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专业划分是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专业划分得适当与否在根本上决定着中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因此,有必要对专业划分的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在回顾我国历史上各次中职教育专业划分状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专业划分应依据时代现实性、适度前瞻性和科学性等原则进行,以保证我国中职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划分;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专业是指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按照适当的原则进行专业划分,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专业划分原则是否适当,需要回顾我国中职教育专业划分的历史,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在分析专业口径宽窄程度时,参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下称《大典》)。因为,虽然不同时代社会职业的划分不尽相同,但产业、行业、职业等层次的划分有着其内在规律性和持续性,所以我们可以参照现代的职业分类,衡量各时期职业教育专业口径的基本状况。《大典》中,大类基本上反映了产业层次的特征,中类和小类反映了行业层次的特征,细类反映了职业层次的特征。
一、清末时期中等实业教育专业划分的回顾
我国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创始于清朝末年,当时称为实业教育,学校称为实业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提出了较为完备的实业教育制度。
(一)专业划分的基本情况
实业学堂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学堂,各项实业学堂均分为高、中、初三等。其中,中等实业学堂包括中等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类。以授农、工、商业所必需之知识技能或驾运商船之知识技术,使将来实能从事农、工、商业或商船为宗旨。学制中制定了专业类、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中职教育专业目录最早的雏形。
(二)专业划分的特点
1.专业划分凸显时代性。商船是清末职业教育的重要专业大类,这一时期各地的水师学堂都设置了与轮船相关的驾驶、管轮、设计等专业。因为清末水师的建立需要大量能够驾驶,并具备舰船知识的人才和技术工人。除了军事上的需要,随着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建立,中国近代航运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同样需要大量商船人才。商船成为当时职业教育四个专业大类中的一类,顺应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着突出的时代特色。到1933年的《职业学校规程》之后,它再也没有作为单独的专业大类出现过。
2.专业划分体现国家需求。清末时期的实业教育主要是政府兴办的,所设专业反应的也主要是政府对教育的需求。农、工、商、运输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商船专业外,机器制造、电讯、铁路、矿务等工业类专业,都是在洋务派大臣们的主张下设置的,体现着政府希望在这些方面发展本国力量,摆脱外国列强控制的意愿。但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和系统,因此工业、商船类实业学堂主要依附于企业兴办。这是初始的“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优势在于,有利于快速、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劣势在于,没有统一规划,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专业划分意识不清晰。由于处于职业教育发展初期,所以,这时从国家的角度进行专业划分的意识不清晰,只是进行了专业大类的划分,而在大类下进一步划分专业的工作是由各个实业学堂自行完成的。这样的专业划分方式缺乏应有的规范性。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民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的回顾
(一)专业划分的基本情况
民国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民国政府教育部在1913年颁布了《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1932年、1933年颁布了《职业学校法》和《职业学校规程》,我们这里对后两个法令进行重点分析。法令规定:职业学校以培养青年生活知识与生产技能为宗旨。职业学校分为初级、高级,高级职业学校,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相当程度者,修业年限3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中等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授予青年较高之生产知识与技能,以养成实际生产及管理人才,培养其向上研究之基础。高级职业学校分为农业(农业、森林、蚕桑、畜牧、水产、园艺等),工业(机械、电机、应用化学、染织、丝织、棉织、毛织、土木、建筑、测量等),商业(银行簿记、会计、速记、保险、汇兑等),家事(缝纫、刺绣、看护、助产等),其他职业视地方需要酌设。两个法令中虽然没有出现专业目录的形式,但总体教育目标、专业大类、专业名称、学业基本年限、主要课程以及实习等方面都已有明确规定,较之清末有了很大进步。
(二)专业划分的特点
1.专业与岗位开始对接。专业划分更为详细明确,贴近社会分工。例如家事中的看护专业,《大典》中属于4-07-12-02家庭服务员这一细类职业中,照顾儿童、老人、病人的工种,或4-06-01-01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细类职业中的护理员工种。专业与社会中的岗位实现了对接。
2.专业划分体现社会需求。首先,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一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入和在华企业的建立,大工业生产方式进入到中国。大工业生产的分工精细,专业化程度高,专业划分与社会职业岗位的对接体现出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其次,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需求。在1933年颁布的《职业学校规程》中,顺应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独立的要求,家事成为了一个专业大类,其下设专业对应的也都是典型的女性职业岗位,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职业教育上的体现。再次,体现教育救国的思潮。当时工业大类下的专业中,纺织业占有重要地位。背景在于:中国结束了一战前后约10年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日本在积极酝酿侵略战争的同时,在经济上迅速扩张。加之其他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上的侵略,使我国曾兴盛一时的民族纺织业摇摇欲坠。而“考我国纱厂失败原因,乃资本不充,设备不良,技术幼稚……”。这样,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来提高技术,拯救民族纺织业,成为教育救国的一个现实性表达。
3.专业划分原则不明确。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一般要参照国民经济活动、社会劳动结构、企业经济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等方面因素,按照一定原则进行。1933年颁布《职业学校规程》中的专业划分没有统一的原则。以农业为例,农业类专业划分为农业、森林、蚕桑、畜牧、水产、园艺等,对照《大典》,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对应的是5-01至5-04的中类行业,而桑蚕可对应5-01-03-03果、茶、桑园艺工细类职业中的工种,园艺可对应5-01-03园艺作物生产人员小类行业。可以看出,在农业大类的专业划分中,是与行业还是与职业接轨并没有一定原则,这种情况在其他几个专业大类的划分中体现更为突出。
三、建国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的历史回顾
建国后我国开始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下我们主要对1963年、1993年、2000年和2010年目录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1963年专业目录分析
196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共8科348个专业。特点在于:
以专业与岗位对接为基本原则。以农科25个专业为例,对照《大典》,农作物可对应5-01-01大田生产人员小类行业;植物保护可对应5-01-01-04农作物植保工细类职业;蔬菜、果树、蚕桑、茶叶可分别对应5-01-03-01蔬菜园艺工、5-01-03-03果、茶、桑园艺工等细类职业;亚热带作物可对应5-01-04热带作物生产人员小类行业;药用植物栽培可对应5-01-05-01中药材种植员等细类职业;畜牧、兽医、畜牧兽医、水产品加工、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对应小类行业,兽医、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水产捕捞对应细类职业,等等。专业与小类行业或细类职业对接,以与职业(岗位)对接为主。这种专业划分在当时有着较为充分的合理性。1963年时,我国刚刚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破裂等一系列挫折,社会和经济要稳步发展需要我们独立培养大量各级各类具备专业技能,能够直接在工作岗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由于当时我国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低,中等专业学校的任务在于培养中等专业干部,这些人的职业稳定性高、流动性低,更需要他们具备某一岗位的专门技能。所以,与职业对接的专业划分原则,符合我国当时以及之后一段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1993年专业目录分析
199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共9科49类515个专业,其特点在于:
1.专业划分注重与行业对接。1993年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总原则是以宽为主,原因是由于现代生产对科技的强烈依赖,以及现代科技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现代生产越来越要求从业者有尽可能宽的知识面。这里的以宽为原则,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专业设置的种类来说的,到1985年,我国中专的专业种类达到600多种,专业面过窄成为突出问题。因此,拓宽专业面成为1993年修订专业目录时的重要任务。但改革比较谨慎,与岗位接轨的原则没有完全改变,可以说这个专业目录是以宽窄结合为原则的。仍以农科为例,包括5类31个专业,与1963年专业目录相比,有12个专业没有变化,其基本原则是专业与岗位对接。新增或修订的大部分专业与职业分类体系的小类或两个以上细类结合对应,呈现出综合化特征。其中园艺可对应5-01-03园艺作物生产人员小类行业;茶业、果树与茶业、果树与林业、蚕业可对应5-01-03-03果、茶、桑园艺工和5-01-06-03茶叶加工工等细类职业;热带作物可对应5-01-04热带作物生产人员小类行业;草原与饲养可对应两个小类行业;蜂业、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养殖、药用动植物生产、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农、牧、渔业机械化基本可对应一种小类行业;航海捕捞可对应两种以上细类职业等等。从以上分析可见,这一专业目录在拓宽专业面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部分专业实现了与行业或岗位群的对接,但部分专业仍保持了与职业的对接,专业面过窄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专业划分体现社会需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断变化,专业面过窄,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不强,反映到工作中就是职业能力不足。但当时中专教育仍然实行统一分配,社会要接收全部毕业生,在这种背景下,专业划分的改革主要体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随着统一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计划的逐步放开,学校和学生面临生存和就业压力,成为专业改革的主要动力。
(三)2000年专业目录分析
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共12类270个专业,其特点在于:
1.专业划分的综合性增强。这一专业目录调整、合并了原有的面向较窄的专业,适应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仍以农林类为例,专业数量从1993年的31个减少到19个,专业有种植、农艺、园艺、蚕桑、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养殖、野生动植物保护、农副产品加工、棉花检验加工与经营等。专业划分基本是以与岗位群或行业对接为主进行的,拓宽了专业业务范围和教学内容。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9.68万人,录取率达到49%,我国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时代。顺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形势,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来的培养中等专业干部转变为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种专业划分原则符合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能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创造条件,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和导向性。
2.专业划分关注个人需求。1963年和1993年中职学校专业目录,更多的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改革也随之深化,职业教育从以国家、社会为本开始向以人为本转变。2000年修订的中职专业目录中,专业进一步的综合化倾向主要是从促进学生就业,激发学校活力为出发点的,开始反映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原因在于,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职业的流动性增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逐渐减小。专业划分决定着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必然影响到学生就业和终身职业发展,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选择以及学校的生存与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关注个人需求。
3.专业划分改革现实性不足。2000年专业目录与之前和之后专业目录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专业划分原则是与岗位群或行业对接,拓宽了专业业务范围和教学内容,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为学生适应将来职业变化打下良好基础,增强职业学校的活力和吸引力。这种专业划分的原则和思路符合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具备了职业教育应有的前瞻性。但10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专业划分针对性不强,现实性不足,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没有给中职教育带来期望的生机和活力。原因有:首先,目标难以实现。综合化专业划分的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为就业和终身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但当时我国理论界对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的研究不足,虽然专业划分实现了综合化,所实现的只是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诉求。实践中,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在教学中怎样培养这些能力,配套的教材改革、教师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解决思路。结果导致不能达到专业改革的预期目标,学生仍然难以适应职业变化的要求。其次,学生和企业的需求难以满足。教学中,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教学内容和学生就业前景比较明确。综合化专业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但这两方面能力的内涵和教学内容不够明确,教学针对性不强,造成学生的职业技能不突出,难以满足企业用工的要求。多种原因造成了2000年中职专业改革不够成功,所以2010年的专业目录又回到了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道路上。
(四)2010年专业目录分析
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共18类321个专业,其特点在于:
1.专业体系与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对接。与原来专业目录不同的是,本次专业数量增加不多,但专业(技能)方向增加了近一倍,由原来的470个增加到927个。即专业比较宽泛,但在学校设置专业的过程中,同一专业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不同方向设置。这样,以就业为导向,学校设置的专业可与职业岗位对接,解决了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等问题,转变了2000年专业较为综合,缺乏吸引力,难以给中职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的现实问题,具备了现实性。但同时也难以避免地回到了专业口径窄,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培养关注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缺乏应有的前瞻性。
2.专业划分体现个人需求。2010年专业目录以就业为导向,以有利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等为原则,更加强调适应、服务人才市场用人需求,强调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即更多关注个体人全面发展的需求。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在职业教育中更为突出地体现出来。1963年的中职教育专业划分主要是体现国家需求;1993年专业划分的指导思想是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中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注重社会需求;2000年专业划分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变化的需要,体现社会需求,开始关注个人需求;到2010年专业划分既重视社会需求,又强调人的需求,呈现出我国中职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趋于成熟的发展历程。其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到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服务的转变历程。这种转变也体现出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全面进步。
四、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的原则
回顾我国中职专业划分状况的历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划分原则进行分析:
(一)中职专业划分应具有时代现实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时期专业划分的共同点在于具有鲜明的时代现实性,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特点,不符合现实要求的专业划分难以在实践中得以实施。不同在于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教育所反映的要求来自不同的方面。清末和1963年专业划分体现更为强烈的国家需求,因为这两个时期国家安全的需求都要强于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教育必须首先满足国家需要。1933年和1993年专业划分更多体现出社会需求,因为在民国中期和改革开放后,国外思潮和经济发展状况冲击着我国,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使得这两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强于其他需求,教育目标因而转变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2000、2010年专业划分开始注重社会与个人的共同需求,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也逐渐脱离了以为国家安全服务、为经济增长服务为主要任务的时期,进入了以为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主要任务的时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到了国家强大、经济繁荣的时期,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开始实现其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理想目标。因此,顺应时代,满足并促进不同历史时期个人、社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具有时代现实性是专业划分的首要原则。
(二)专业划分要具有适度前瞻性
前瞻性是现代教育的属性之一,指教育目标须参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须优先于经济的发展。当前的教育工作为未来的需要服务,学生当前的学习为准备参与未来的生活。因而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选择不仅服从于现实的社会需要,还应从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出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才能为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准备。同时,当前,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教育在历史上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要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势头,中职教育就必须符合并引领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具有前瞻性。在专业划分中,这种前瞻性应表现在掌握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职业发展的趋势,职业发展对从业者能力发展的要求,并在专业划分中体现出这种趋势和要求。同时,还要注意前瞻性必须适度。回顾上述几次专业划分,最具前瞻性的应该是2000年的专业划分,但其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条件不成熟情况下的过度超前。因此,专业划分应具有适度的前瞻性。
(三)专业划分要具有科学性
1.目标定位要明确。专业划分的目标定位要服从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总的来讲,要满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人的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既要符合企业当前用人的要求,还要满足企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既要符合学生当前就业的要求,还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不仅应在当前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吸引力,还应该具有长期的适应性和潜在的吸引力。
2.专业口径要适度。中职专业口径是指划分专业时所规定的一个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或者职业群的范围。专业口径过窄,就会出现学生就业渠道窄,对社会和职业变化的适应性不足,不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等问题。专业口径过宽,就会出现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不强、社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在专业划分过程中,专业口径要适度。从已有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状况看,上海2004届毕业生中一半以上认为初次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而且工作稳定性较差。2007年全国中职毕业生中有近60%的人认为“专业完全不对口”,15%的人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专业口径窄、学生适应能力不足。这就要求在专业划分过程中,应适当拓宽专业口径,使专业与职业岗位群或行业对接,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3.职业能力要求要明确。2009年《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专业目录是中职学校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录制定过程中不仅应进行适当的专业划分,还应明确各专业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学校可以有据可依地进行教材、教学方法、教师教育等一系列的改革,这样才能够真正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发展中职教育。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专业划分在中职教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需要按照时代现实性、适度前瞻性和科学性等原则对专业进行划分,以保障全面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推动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行政法论文】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的浅议04-26
【行政法论文】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对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挑04-26
【行政法论文】浅析行政公益诉讼制度04-26
房屋登记行政争议案透析04-26
【行政法论文】行政信赖保护之立法思考04-26
【行政法论文】中国行政法21世纪发展展望04-26
【行政法论文】浅论学生创业及其法律保障04-26
【行政法论文】论行政法的价值04-26
【行政法论文】海事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调查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