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4-04-26 09:32:3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主要以加工装配为主,即从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口中间品,经过加工装配后再将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样的模式也决定了中间品进口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规模巨大,且中国的中间品进口及进口RCA指数对中国的制造品出口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中间品进口 进口RCA指数 制造品出口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给中国带来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诸多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是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即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中扮演着加工装配地的角色,有大量的进口中间品经过加工组装后出口到海外,导致了中国对外出口的大量增加。Henryk Kierzkowski和Lurong Chen(2007)指出,如今零部件贸易比最终品贸易更为频繁,碎片化生产和外包已经成为常态。田文(2005)认为,目前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入到国际分工中来, 产品内贸易不但在量上成为国际贸易显著增长的原因, 而且成为国际贸易流向与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 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途径。崔玮(2009)根据联合国BEC行业分类标准对中国中间品的进口规模进行了估算,认为我国进口商品主要为中间投入品,占总进口的比例达到了60%左右,中国已积极加入到国际产品内分工中。Sven. W. Arndt(2007)强调,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多个国家生产,对于双边贸易平衡的分析考虑已经在逐渐失去价值。
  鉴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中间品的进口势必会对中国的出口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数据分析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规模并运用面板数据分析其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规模
  在本文研究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之前,首先需要分析中国中间品的进口规模。由于本文主要侧重于中间品进口对制造品出口的影响分析,因此相应的中间品是指生产制造品所需的中间投入品,基于SITC 2的分类标准,主要存在于7类和8类商品中(71、72、73、74、75、76、77、78、79、82、87、88、89共13类),其界定参见Francis Ng, Alexander Yeats(1999)。从1987年至今,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占世界中间品总进口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此处主要选择1989、1999和2009三个年份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1989年到2009年,除72类和89类中间品进口占世界中间品总进口的比重有所下降外,其他类别的中间品进口比重都呈大幅上升趋势,2009年多数类别的中间品进口占世界总进口的比重超过了5%,特别是73类——金属加工机械、75类——办公机器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7类——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及零件和88类——摄影器材及用品、光学用品、手表等的中间品进口比重占到了世界总进口的10%以上,77类和88类甚至超过了15%,中国中间品进口拥有如此大的规模,足以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大量的进口中间投入品进行加工组装后再将制成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图1 中国各类中间品进口占世界中间品总进口的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以及作者的计算
  但是单凭中间品进口占世界中间品总进口的比重还不足以说明中国在加工装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进口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则可以给出有力的证明。进口RCA指数是出口RCA指数的一种变形,当RCA指数用中间品的进口数据来进行计算,那么该指数可以用来判断一国在零部件组装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公式为:
  如果 大于1则说明i国在j产品的装配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说明i国在j产品的装配上具有比较劣势。
  根据进口RCA指数的公式,可以计算出中国在涉及中间品加工装配的行业中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图2为2009年中国13类制造行业的进口RCA指数。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图2 2009年中国13类制造行业的进口RCA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以及作者的计算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9年中国73类——金属加工机械、75类——办公机器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7类——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及零件、87类——专业科学控制仪器、器具和88类——摄影器材及用品、光学用品、手表等的进口RCA指数均大于1,说明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加工装配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与图1相对应的,这些行业的中间品进口占世界总进口的比重也是最高的。
  三、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规模巨大,且在一些制造行业的加工装配上具有比较优势,这些都会对中国的制造品出口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导致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增加。那么,中间品进口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制造品的出口,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
  下面利用1987-2009年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计量模型设定
  Log表示对数值,相关指标的定义和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经过前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知道,中国的中间品进口额和进口RCA指数均可以用来衡量中国中间品的进口规模,而这两个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将这两个指标分别代入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既可以测算中间品的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又可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因此设置了两个结构相同的模型。由于中国的制造品出口受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供给方面的影响可以用中国的GDP来衡量,而需求方面的影响则与中国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该模型中加入了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加权GDP作为解释变量,计算方式是将2008年中国出口额排名前25位的目的国家或地区的GDP进行加权。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出口的重要因素,因此也需要将这一解释变量置于模型中。
  为避免序列自相关性的影响,在模型估算中对对数数据进行了一阶差分,在以下表格中为简洁起见,PC即表示中国中间品进口额对数值一阶差分后的指标,其他指标类似。经检验,模型采用随机效应,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影响的实证结果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下显著,括号中数值为t值。
  对比两个模型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到,各变量系数相对稳定且差异不大,说明模型结构较为稳定。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影响反映在PC和RCA的系数上,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以及进口RCA指数对中国制造品出口存在显著的正的影响,也就是中间品进口的增加和进口RCA指数上升都将显著的促进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增加。中间品进口增加1%,中国制造品出口将增加0.35%,而进口RCA指数上升1%,中国制造品出口将增加0.11%。这一结果足以证明,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中所扮演的加工装配地的角色导致了中国制造品出口的大量增加。中国的GDP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加权GDP同样对中国制造品的出口产生正的影响且非常显著,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国的GDP,每变动1%,都会带来中国制造品出口大于1%的变动,说明外需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制造品的出口存在显著的负的影响,即人民币的升值会导致中国制造品出口的下降,结果符合预期。
  四、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规模巨大,且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品的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中主要扮演着加工装配地的角色,即从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口中间品进行加工组装后再将最终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的对外出口中其实包含了大量别国成分,并未完全得到对外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利益。
  
  :
  [1]崔玮,(2009)“产品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分工地位研究”,《生产力研究》第21期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田文,(2005)“产品内贸易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5 期
  Henryk Kierzkowski,Lurong Chen (2010), Outsourcing and Trade Imbalances: The U.S. -China Case,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Volume 15, Issue 1, pages 56-70, February 2010
  Sven. W. Arndt(2007), MNCs, FDI and Production Networks Francis Ng, Alexander Yeats(1999), Production Sharing in East Asia: Who Does What for Whom and Wh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197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探析物权行为理论对债法制度的影响04-26

研究民事与行政交叉案件审理问题04-26

人身自由权的民法保护模式04-26

组织规则的本质与界限(下)04-26

论统筹城乡就业的目标及其制度支撑体系04-26

合同一般法定解除条件探微04-26

人格与人格权相关问题探讨04-26

从制宪权角度透视新中国宪法的发展04-26

组织规则的本质与界限(上)04-26

法官受制定法约束的理论谱系及其评价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