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色产业簇群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时间:2024-04-26 09:18:0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提要:城市群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阐述了产业簇群理论、层域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依据。
    深入分析了特色产业簇群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构建了全球、国家和区域等不同尺度的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最后,作者提出了思想观念创新、市场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特色产业簇群培育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等。
     关键词:特色产业簇群;城市群;空间结构;
    优化 

    HUMAN GEOGRAPHY Vol.25.No.5 2010/10城市群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1-3]。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发展成本,实现共赢;有利于特色产业簇群的形成与发展壮大,产生“1+1>2”的效果;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特色产业簇群是城市群区域比较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得以合理利用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根据生产关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协调发展,而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表现为产业协调发展,即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是以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的产业协调发展为基础。产业协调发展不仅要求产业结构合理,而且要求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就同一产业或相近的几个产业能够分工合作,合理布局,形成密切的产业联系。因此,基于特色产业簇群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依据
    产业簇群理论。产业簇群又叫产业集群,它是指相关产业形成地理上的集中性,包括上下游产业的制造商,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的供应商,以及相关机构(政府、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
    图1某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示意
    Fig.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Cluster in One Urban Agglomeration由图1可以看出,某城市群的四个主导产业簇群为:金融商务服务(银行、基金、债券、保险);权力部门(政府机构、贸易协会、经济组织);旅游业(宾馆饭店、旅游景点、娱乐场所);创造性制造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除此之外,还分布着一系列相关产业簇群,对四个主导产业簇群起着加固作用。其中,四个产业簇群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并通过创造性制造业、金融商务、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簇群与全球产业链链接,从而对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4]。
    层域理论。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地理空间的认识过程为:场所(place)→空间(space)→层域(scale)。Howitt(1998)认为scale和环境、空间、区位等一样,是地理整体(geographical totalities)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理整体的一个动力因素,而不简单是地理关系的产物。他强调scale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分类,认为scale除开包括尺度(size)(如county,province,continent)、层次(level)(如local,regional,national)这两个一般意义之外,尤其重要的是关系(relation)[5]。正是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的要素相互混合纠葛,才形成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本文要探讨的特色产业簇群、城市群空间结构等问题。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不是孤立的空间实体,要维持城市正常运转,城市内部、城市与城市、城市和区域之间总在不断地进行着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生态流的交换。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整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并形成空间尺度不一的城市群区域。
    城市群区域的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产业分工合理有序,城市群空间结构才能处于优化状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认为,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着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协同进化是指在物种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性状的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6]。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特色产业簇群之间就是一种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关系。城市群空间结构合理有序,有利于不同尺度、不同层域的特色产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继而促进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群区域人口容量逐步提高,城市群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不同尺度、不同层域特色产业簇群的形成发展,使城市群区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种比较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其空间响应———城市群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同时,还可以使“三废”排放减少(或实现零排放)、“三废”处理率提高,污染在源头得以治理,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反之,将形成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人口环境与空间结构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要通过不同尺度、不同层域的特色产业簇群的培育发展推进城市群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促进城市群区域产业布局科学合理,使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不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最终实现特色产业簇群与城市群空间结构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目标(图2)。
    图2特色产业簇群与城市群空间结构之间的互利共赢机制Fig.2 Symbiosis Mechanism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48HUMAN GEOGRAPHY Vol.25.No.5 2010/102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根据上述理论,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形成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单个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层面)。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形成主要依据各个地点的资源情况和交通状况等,企业空间分布呈比较均匀的散点状。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村办企业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②产业簇群发展阶段(小城镇层面)。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工业产品供应不断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规模由小变大,以规模效益取胜于市场。与此同时,上下游产品衔接、相关企业合作加强,产业发展进入簇群阶段。即,企业不断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由于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中介服务完善,上下游以及旁侧产业有机整合,簇群效益大为提高。③城市特色产业簇群阶段(城市层面)。特色产业簇群形成于城市比较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基础之上,各城市资源环境条件、原有经济基础、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很大差异。不同城市的同一产业簇群效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根据城市比较优势资源,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簇群将使城市产生比较竞争优势,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城市特色产业簇群是城市地域范围内包括小城镇层面产业簇群整合的结果。城市地域范围内分工合理促使城市特色产业簇群形成,城市特色产业簇群的形成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象征。④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阶段(城市群层面)。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是城市群区域比较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得以合理利用的集中体现。特色产业簇群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城市群区域其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社会文化习俗等资源要素有着很大差异,适宜于发展不同产业,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簇群。城市群区域比较优势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存在或者作为消费者偏好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和较稳定的广阔市场,通过市场对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逐渐形成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和旁侧产业相互衔接,便形成同类产业的不断集聚。簇群效应将引导研发、中介服务等机构的不断加入,将进一步提高簇群效益,特色产业簇群逐步形成。
    因此,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是城市群区域各城市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结果,也是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集中体现[7](表1,图3)。上述四个阶段既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升华过程,也是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图3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与空间结构优化关系Fig.3 Rela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Cluster and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3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重组模式根据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影响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区域尺度等3种“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
    (1)全球尺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纽约、伦敦、东京等为金融中心、创新中心的全球尺度的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随之形成,并通过信息、交通等快速通道与世界各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尺度的“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逐步形成(图4)[1]。
    (2)国家尺度。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接轨的不断深入,以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香港—澳门—广州等为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创造性制造业中心的国家尺度的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逐步形成。其间通过交通信息等快速通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49郭荣朝,苗长虹:基于特色产业簇群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HUMAN GEOGRAPHY Vol.25.No.5 2010/10可持续发展,国家尺度的“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已经显现(图5)[8]。
    (3)区域尺度。因时空条件差异,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发展水平差异,使区域尺度范围内的“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形成三个变种。①“带状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发展初期阶段的平原地区(或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使复合通道地带(交通走廊、信息通道等组合而成)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增强,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首先在复合通道地带形成,并呈现出带状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优化组合模式(图6-A)。②“放射状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成长阶段的平原地区(或多条谷地相互交叉的山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强,由带状复合通道逐步演化为放射状复合通道,城市群生产要素整合范围进一步扩大,整合深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进一步发展,放射状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优化组合模式逐步形成(图6-B)。③“同心圆状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成熟阶段的平原地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区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完全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其空间响应为“同心圆状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图4"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全球尺度)Fig.4 Mode of Corridor Group Network of Urban Agglomeration(World Scale)图5“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示意图(国家尺度)Fig.5 Mode of Corridor Group Network of Chinese Urban Agglomeration(National Scale)50HUMAN GEOGRAPHY Vol.25.No.5 2010/10式(图6-C)[9]。
    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充分了解城市群区域内部各类资源要素状况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预测产品的市场需求趋势,才能明确城市群区域比较优势资源,继而通过特色产业簇群培育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城市群空间结构不断优化来促进特色产业簇群发展壮大,最终使特色产业簇群与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进入良性互动状态,使特色产业簇群发展达到最佳效果,使人为主动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环境演进规律,更接近“理想状态”。
    图6“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区域尺度)Fig.6 Mode of Corridor Group Network of Chinese UrbanAgglomeration(Regional Scale)4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路径4.1思想观念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思想观念、企业或企业集团组织及其行为[10]、行政因素[11]等社会文化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只有通过创新思想观念、创新社会文化,才能克服社会历史文化制约。创新思想观念需要破除一切地方利益、地方保护等旧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的束缚,形成与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要求相吻合的新思维、新观念。思想观念开放,人才云集,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成为创新源地,城市群区域各城市之间分工协作,促进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形成并发展壮大,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同时,还可以通过思想观念创新,带动管理方法、政策制度、发展机制等一系列创新,协调解决好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利于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有利于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城市群不仅无法形成,而且由于城市处于衰落阶段,人才流失,思想观念受到束缚,人们的行为禁锢于某种思维范式,形成僵化教条,使产业发展失去诸多机遇,严重制约着空间结构优化的有序推进。
    4.2市场一体化建设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城市群区域计划经济体制烙印很深,逐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各种隐含或变相、甚至是政府明文规定的地方保护,对企业发展危害极大。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按照要素流动和利益相关的客观要求,不断形成特色产业簇群,实现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优化整合,并产生要素集聚规模效应。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将发挥主要作用,地方政府应侧重于规划引导、优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公共物品的建设管理与保护。市场一体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优化城市群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实现多赢局面:①淡化行政区经济,突出各自产业特色,实现优势互补。根据城市群区域各城市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产业横向联合和纵向优化重组,实现互通有无,重点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产业簇群,产生规模效应,通过产业升级形成品牌效应。②克服体制障碍,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原则通过具体的协议和条约,实现城市群区域各城市之间的紧密合作。③突破“囚徒困境”。城市群区域各城市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细则,惩罚地方保护,激励相互协作,屏弃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协作改变现有的以行政版图为主导的“中心—次中心……次中心—中心”的经济格局,建立以经济为主导的“中心—次中心……次中心—中心”的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新格局[12]。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4.3城乡统筹发展
    “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芒福德)[13]。城市与乡村在思想理念、产业发展、建筑景观、生态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区别,51郭荣朝,苗长虹:基于特色产业簇群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性很强。乡村是城市原材料的供应地、二三产业产品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的输送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屏障,城市是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火车头”、产品深加工的集聚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场所、农业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支撑点。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内涵就是强化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双赢。城乡互动,在微观层面上就是要加强城乡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对接和交流,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化为关键;在宏观层面上就是通过城乡政策调整,构建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财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筹发展,使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城乡信息共享、城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城乡统筹发展使城市群区域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城乡间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生态流等生产要素流动畅通无阻,城市群比较优势得以凸现,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形成发展壮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4.4特色产业簇群培育
    特色产业簇群形成发展是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式。①根据城市群区域比较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簇群。要围绕城市群区域的比较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发展壮大相关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围绕特色产业链条使城市群区域各城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形成有相关配套产业支撑的特色产业簇群。即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就同一产业或相近的几个产业能够分工合作,形成密切的产业联系。②改善影响特色产业簇群发展的要素条件。城市群区域核心城市与一般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空间集聚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各城市应从改善要素条件入手,通过市场机制打造城市群区域特色产业簇群。③加强城市群区域各城市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发展。城市群区域各城市政府应对本区域的比较优势资源进行梳理,通过城市群区域各城市之间的规划与协调,实现城市之间的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避免盲目发展与重复投资,并从构建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的高度出发,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用,达到城市群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合作发展的共赢目标。
    5结语与讨论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①层域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生态学理论,尤其是产业簇群理论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②特色产业簇群的形成发展使城市群区域比较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利用,是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发展成本,有利于区域内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生态等产业要素统一配置,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特色产业簇群的形成与发展。特色产业簇群形成发展与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③根据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影响空间范围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可形成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三种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其中区域尺度包括带状、放射状和同心圆状三种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④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路径包括:思想观念创新,市场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特色产业簇群培育等。为此,我们必须及时构建城市群区域联动协作机制,消除行政区经济束缚,加快城市群区域各城市间快速通道网络建设,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生态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才能不断形成发展壮大城市群特色产业簇群,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城市群在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事务中的地位,推动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27.
    [2]苗长虹.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效率与公平的双赢[J].人文地理,2005,20(5):13-19.
    [3]Linda Canina,Cathy A Enz,Jeffrey S Harrison.Agglomeration Ef-fects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s:Evidence from the U.S.Lodging In-dust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4):565-581.
    [4]尹继佐.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8-29.
    [5]Howitt.Endogeneous Growth Theory[M].Cambridge:M.I.T.Press,1998.56-57.
    [6]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8-110.
    [7]夏维力,李博.群效应—从产业集群到城市群[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53-61.
    [8]GUO Rongchao,MIAO Changhong,LI Xuexin,etc.Eco-spatial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7,17(1):28-33.
    [9]薛东前,王传胜.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95-102.
    [10]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1-33.
    [11]陈德宁,沈玉芳.广东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探讨[J].经济地理,2004,24(1):76-80.
    [12]陆大道,姚士谋,刘慧,等.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186.
    [13]麦克哈格着.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转引自: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特许经营模式在中国发展障碍及对策分析04-26

商业特许经营该缴哪些税04-26

对鉴定制度的反思与设想04-26

论国际特许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战略04-26

特许连锁系统的崩溃——当前特许经营合同无效化的危机04-26

特许经营概述04-26

漫谈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04-26

解读《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04-26

我为什么主张“国退民进”04-26

年终考核絮语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