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推进中国改革深入的最大难点,或者说中国改革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给出的回答似乎是: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
从十八大至今,至少有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在三个不同场合公开提到——
2012年12月2日,在广东考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过,“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他把“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比作了硬骨头与险滩。
接着是2013年新一届全国两会行将结束时,李克强在新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最近的一次是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开幕式致辞。张高丽说,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
概括一下,对于改革下一步的认识,中国新领导们已有共识:最关键、最难整的问题是利益调整和利益博弈。
那么,究竟该如何启动这一步?尤其是在李克强对于推进改革已经表态,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情况下。显然,仅有方向仍不足以让人能甩开膀子。最起码,方向本身就需要具体化。在这里,不妨就让我们以提问题的方式做一个简单梳理。
比如,承认利益调整的必要性,意味着,中国本届执政者认识到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存在着较明显的利益失衡的情况,由此就有必要明确,在哪些领域、方面,利益分配是显失公平的?因为,在这些地方推进改革最迫切。
此外,今天语境下的利益调整,不比改革初期几乎任何改革都能让绝大多数人获利,甚至也不再是只要把蛋糕做大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社会利益已经相对固化,改革必然是要一部分人让出一部分利益,补偿给另一部分人,是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也就由此产生,究竟谁的利益应该削减,谁必须获得补偿,才能有助于增进社会公平与分配正义?
最后,无论要谁让出既得利益或预期利益,都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确保公正,一定会有一个艰苦的、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相应的问题就是,利益博弈该如何展开,要遵循怎样的程序,谁具体参与等等。
如果把一切都去繁就简,那么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的成败,可归结为一点:如何有效削减早已被纳入既得利益者囊中的利益。今天的既得利益者,要么是改革的先行者,要么是不怎么受约束的权力与制度的寻租者,他们在社会金字塔中占据了较靠上的位置,甚至享有规则的制定权,相对于其他人拥有更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让他们让出利益,绝不容易。
正因为如此,不解决前述的一系列问题,任何一个理智的改革者恐怕都很难甩开膀子,即便甩开膀子,他的命运也很可能是在改革的深水区里淹死。然而,正如新的中国领导集体所阐述的,中国的改革紧迫性在于中国已经到了必须趟水前进的地步。
幸运的是,对于这个问题,人类的经验足够丰富。历史提供的让既得利益者让出部分利益的方法:一曰赎买,二曰强力剥夺,在具体操作上无非是依据一时一地的形势,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文明演进,尽可能减少动荡的均衡点。
比如对于那些被大多数中国民众视为既得利益者代表的腐败官员、垄断国企,可以借鉴的做法就有政府机构不享有非经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力,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国企的重大投资与利润分配由民意机构审批,国企领导与员工的薪酬一般不高于同等条件下相同行业的平均工资,官员薪酬不得高于同等条件下的教师与职业军人工资……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在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上,有一点是最不应该期待的,那就是冀望于既得利益者的自觉。
相关文章:
人权保障制度的规范依据04-26
公务接待,慎用茅台04-26
探析票据无权代理中的追认制度04-26
房屋买卖合同效力高于居间合同04-26
论离岸金融业务经营监管法制04-26
债权侵权问题研究04-26
如何判定商业信息的经济价值和实用性?04-26
身份制度的私法构造04-26
私法中身份的再发现04-26
《员工手册》是否可以约定竞业限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