门调控网络集群事件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演化机制及其调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个体行为、集群行为以及集群行为的调控策略三个方面,介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首先,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网络空间特征。吉登斯(2005)强调,网络空间中的时间与空间无限伸延,导致社会生活被不断重组,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日常活动和工作可以在网上完成。国内学者(王卫东,2003;蔡佩,2005等)揭示了网络空间具有去中心性、平等参与性、匿名、快速复制与传递和去情境化等特征。(2)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的模式与特征。国内外学界(Wellman,2003;黄少华,2006;)总结出10种网络空间行为模式:网络交往行为、网络游戏行为、网络浏览行为、网络书写行为、虚拟社区行为、网络集群行为、博客行为、网络沉溺行为、角色扮演行为和虚拟性爱行为等。学者(冯鹏志,2001;屠忠俊,2002)认为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具有个性化、自由性、虚拟性、从众性、交互性和快速性等特征。尼葛洛庞帝(1996)和魏晨(2001)则强调,在网络空间中社会结构对于个人行为的制约被彻底消解,网络行为成为一种不受现实社会规则和结构制约的虚拟行为。(3)网络环境下个体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决策。在网络空间中,个体行为的价值与情感判断受到其他网友的濡染,产生从众心理行为,存在有限理性特征。Kahneman和Tversky(2002)通过修正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在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过程中存在三种效应机制:确定性效应、孤立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前景理论中的三种效应机制准确描述了个体在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行为决策的过程与结果。
其次,网络集群行为方面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网络集群行为的涵义及特征。周湘艳等人(2008)认为,网络集群行为是指数量众多的网民在非预期的特定阶段为达到共同诉求而通过网络集中参与的网络事件。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无组织性和不可预期性。网络集群行为除具备一般集群行为事件的特性,也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包括:参与人数多但全身心投入者少,群体结构和行为特征带有网民群体特征的印迹,不可控性增大并容易引发新的社会危机。(2)网络集群行为发生的条件。尼尔·斯梅尔塞(1962)指出集群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紧张、普遍情绪的产生和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参与者的行动动员、社会控制。郑欣(2000)和沈晖(2009)等学者认为,网络集群行为发生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社会利益冲突、道德失范、信仰危机等因素;二是网络信息要素,包括网络话语控制、信息冲击、网络监管等因素;三是心理行为要素,是指行为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包括从众、暗示、感染、模仿、激动等因素。(3)网络集群行为发生的机理。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是信息刺激(外因)和网民认知(内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学者(史宇鹏,2001;沈晖,2009)认为,从时序上来看,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过程包含四个阶段:信息的制造与控制、网民信息认知产生偏差、唤起网民共同情境和暴力倾向逐级攀升,其中阶段三和阶段四存在互为因果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最后,网络环境下集群行为的有序管理研究深入开展。网络集群行为事件的调控从两个方面展开:(1)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督,规范网民的网络言论。针对网络集群行为发生的外因,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干预信息制作和信息传播,发挥价值舆论的正向引导,规范网民的网络集群行为。(2)开展网民的认知-行为矫正。认知因素是网络个体行为演变成网络集群行为乃至带有暴力倾向网络集群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改变网民的三种认知:对信息的认知、对情绪的认知和对行动的认知。社会管理工作者在介入和干预网民的偏差行为时,需针对这三种认知采取对应的矫治策略。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综上所述,网络空间中的个体行为研究厘清了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的模式与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社会的结构属性和把握未来社会的趋向;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揭示了网络集群行为发生与发展的机理,为预防、介入和干预网络暴力事件提供了理论指导;网络集群行为的有序管理研究,对于规范网民的网络集群行为和维护网络公共领域的秩序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指导。
三、本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分析
从研究内容方面看,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将向以下三个方面发展。
首先,网络环境下个体价值判断与信息决策的效应机制的研究。个体信息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信息决策存在某种特定的效应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的经济决策行为存在三种效应机制,同理,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价值判断和信息决策必然存在某种特定的效应机制,且可以通过心理学实验被研究者发现。
网络环境下个体价值判断与信息决策的心理过程与机制是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理论基础,是本研究领域首先要攻克的难关。具体研究内容将包括:研究网络空间下个体行为的模式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个体信息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信息决策的心理过程,发现网络环境下个体价值判断与信息决策产生的偏差类型及其成因;借鉴前景理论的研究范式,使用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发现在网络环境下个体在价值判断和信息决策中的效应机制,描述网络环境下个体价值判断和信息决策的一般规律。
其次,网络集群行为的动力机制和演化机理的研究。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成果证明,网络集群行为存在特定社会结构,且能被研究者所感知和描述。网络集群行为事件存在典型的社会结构,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动力学研究的进展,根据网络集群行为事件中的网络日志信息,集群行为中的社会结构及其演化规律能被研究者所感知和描述。
网络集群行为的动力机制和演变机理是本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未来研究内容包括: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挖掘和描述网络集群行为事件的社会结构属性,基于关系和网络的视角发现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向集群行为转化的过程及其促进因素,通过实证研究模型验证和仿真软件模拟,发现网络集群行为的运行机制与演化过程,获得网络集群行为形成、演化、平息和反弹的内在机理,建立网络环境下集群行为的模式分析和结构挖掘的理论框架。
再次,网络集群行为的调控策略与矫治方法。前一部分的文献分析可知,网络集群行为能聚集网络民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弘扬网络正气;另一方面,一盘散沙的网民,一旦聚沙成山,能形成压垮一切的力量,可能蜕变为网络骚乱。从短期看,网络集群行为虽不可防,但是可被有效疏导;从长期看,通过矫治网民的信息认知与行为,网络集群行为是可防、可控的。
网络集群行为的调控策略与矫治方法是本研究领域的落脚点。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依据网络环境下个体价值判断与信息决策的规律,以及网络集群行为的演化机理,使用个案研究法,设计网络集群行为的介入和调控策略,系统地提出网民“认知-行为”矫治的方法,探索网络集群行为有序管理的决策理论与方法,建立面向网络集群行为的应急决策的模型、方法和技术。
四、本领域的研究方法剖析
本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是网络集群行为存在某种演化机理,根据这一机理可以设计网络集群的调节和控制略。围绕这一命题,研究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将前景理论从经济决策领域引入对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的考察,发现个体价值判断和信息决策的效应机制;其次,从群体成员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视角,尤其关注异常活跃的个体行为的关系特征和网络结构,发现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网络群聚的机理;最后,以网络环境下个体价值判断规律和集群行为的演化机理为基础,提出网络集群行为调控策略,选取样本,跟踪个案,揭示调控策略的有效性。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采用以下五种研究方法。(1)心理学实验研究法,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实验方案,通过心理行为实验,发现在个体在信息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信息决策的效应机制。(2)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测度指标分析网络集群的社会结构属性,包括个体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网络集群的中心性、网络集群的凝聚程度等;(3)实证研究理论模型方法,建立实证研究的理论模型,提出假设,通过问卷获取样本数据,使用多元分析统计方法验证实验变量,分析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4)模拟仿真法,借鉴系统科学中研究复杂动态网络的模拟仿真法,采用Networkx软件包模拟网络集群行为事件的形成、演变、平息和反弹等演化过程;(5)个案研究法,收集近五年来我国互联网上发生的集群行为事件,使用项目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分析案例,提出集群行为的调控策略和矫治方法。
五、总结与展望
网络集群行为的演化机制及其调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将深化网络集群行为的心理机制和信息传播过程的理论研究,丰富我国网络集群行为事件应对与管理的理论研究,为社会公共管理部门构建应对机制和应急反应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规范我国网民的网络集群行为、维护网络公共领域的秩序、形塑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银行破产处置与存款保险制度的衔接04-26
论物权性强制性规范与债权合同的效力04-26
中国专利创造性条件的改进建议04-26
体系与类型:《人格权法》立法的两大关键04-26
浅析说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效果04-26
浅谈如何解决“网购”中存在的法律问题04-26
论目的意思独立的事实行为04-26
论债权的破产取回04-26
论隐名代理的构成与效力04-26
产品缺陷责任主体的确定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