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连串数据所给出的,除了成绩就是承诺,而具体到后者来说,承诺的下一步就必须是落实———如何落实,而且是要更好地落实。在温家宝总理刚刚作完政府工作报告不久,有媒体就发表“会场侧记”以表达万众一心,字里行间的主导情愫之外,还是可以看到诸如“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对问题的焦灼,以及关于“实质性措施”何时出台的期待。
全国“两会”,一年一度,关注的目光斑驳而焦灼,因为这十几天会期所能最深刻影响的,从来就是每一个生长于斯的普通国民。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历时两个多小时,内容涉及国家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字斟句酌,也不乏诚恳,而其中的重中之重毋庸置疑还是民生
随意拣选任何一家门户网站的实时专题,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对报告中所涉各项数据的提要归类,教育、就业、物价、房价、养老、医疗改革以及收入分配,每一项都牵动民心,关系重大,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看似宏大的数字都会最终化解到每一个人身上——— 过得好不好,幸福不幸福,需要每一个人的切肤感受。所有被归纳和统计出来的数据对于个体感受的意义都会或多或少地被减损,数字需要一个被统计之后再逐一分解的完整循环,才能被真正认知。
刚刚过去的一年(甚至五年),所有能够体现在报表里的成绩几乎都是振奋人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国家的富足甚至不需要这些具体的数字就已经毋庸置疑,而真正需要下大力气做的,可能在于如何让大多数人能够感受和分享这种成果与喜悦,并且在这一国民个体的感受和分享过程中达至尽可能多、尽可能及时的公正与尊严。
一连串数据所给出的,除了成绩就是承诺,而具体到后者来说,承诺的下一步就必须是落实———如何落实,而且是要更好地落实。在温家宝总理刚刚作完政府工作报告不久,有媒体就发表“会场侧记”以表达万众一心,字里行间的主导情愫之外,还是可以看到诸如“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对问题的焦灼,以及关于“实质性措施”何时出台的期待。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委身于蓝图勾勒语境下的豪迈需要一步步地扎实推进,也正是在每一个的细节推进过程中,人们才见识了阻力、体会到困境。承诺固然令人感慨,但现实早就告诉人们,承诺越庄严便意味着实现越艰难。以这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想要慢下来的GDP增长速度为例,年初的目标总会被轻易超过,而且是远远地抛在后面,十二五的GDP增幅如何控制在7%,可能还会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掌声意味着期待,问题是,这份期待已经不容许辜负。
是的,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而所有的头绪最终都需要抽丝剥茧的冷静。既然把药方开在了“民生”这一关键点上,那么便很有必要对民生议题进行透彻、全面的认知。通常的观念里,民生就是国民生计,就是最基本的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现实也用一个又一个社会焦点难题来印证这一看法。但随着对问题思考的深入进行,便注定会发现,对民生议题的层次感受变得至关重要。民生不仅是“十几亿中国人的生存与温饱”,更透明的财政预算,更好的国民教育,更有品质的生活,包括让生活变得有尊严和幸福感……这些已经无法用旧有的狭隘民生观所完全概括。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收获最多、最热烈掌声的那些表述,所指向的,其实是反腐败、是官员的财产公开,是约束那些到目前为止尚未被约束的权力,而正是这些或许读起来略显宏大的方面,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那些基础民生问题的解决。
不错,这也是民生,而且天然就应该属于民生的价值范畴,给人们怎样的生活,与人们想要怎样的生活之间,如果说还存在差距,那么这差距就绝不仅仅体现在宏观的G D P指数与一直在增加的各项投入,它需要更深刻的价值认同与理解,这样的认同和理解需要跨越旧有的观念误区,用更多制度的革新来回应国民的民生期待,来确保政府民生承诺的履行,用更多的自信来面对“由民生到民主”的问题。庄严的承诺,需要比言语更有诚意的行动来回应,做的要比说的更好,原本就不应当是什么过分的奢求。
相关文章:
试论知识社会的按知分配04-26
中国主动参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04-26
中国尝试开启平衡全球经济新路径04-26
略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提高对策04-26
中国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何去何从?04-26
中部农业发展策略研究04-26
扩大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04-26
试论中国经济的滞后性与中国文化的关系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