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启示

时间:2024-04-26 09:16:18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近代以来,面对深重的内忧外患,中国人民在追寻现代化的道路上饱经沧桑,历尽磨难,一直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然而,只有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中华民族才真正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强国之路。6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尽管遭受了种种挫折,仍进行了执着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执政成效;中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孜孜探求,开辟出了一条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60年的历程艰辛曲折,60年的社会变迁巨大,60年的发展经验宝贵,启示良多。

  一、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证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是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0页)正因为有了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才凝聚起一股强大的社会推动力量。当然,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实现,必须结合各国的国情,走适合本国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人民从实践中逐步认识的真理。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目标。但中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提出符合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目标,绝不能要求过高。但多年来,由于急于求成,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教条主义等时有发生。在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规划未来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我们党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上的准备不足,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教条式理解甚至曲解马克思主义,忽视发展生产力,一味进行生产关系的所谓“革命”,导致在工作中产生急于求成、急于过渡、盲目求纯的失误,延误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面对挫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底是不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种种疑问和回答纷纷产生。对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过去20年“左”的失误并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失误的根本原因,正是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搞清,以致把现代化的目标定的过高过急,盲目赶超。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思潮,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教条化到极点,大搞“兴无灭资”,使中国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可贵的是,中国人民富有顽强的进取精神,随着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经过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极左错误后,邓小平更突出地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要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页)。过去,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代,人们“谈资变色”,凡是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都被否定、被打倒。今天,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正是在这些正确思想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始终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进程,尽快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大力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经过艰苦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谱写了建设新中国的光辉篇章。这就说明,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大胆改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过去,我们曾不切实际地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希望用十到二十几年的时间,赶上或超过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新时期,邓小平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定位出发,把到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称为“小康水平”,到21世纪的目标定为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看到了切实的希望。过去,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仅仅认为是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而忽视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因而长期不重视社会民主和法制建设,不重视在从制度上铲除封建的生产关系后肃清封建思想遗毒的问题,关起门来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拉开了与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的现代化差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大势,大胆调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在明确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承认中国现代化还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科技,特别是人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多层面、多领域的社会变迁的进步过程,从而使改革开放迅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不是僵化停滞的一堆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才会在理论上武装和掌握人民群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期,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以邓小平理论打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恰恰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也昭示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生机和未来。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二、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证明: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历史风雨的大浪淘沙,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还是历史发展大势使然。从历史的对比中,中国各族人民切身体会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来之不易,从而由衷赞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并憧憬着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

  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团结和统一,这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遍查中外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典型事例,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国家,很难有效地组织现代化的各项事业。国家统一不仅是一个民族尊严的大问题,而且是民族团结、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成就的取得无不建立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上。在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前提下,稳定就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稳定就没有一切,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端重要的历史启示。

  建国初期,执政了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采取稳定物价,恢复国民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并果断地进行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等政治斗争,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随后,由于采取了积极稳妥、逐步发展的方式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在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便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尽管后来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逐步发展,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自酿苦酒的内乱,给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带来很大破坏,但它恰恰从反面证明了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还不行,还必须有高度的社会稳定为基础,三者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共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保证和前提。正如江泽民所说:“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混乱当中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唯有稳定才能搞好经济建设。国泰和民安是紧密相连的”。(《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近30年来,由于全党全国人民从失误中大彻大悟,维护国家统一、保证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成为社会共识,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顺利发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6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什么时候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最快、最顺利、最好的时期。没有统一,便没有团结;没有团结,更谈不上稳定。反之亦然。

  三、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证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必须靠民主法制,这些听起来很平常的道理,在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却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启示和教训。

  建国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由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失误,导致我国逐步走上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靠运动治国,单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穷过渡,忽视综合国力提高的片面发展道路,造成巨大损失。在那个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中心内容的政治运动冲击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生产力的方针难以贯彻。考察1957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史,群众性政治运动几乎无所不在,成为中国社会运作的主要形式,即使在经济领域,许多重大运动的政治烙印也十分明显,似乎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运动不断,大批判开路,使陷人以罪、随心所欲、人人自危的现象不断出现,导致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民主法制一度荡然无存。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使国民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而经济、科技的整体水平则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年。

  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治路线和健全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组织路线,以及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方针。这就使中国在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走上了健康、稳定、持续、协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随着路线方针的根本调整,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逐步深入,人们在一系列问题上的认识不断更新。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其首要任务,根本标志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真正践行“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国家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社会才能有一个安定祥和的盛世气象。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之所以在一些重大历史关头能够顶住国内外出现的经济、政治风波和罕有的自然灾害,无疑是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基础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到明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要务,再到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此,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必须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我们都要专心致志、始终如一地搞好现代化建设。

  那么,怎样才能大力发展适应经济现代化要求的社会生产力呢?根本途径就是改革开放,即对内打破原有的那种僵化单一的传统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打破闭关自守的锁国状态,实行全方位开放战略,吸收和运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由于改革开放决策的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给整个经济及社会生活带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科技与人的现代化水平,也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得到新的发展、提高,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使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处在新的起跑线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人民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并赋予其新的活力的30年;是不断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30年;是思想大解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也是一心一意搞建设,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30年。正反两方面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所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是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四、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证明: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不仅是一国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会大大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蕴藏着现代化事业的无限潜力

  科学技术是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早已为中外有识之士所认识,认为现代化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社会发展及人的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利用人类发明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也必须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到生产过程中,并由此使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结构发生积极的变革。所以说,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就是现代化的实质,教育、文化无疑成为这一变革过程的重要中介环节。

  有人说,中国从古到今没有那个执政者能比中国共产党更关心现代化,更关心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这是十分正确的。建国60年来,党和政府在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现代化服务等方面,做了许多令人称道的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必定会大大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毋庸讳言,建国以来党在执行知识分子政策,发展科学、教育、文化方面,又的确发生过失误,给现代化事业造成消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才真正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机,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提出又把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必将使中华民族全面振兴。

  历史启示着我们,伴随着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振兴,一个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

  五、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证明:必须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认清中国在国际现代化水平中的地位,奋起直追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自由、和平,“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扩张,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离乱、分裂之苦,更目睹了主权丧失和屈辱外交的悲剧。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不懈努力,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家主权岿然不动,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60年来,尽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的制定及执行等方面也曾产生过失误,但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努力从未间断过。正因如此,外敌始终不敢贸然入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得以发展。这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体现。近30年来,我国务实灵活的外交工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实践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在国际和平事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决不惧怕战争。新时期,中国不仅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适时调整了国际战略,特别是对世界大战的估计,乘机加速发展,提高国力,而且力争主动,做两手准备,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从而赢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有些观点很值得思考。如关于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利于现代化的传统因素,他们认为在对外关系方面借鉴利用外国模式中的富有价值的经验不够。中国近代以来的统治政权都没有能够建立充分的基础,以利用外贸、外资和技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存在,也使中国在获得国外市场和技术上受到限制。政治上,长期的官僚腐败和权力关系的私人化,进一步削弱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在社会整合方面,中国社会城市化的总水平和大小城市的布局都表明,进行现代化的基础也很不够。这实际上是外国人对中国现代化水平的一种比较,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真正认识了外部世界的发展和自己的差距。尽管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极为惊人,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但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社会发展水平尚属中低国家之列,城市化率更低。通过实践,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必然会使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必须靠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体制,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差距才能正视现实,从而激发人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热情。近30年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既得益于和平国际环境的争取,又得益于对国际现代化标准的正确认识而奋起直追。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并且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如外国人所预言:中国也许将在下个世纪早期进入高度现代化阶段。但中国人必须清醒,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平坦,决不能盲目乐观,要求过急。

  六、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证明:强大的国防和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柱石。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科技强国”必须以“科技强军”为保证

  为什么中国在60年中,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根本原因还在于自己有争取和平、反对侵略的“杀手锏”。正是在这60年中,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发射,成为在国际上有发言权的核大国,使敌视新中国的各种势力不敢轻举妄动。近30年来,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获得更大成就,航天和军事科技成绩突出,使其在对内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对外抵御侵略,保卫国防,维护国家统一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当今形势下,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遇到了超级霸权主义的严重阻碍,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某些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人民仍必须坚持不懈地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科技强军”中壮大国防力量,使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这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是人类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世纪。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社会变迁的规模和程度尤其巨大而深刻。特别是近30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昭示了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中国仍属于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对人类和平具有威胁的世界强权势力的存在,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恐怕还要走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后中国的现代化速度会更快,步子会更加稳健。因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已经在现代化的环境下,从幼稚走向成熟。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众多艰难曲折,但百川归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迎来中华民族腾飞的大势不可逆转。(中央党校·柳建辉)

  出处:《理论前沿》2009年第19期

  

相关文章:

浅析深化中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主要措施04-26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04-26

探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制度04-26

探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及其调节04-26

浅析缩小贫富差距与和谐社会的构建04-26

试论西部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04-2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调查——试析陕西省铜川04-26

浅探汇率变动影响下的产业结构升级04-26

浅析高菜价背后的原因及解决之道04-26

试论对陕西省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