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路,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热情,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职物理 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问题情境”(problematic situation),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环境,是学生产生学科学习行为的条件,是一种学习情境。它是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的恰当程序的冲突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思维定向的一种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求知欲,以其求知热情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所以说,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去接受知识,它应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中职学生文化成绩偏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物理学科就已经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进入中职学习后,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更加感到概念抽象、内容多而杂、知识很难领悟和掌握。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写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探究“库仑力”的知识内容时,在学生已经确信带电粒子间有作用力时,我们可以不急于按照课本上的方案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把结论交给学生。这里可以先提出:“带电粒子间的作用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展开讨论。学生会围绕着带电粒子间的作用力,说出电量、距离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出相互独立的有关量后提出:这几个物理量的大小与库仑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猜想、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再提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让实验来检验一下吧!”同时,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实验内容,并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操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创设问题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分析、判断、论证的方法,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诱导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利用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纯理论的教学,教学者经常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现代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动态逼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唤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
例如:在讲匀减速问题时利用多媒体展现刹车实际情景,在摩擦力问题中展现输送带送物实际情景,在单摆问题中展现秋千实际情景,在尖端放电问题中展现避雷针实际情景等等。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利用教材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在一节教材中往往会出现两个相矛盾的概念。
例如:我们在光学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节里学习了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而在光的衍射现象中光可以绕过障碍物而继续传播,这看上去似乎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本节内容,这样能立刻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教材弄错了吗?应该不是,那又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这一矛盾的统一体各自成立的区域又是什么?经这样一番思考、释疑的过程,学生对教材中的这两个概念就有了更深入、更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四、利用发散性问题引发的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发散性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发散性思维,是以某一思考对象为出发点, 通过想象、联想、猜想以及逻辑推理的手段,产生出各种新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在物理教学的一定阶段, 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或简单、或复杂、或周密、或偏颇;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
例如,我们在学完单摆运动后,提出“请你设计一个或几个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案”。
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了许多方案:有的用重力知识设计, 有的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来设计, 有的用滴水法来设计, 有的用单摆运动的知识来设计……当五花八门的方案呈现在全班学生面前时,学生们会感到惊奇:原来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居然有这么多方案。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的原理、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
五、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用故事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即在课堂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故事,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使学生在感觉有意思的同时领会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探究物理的奥妙。
例如讲光的反射时,向学生讲人们利用平面镜做武器转败为胜的战争故事,这样的故事,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于平面镜的作用也一目了然了;又如《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联系实际解释现象时,引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敏捷抓到一颗德国子弹的故事情节,两句话就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创设故事情境目的是为了提出物理问题,最终还要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教师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课时要求来安排,对故事情节要进行精选和加工,故事语言要尽量精练、简洁、明了、生动,突出体现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六、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来合理地创设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对物理的现象极易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流体的流速与压强》这一节中演示往两张纸中吹气,不但两张纸没分开反而挨得更近。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首先演示让两个大小一样的纸片和金属铝箔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请学生观察哪个先落到桌面上。观察的结果是铝箔先落到桌面上,直觉告诉学生:因为铝箔比纸片重。接着再将纸片揉成很小的纸团后重复演示一次,结果这次是纸团先落到桌面上。剧烈的思维冲突开始了:到底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这个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怎样?这时我再拿出抽成真空的钱羽管让一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究竟是谁先到达钱羽管的底部,进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本节的问题,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探究,教学效果相当好。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可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规律。
七、创设类比情境,轻松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创设类比情境,可轻松突破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加速度是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何向学生讲清物体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变加速运动,是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同学认为:既然是加速度在减小为何速度还在增大?为此,我在教学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某老板每天都给工人发工资,如果每天所发的工资都在减少,但只要天天发,那么:“工人得到总钱数是越来多呢?还是不变?还是在减少?”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正确的回答,在这里我把问题中的加速度比喻成工资,把加速度的减小比喻成工资在减少,把速度比喻成总工资,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这种运动。
八、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问题设计要明确,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从而流于形式、耗费时间。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情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问题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提问应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力求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难度过易,失去了探索性;过难,学生难以着手。那么怎样的情境才是适度的呢?根据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密切、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强度、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即“跳起来”或“架设阶梯”能摘到“果子”,就是最适度的问题。教师要尽量准确地研究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即充分了解并研究学情,以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结合点”为学生获得新知的“出发点”、“生长点”,把问题设在学生的有疑之处,以引起认知冲突、诱发探究兴趣。
2.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所谓问题情境就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其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比较良好的情感体验,因而这样的背景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兴趣,因而,情境的趣味性也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个基本原则。
3.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罗更福 实施启发式教学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期刊论文].青海教育,2001:(6)。
2.车成全 论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1999:(06)。
3.储俊 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岳西师训,2011,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04-26
浅析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改革04-26
高中生诗歌兴趣的培养初探04-26
关于中职德育课教学应贴近企业贴近学生04-26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04-26
浅谈中学生化学兴趣的养成04-26
浅谈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04-26
简析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创新与实践教学04-26
农村中职生流失原因及控辍对策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