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学德育实效

时间:2024-04-26 08:51:0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却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 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对于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于书本中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 此外,单纯地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 
        三、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往往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四、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德育主体的缺失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统一性,阻碍了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由于忽视或否定了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德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德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现状及对策04-26

经济法主体体系探析04-26

如何分析认定票据诈骗罪中的主观目的04-26

论经济法的本位思想04-26

试论经济法的特殊性04-26

对比遗址保护立法04-26

研析经济宪法学04-26

解读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认定规则创新04-26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法对策04-26

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信义义务探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