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罪犯可能象《渔夫与魔鬼》故事中的魔鬼一样有希望被拯救的心理,希望在犯罪实施之前有人帮助自己、拯救自己,在经历了一次次失望之后,终于实施犯罪行为。只有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才能使自身得到拯救。
关键词:罪犯;拯救;心理
【正文】
一、《一千零一夜》中渔夫与魔鬼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夫,靠打鱼为生。他习惯每天只撒四次网,无论得鱼多少,一定收网回家。
一天中午,渔夫来到海边。 可这天好象运气不佳,他撒了三次网,都没有打到鱼: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网,他打上来一头死驴;第二网,他打到了一只装满泥沙的破罐;第三网,他捞上来一些石头和棍棒。他想,要是第四网打不到鱼,他只好空手回家了。
他抱着渺茫的希望撒下第四网,因为害怕拉上什么意想不到的东西来,他都不敢轻易忘上拉。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把网拉上来,结果里面还是没有鱼,只有一个胆形的黄铜瓶,密封的瓶口上盖着所罗门的印章。渔夫很高兴,因为这个瓶子,拿到市场上大概能卖10个金币。他拿起瓶子摇了摇,沉甸甸的,似乎里面装了什么东西。他想,说不定里面装着金子呢!于是,他抽出小刀,把瓶口上的锡块小心的撬掉,拔出罐盖。就在这时,瓶中冒出一股轻烟,悠悠升到空中,飘散弥漫。
渔夫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轻烟又渐渐聚拢,变成了一个身材巨大、凶恶丑陋的魔鬼。渔夫吓得浑身发抖,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一会儿,魔鬼弯下身来说:“安拉是唯一的主宰,所罗门是安拉的使徒。所罗门啊,你别杀我,以后我再也不敢违反你的命令了。”
渔夫听了这没头没脑的话,鼓起勇气说:“你再说什么呀?所罗门已经去世一千八百年了,现在早已不是他的时代,也不信仰他的宗教了,我们现在信仰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宗教。难道你在这瓶子里呆了这么久吗?”
听了渔夫的话,魔鬼马上转悲为喜,不可一世的说:“我要杀了你,不过怎么死可以让你选择。”
渔夫生气的说:“我把你从海底捞了上来,又把你从囚禁中解救出来,你反而要杀我。为什么要恩将仇报?”
魔鬼说:“听了我的故事,你就明白了。我原是一个天神,因为做恶太多,又不听所罗门的规劝,所罗门就把我囚禁在这个瓶子里,并封上瓶口,盖上他的印章,扔到海里。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办法恢复自由。这时,我想,如果有谁来救我,我一定报答他。让他终身富贵。几百年过去了,没有人来救我。这时,我又想,谁要是救了我,我一定给他开发地下的宝藏。又等了四百年,还是没有人来救我。于是,我发誓说,谁要是在这个时候把我释放出来,我就杀死他,但可以让他选择怎样死。现在,你打开了这个瓶子,那你就自己选择怎样死吧!”
面对这样一个恩将仇报的魔鬼,渔夫对自己说:“让我用人类的智慧和计谋,去战胜魔鬼的凶恶和邪气吧!”于是,他对魔鬼说:“你说的也有道理,但你必须让我相信,又高又大的你当初真的是呆在这个又小又细的瓶子里的。否则,我不能让你杀死我。”
魔鬼说:“你怎么相信呢?”
渔夫说:“让我亲眼看到你是如何钻进去的。”
“这有什么难的。”魔鬼说完,立刻化作一股轻烟,徐徐钻入瓶内。
等到最后一丝青烟刚在瓶口消失,渔夫便迅速拾起带有锡封的盖子,将瓶口牢牢的塞住。然后大声说:“忘恩负义的魔鬼,永远呆在这个瓶子里吧!我要把你远远的投进大海,并告诉所有的打鱼人,不要放你出来。”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 />二、魔鬼的希望被拯救心理与人类的原罪及心灵的救赎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人类的基因与动物的基因具有承继性,在人类文明尚未完全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人性中可能依然保留有动物残忍性的一面。摆脱自己身上动物残忍性的一面,使自己具有人性的仁慈、善良、正义,是人类孜孜不倦的道德追求。这种道德追求,随着人类主体能动性地不断增强,具有越来越深刻、长远而紧迫的意义,如果人类道德沦丧很可能亲手毁灭自身。对道德的追求是人类自身与生俱来的使命和义务。当然在道德追求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对一些人而言,由于各种因素的非线性作用,人性的良知无法控制内部魔性,使动物残忍性得以表现,导致犯罪行为发生。实际上对一个罪犯而言,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和很多普通人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或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受害者。在司法实践中,先前的受害人实施犯罪行为成为罪犯的案例,并不是个别案例。还有一些罪犯,由于受到侵害对象本身言语、行为、态度的刺激实施犯罪行为,或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这些罪犯可能象《渔夫与魔鬼》故事中的魔鬼一样有希望被拯救的心理,希望在犯罪实施之前有人帮助自己、拯救自己,在经历了一次次失望之后,终于实施犯罪行为。有的罪犯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甚至希望侵害对象不要再逼迫自己、刺激自己,而让自己魔性不要发作。
人性中可能依然保留有动物残忍性的一面,这或许就是基督教《圣经》中提到的原罪的真正根源。在基督教中,人们通过对上帝的信仰,通过向神忏悔,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救赎。在其他宗教中也有类似人类被拯救的途径。
如果信仰宗教的人,能够通过向神忏悔,而使自己的魔性(动物残忍性)安静地呆在瓶子里,减少走向犯罪的深渊的可能性;那么对很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在自己的魔性即将发作的时候,把拯救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哪里呢?只有人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才能使自己得到拯救。
“中国犯罪心理画像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人”李玫瑾在详析杨佳袭警案时认为:“要是有人提醒他,他可能不至于杀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教授,有个更出名的美誉叫“中国犯罪心理画像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人”。曾介入马加爵案、黄勇案、杨新海案等近年主要恶性案件犯罪心理分析。杨佳为何会突然杀人?杨佳和马加爵的情况类似么?是什么让沉默的大多数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问题?谁能挽救杨佳?李玫瑾对《新民周刊》记者详析了杨佳的心理……
李玫瑾:分析杨佳,他的风格是一贯的自尊。民工如果在街上遇到被警察盘问这样的刺激,是不会有像他一样的反应的。所以杨佳有偏执的人格特点。有人偏执能正常生活,但是遇到一些刺激会有极端反应。杨佳和人发生争执是必然的,这是由其人格决定的,但是杨佳杀人不是必然的,要是有个人在身边提醒他,他可能不至于去杀人。……[①]
如何解读李玫瑾的这段分析,是否可以从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角度来阐释呢?要是杨佳身边有人理解他的心理,能够关心他的状况,能够及时提醒和制止他,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另外,甚至对于受害人而言,也需要尝试理解侵害人。如果在自己强行反抗不能成功,也没有其他任何有效办法获得其他援救的情况下,象渔夫一样运用人性的智慧,战胜对方的魔性,使自己避免更大的损失,是可以尝试的办法。尝试去理解对方,分析他可能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分析自己是否可以帮助对方、是否可以打消对方的犯罪念头,在司法实践中有一些受害人运用自己的智慧,成功解救了自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对方。在这种情况下,恐惧、鄙视、厌恶、仇恨往往不能解救自己,反而可能使自己受到更大、更严重的伤害。(灵川县法制办·于志葵)
新民周刊
相关文章:
基本权利的国家保护义务功能04-26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04-26
民众权利强大,录音笔才能畅通无阻04-26
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04-26
离岸金融业务的外汇监测和管理04-26
关于加强司法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04-26
北极法律的生态化路径04-26
谁是“看守所死亡事件系列”的凶手?04-26
当“革命”成为家常便饭04-26
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