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教师工作积极性缺失的思考

时间:2024-04-26 08:40:3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今天,教师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被赋予更多的责任,被给予更多的希望。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执行者是一线教师,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团队精神直接制约着办学质量、人才质量、管理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提升,也长期影响到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巩固。事实上,比起普通高校和普通中小学,越来越多的中专院校教师缺乏真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社会担当及应有的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普遍不会把工作当着一种事业来真正做到忘我投入,而只是把它看着谋生的手段,因而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这种现象似乎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笔者以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同事们的思想状态为依据,站在一名普通教师的立场上就中专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缺失的相关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工作积极性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价值取向的偏移
        随着经济社会对人们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样的师道意识和职业精神也逐渐让位于对现实的权衡了,尤其在中专学校,太多的人工作的内在动力只是图个福利待遇,而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个人的长远发展。于是除了工资之外的各种福利成了教师代课、班主任带班、晚上跟自习、早上签到的动力之源。这样就造就了一批为了制度和考核而工作的功利型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给学校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带来了不小的阻力,也成了制约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发展的一大隐患。
        (二)工作责任心不强
        自从多媒体在学校普及之后,尽管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老师提供了书写板书的平台,但仍有部分教师以课件代替板书,一旦离开多媒体,学生对于刚讲授的内容就一头雾水。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备课笔记对于自己的课程讲授意义不大,只是为了应付年终考核,内容也多数来自于教材的摘抄,毫无创新。多数老师上课只带教科书或移动盘而无备课笔记。上课的积极性方面,部分教师只有等到上课铃声响起才开始从办公室往教室走,上课迟到或接听电话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班主任早上签到和跟早操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能充分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去学习,但部分的班主任早上只是应付签到而不进班,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人数上,对学生在自习期间学习状况显得漠不关心。
        (三)教学教改意识淡薄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不同时期的需要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过程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在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停留在关注生存阶段。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生存的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的不错?”等。这使一些教师会把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如何和领导搞好关系,如何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如何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测评分数,而不去深究教学本身的问题和教育教学相关问题。对于如何如何充分备课和教好每堂课的内容,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如何搞好班级建设等教改问题的关注程度显得远远不够。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中专教师工作积极性缺失成因分析
        (一)学校管理机制的影响
        健全的学校管理机制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的经济地位低下, 决定了教师的需要仅处于一般物质生活需要的层次上,大多数的教师从不奢望较高层次的物质生活, 但他们的工作特点和所受的文化教育,使他们特别重视自我价值、个人声誉和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 对成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知识的需要更为强烈。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处在不民主的管理氛围,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缺乏有效的制度去约束;领导与教师缺乏沟通,教师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采纳;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管理模式混乱,干好干坏一个样,干或不干一个样,甚至没干工作得赏识,干了工作被排挤。注重表面工作,忽视实质的内容。这样不仅会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会助长某些恶风陋习的形成。
        (二)教学压力的影响
        心理学上早有研究,压力对人的积极作用呈倒U 型的曲线,最初随着压力的增加,人的动力会增加,但压力一旦超过临界值,就会起反作用。本校的很多专职教师所承受的教学压力恰好处于压力曲线的两端。一个极端是中专学校课程门类繁多而稳定性差,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某些教师需要同时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教学任务,通常情况下这些课程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必须从头学起。但问题是花了大量精力刚刚熟悉的课程,到新一学期又换上其他内容又得重新再学,最后的结果是“样样通样样松”,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任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试想,自己的专长得不到发挥还要穷于应付新的挑战能不身心交瘁吗?另一个极端是高年资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面对的学生相同层次,教学大纲大体相近,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不断重复相同的内容,自然焕发不出创造性,越来越强烈的职业倦怠心理也就严重挫伤其工作激情。
        (三)社会舆论的影响
        全社会对教师职业普遍寄予过高的期望值,无论赞扬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是赋予他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角色,都是要求他们象“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些比喻自然有其示范性和教化性的积极一面,但也起了另一种暗示和强化作用,使人们对教师角色给予了不切实际的定位,使教师不堪重负。既然是“奉献者”就不能“讲”报酬,为人“师表”就不能有任何正常人的瑕疵,教师角色被人为地神话和无限拔高了。来自家庭、社会或学生自身的问题尽可以往学校和教师身上推,因为“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上级不会错,学生没有错,只是你教师不会做。”这些对教师的无条件苛求,其实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某种不公。本来处于高中和大学夹缝中的中专教育,并未被许多学生和家长从意识深处认可和接受,许多人仍根深蒂固的认为中专教育属于“二三流教育”,不能与普通高中相提并论。于是考不上高中的,家长管教不了的,甚至是家里无人管教的统统送来上中专。社会对于中专教育的偏见直接造成了社会对于中专教师的偏见,认为没有高素质的学校怎么会有高素质的老师,没有高素质的老师有怎会教出高素质的学生?经常会有老师抱怨自己出去都不敢承认中专老师的身份,连起码的职业荣誉和身份认同都成了问题了,可见教师承受的各种压力何其大哉。
        (四)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的工作表现和能力水平,都希望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而评价其能力水平的依据就是每个学校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和评优选先活动。这个制度的合理性,实施的公正性,评优选先活动组织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对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但还是会有老师经常抱怨:“学校的考核不公正,自己的考核分怎么来的也不知道,想问却又不敢,怕分数改不过来,又让领导印象差。”这种心理在教师中普遍存在。同时笔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先进班集体和先进个人往往掌握在部分人手里,流动红旗不流动已不足为奇。这就使得部分老师带班和教学的动力逐渐枯竭,不关注自己的考核分数,不关注自己的班级名次,不想争先进也不想当优秀,只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不出事,希望自己的教学不出问题!是他们没有能力带好班,管好学生,不具备当先进的条件吗?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严重挫伤了教师干工作的积极性,没有了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就是纸上谈兵,班主任工作就是形同虚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承诺也只能成为教育教师的镜花水月。 
        (五)生源质量的影响
        相信很多教师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时,都充满了对教育的热情,希望在工作中大展拳脚,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体现教师的价值。这一愿望能否得以实现的直接体现者就是学生。中专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于中考落榜者,他们文化基础差、行为问题也较多、道德发展不健全、学习缺乏动力、知识点的漏洞长期淤积造成学习兴趣低落。面对这些学生,中专教师逐渐会产生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不能得以满足,致使教育效能感降低。加之学生本身的素质决定了学生无法对代课老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学生对老师的评教则是教师教学能力考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源质量的层次不齐促使很多教师把工作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赢得学生的喜欢,如何获得满意的评教分数,而忽略了教学效果。有部分教师对于自己传授的知识究竟有多少人掌握已经不在乎,经常会有老师说:“只要有一位同学能听懂,证明我的授课没问题,因为学生的底子太差了。”教师的付出的不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师生之间时有对立情绪。教师感到心力憔悴,毫无成就感可言。同时尊严也受到严重的创伤,这就使得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管理显得举步维艰。
        (六)个人因素的影响
        中专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缺失并非发生在每一位老师的身上。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 都能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其积极性则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时高时低;有的教师积极性始终却不那么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 这与教师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关,表现在对教育职业的看法、教书育人的态度、以及必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等方面也就不同。从知识水平上看,基础薄弱起点低,知识陈旧更新慢,学习培训机会少,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专业能力上看,教育思想落后,教育观念守旧,想做好事,却事与愿违,工作缺乏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工作态度上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从思想作风上看,热衷攀比待遇,注重“面子”问题、“影响”问题。这些不良的个人因素给教师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七)健康状况滑坡
        上海社科院一份跟踪了十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2004年)资料显示:北京知识分子寿命从十年前的58~59 岁至调查前的53~54 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1964 年)北京市人均寿命75 岁低了20 岁。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教师的职业病也屡见不鲜,慢性咽炎、胃炎、下肢静脉曲张、头痛、失眠等。由于工作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工作的成就感难以得到满足,加之教学任务的繁重,生活压力大,部分教师选择酗酒狂欢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使本来就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一旦健康状况出了问题,谁还会再对工作表现出什么热情?这时再讲奉献还有什么意义?
        三、如何提升中专教师的积极性
        (一)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
        1、民主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现代管理心理理论告诉我们:领导者的级别越高,对群体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越大。在校长负责制的学校里,校长负有管理学校全部工作事务的责任。“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教师的内心,最需要校长的认可、尊重和赏识。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不把教师简单的当做自己的下属,自己管理的对象。充分尊重、理解教师,正确对待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偏听不信,兼听则明”,不要以“一面之词”而否定一个人的工作和人品,甚至连解释的机会也不给。
        2、人文关怀
        教师的工作繁忙而辛苦,尤其对于中青年教师,在学校他们是各项工作的骨干,在家里他们又是一个家庭的支柱,他们的工作平凡而伟大,应该受到尊重和关怀。实践证明,教师受到尊重和关怀,会增强自我激励的力量,萌发出旺盛而持久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教师,学校的管理者应在工作上放手使用,业务上培养提高,生活上热情关心,“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经常深入群众中,了解教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关心照顾弱势群体。切实做到“政治上关怀他们,组织上重视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努力营造一个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并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二)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1965 年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应仅以各种考核分数为依据,还应该涉及到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等方面。这就需要政策的制定者多深入到师生中去,了解、听取和采纳大部分人的意见建议。制度的执行者应该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会让真正有能力、工作态度端正的教师获得应有的荣誉,这对他们是一种激励,而对未获荣誉者则是一种鞭策。在这种公正的环境下,能够促使他们对照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从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相反,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教师评价体制,在评先选优和职务晋升中不是“风水轮流转”就是“论资排辈”,使那些业绩平庸的“老好人”当选“先进”或晋升职务;而那些敢说敢做且工作成效显著者却“名落孙山”。这就人为地造成了不公平,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必然使各项工作缺乏生机与活力。
        (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学术风气、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正面的社会舆论,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大力改善校园环境,创造优美舒适的人文环境,肯定利于教师的健康成长。多给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合理的制度去约束教师,以科学的方法去激励教师,以公正的态度去评价教师,给教师们构建一个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人际关系网络。一名学生,当他走出校门,肩负的就是整个学校的荣辱,社会对于一个学校的舆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学校生源素质的高低。因此努力提高生源的质量,提升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素质,让社会对中专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老师在享受职业带来的成就感的同时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它不仅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更明确了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社会对中专学校就业率的高度关注演变成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高度期望,教师常常要面对社会和家长的质询、责难和抱怨,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承载了巨大的社会压力。教师心理问题不断滋生,心理承受能力日趋下降,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比例不断攀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教师应具有积极的教育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处事理智沉着,不急躁不偏执,遇到挫折坚韧顽强,不忧郁不气馁,教育生活从容淡定,教育理想执着坚定,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具有健全的人格,豁达容人,坦诚淳朴,用人格魅力教育人影响人。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保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向优秀的同伴和教育成功人士学习,从同伴的成功中获取经验和智慧。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会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才会有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价值观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效,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在纵深层面上制约着全民教育的质量,中专也不例外。1978年8 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就今天的现状来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30 年后的今天,教师积极性的缺失及调动问题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升;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我想说的是,没有教师队伍积极性的缺失,就没有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只有创造有利条件,充分的调动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制止恶意抢注的商标法规范体系及其适用04-26

表见代理实务问题分析:商事代理的视角04-26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法律制度的实证考察04-26

家政工权益保护法律的缺位及其补正04-26

抽逃出资股东的表决权应受限制04-26

关于职务作品与法人作品的理解与辨析04-26

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法律属性04-26

民法中“民”的诠释04-26

权衡与博弈:高空抛物致害责任的路径抉择04-26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执行程序中的适用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