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演化的过程。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影响生产效率、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我国是一个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城乡居民不存在所谓的收入差距问题。改革开放的30年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总体呈现先缩小再扩大的现象,可以划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阶段(1978—1997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的原则主导着收入分配。这种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不存在现在所讲的收入差距问题,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社会既没有效率,又制约了收入提高的可能性。此阶段加大居民收入差距既是提高经济效益所必需的和必要的,也是发展与改革阶段不可避免的,这是飞跃性的进步.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基尼系数。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处于0.2以下为收入分配高度均等;0.2~0.3之间为收入相对均等;0.3~0.4属于合理区间。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结果,1978年我国城镇基尼系数为0.16,说明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非常低,农村基尼系数处在0.2左右,比城镇基尼系数高0.04个点,这一系数表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比城镇高,但仍比较平等.
此时居民收入虽然比较均等,但实际上是共同贫穷,普遍贫穷.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号角———改革开放的列车正式启动.
1982年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体制改革,最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们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这种经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农作物产量增长迅速。为了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政府也采取相应措施:对粮食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不断提高,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产资料诸如化肥、农药等的价格都下调,这些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与此同时,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增大了对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需求,促使城市中这些部门得到相应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扩大,收入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还是劳动收入,基本上处于同一收入水平.
从1984年开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国有企业先后实行了利改税、企业承包制等措施,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所有制结构发生多元化变革,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城镇,人均收入不断攀升,平均主义这个最大的分配不公问题得以解决,新的收入分配格局开始形成,发挥了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原则。十三大还再次重申:当前深化改革的任务主要是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相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加之非国有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城镇人均收入不断攀升.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经济又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期。国家加大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力度.
1996年,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生产要素市场逐渐发育,尤其是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为资本投资开辟了新的渠道,多种经济成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与此相适应,收入分配体制也有了更大突破.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得以具体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明确“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发挥了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由于劳动者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占有要素的不平衡,收入差距自然会拉大,尤其是非劳动收入明显拉大了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第二阶段(1998—2003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此阶段收入的差距虽然还在扩大,但还算正常,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经济发展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全国居民收入普遍有所提高,而且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1998年以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致使1998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呈逐年增大态势,城乡收入比由1998年的2.51∶1增大到2003年的3.23∶1.
从1998—200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在0.30~0.37之间变化,属于收入分配合理区间.
第三阶段(2004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制度亟待改进和完善.
2004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均在扩大。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1,收入差距6485.2元,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1∶1,收入差距达到11020元.
实际收入差距还远大于二者直接对比的结果,因为国家统计局计算城镇居民收入时采用的可支配收入这一统计口径,忽视了城镇职工所享有的公费医疗、教育补贴、养老待遇等项收入,由此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的低估.
2004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我国基尼系数为0.465,大大超过了警戒线。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财产最多的20%的人口拥有59%的财产,而财产最少的20%的人口只拥有不足3%的财产.
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指出:“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相应比例仅为1.4%。”根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农村居民贫困状况》,2006年农村按贫困标准每人每年693元,全国共有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2.3%.
联合国2006年按贫困线标准计算(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计算,这个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国,包括非洲国家),中国的贫困人口为23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都可以发现穷人。世界银行2006年底发布的《贫困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穷人不但相对贫穷,而且绝对贫穷.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8年6—7月在全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综合抽样调查(GSS2008,CASS),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在非农从业人员中,被调查者个人月收入(工薪收入与经营收入之和)差距明显有所扩大:收入水平最高的20%被调查者的收入份额,是最低的20%被调查者的收入份额的18.7倍.
中国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劳动者之间分配不公,农民工收入过低,农村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广大的农民面临着庞大的生产、生活支出。另外,农民承担的高昂教育、医疗费用随时都成为农村家庭返贫的不安定因素,国家政策没有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这些无形中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全体公民未能公平分享经济改革与发展成果,差距过大,尤其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非规范收入造成的收入差距,这会严重影响人们工作和生产的效率,使得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不满情绪增加,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埋下隐患,成为影响当前社会阶层关系的重大问题,甚至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易引发社会动荡和混乱,而且影响中国下一步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分配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环节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注重解决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在经济的持续增长中逐渐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到经济发展好处。这是近期和今后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谁该对输卵管切除负责04-26
歌曲抄袭攻防策略(3)04-26
歌曲抄袭攻防策略(1)04-26
浅论私力救济与道德(4)04-26
浅论私力救济与道德(3)04-26
律师成长三要素04-26
拒腐重在慎初04-26
动物福利保护立法绕不过的几个困境04-26
评论:被动不是人民司法的根本属性04-26
预算公开与其迟疑困惑不如直道而行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