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规避当前中学德育实践失效的反思

时间:2024-04-26 08:28:12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劣全部标准的现行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失效成了必然也无奈的后果。我们应如何有效开展学校的德育教育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即重新反思德育内涵和德育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应被重点讨论。并且明白只有在实践中可以被很好贯彻的德育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是知行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应该同时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贯彻,使美育为中学德育教育提供有良好的情景手段,感染力量和促使学生培养最佳的判断力。
关键词:德育 美育 知行合一
        在整个中学素质教育的宏观设计中,一直以来德育总是背负著名不符实的指责,教学要求和大纲成为实际上的空头摆设,至于原因,有些似乎也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不仅仅是因为功利主义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支配一切——其具体体现是在实际意义上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全部标准,还在于目前中学德育的内容、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机制本身等都存在诸多问题,作为空头说教早已难融于当前的教育实践。所以才会让教育者不断重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人都通晓的一个教育上的明明白白的共识——唯智识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大忌,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中可以盛行无阻这么多年?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反思或许可以为解决当前已陷入困境中的中学德育变革提供借鉴。
        首先,从现状看中学德育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虽然从常识上可以大谈教育不是万能的,家庭和社会对于中学生的影响要远大于教育本身,但这并不能成为学校推卸德育教育失职的借口。毋庸置疑,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从德育的效果看,中学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上早已问题重重。从这几年诸多见诸媒体的学生欺负弱小、打架斗殴等负面报道可见一斑。从流向看,中学生无非是进入高校或走向社会,从前者看,中学并没有为大学的教育培育良好的品德修养做好准备,从目前的教育实际看,中学进入大学并没有德育成绩的考察,所以也谈不上在中学与大学德育教育的对接问题。进入大学的中学高才生,出现问题更不在少数。那个以浓硫酸泼大熊猫的清华高材生,就是活生生的案例。而进入社会的中学生,他们迅速转变为社会道德实践的承载者,然而这几年社会道德滑坡的言论不绝于耳。
如游玩青年对落水者视若罔闻的报道,最近更有引发举国关注的小悦悦事件,18 个面对被车碾压的小女孩冷漠走过的路人,他们大多经历了中学的教育,没有比这血淋淋的现实更能拷问中学德育失效的真实境况了。概而言之,面对现状,中学德育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其次,从当前德育改革困境的来看,除了早已成为共识的体制上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之外,最近几年在中学教育领域针对德育内涵和实践举措上也多有反思,比如有提倡以人文教育扩展德育内涵,有提倡以公民教育曾加德育的社会针对性,也有提倡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扩大中学德育内涵。在德育改革实践举措上,有主张从学校教学体制入手、有主张提高教育者德育素养的、也有主张使德育回归生活和生命。这些反思都从不同层面为改变当前德育失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参照资源。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却鲜有触及,那就是重新反思德育内涵和德育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理论的德育内涵与作为实践的教育举措,如果没有厘定清楚它们之间的互动关联,往往会重蹈理论主义的说教,和实践意义上的无效的困境。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中国演讲时就曾告诫:“思想学说最初发生的时候,都是果而非因,但发生以后,他又变做因了。”(杜威《杜威五大讲演》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 页)换而言之,无论我们制定什么样的德育理论,都必须得自现实生活,而无论我们要实践什么样的德育理念,也必须使之融入现实生活本身,理论和实践本就是一回事,其实这一观念既非舶来品,也非新创造,心学大师王阳明早就提出过“知行合一”观点。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在制定中学德育教学纲领时,往往忽略了这层关系,空头的纲领制定地再完美,如不融入现实教育本身,也无实际意义。而这正是改革当前中学德育失效困境首先需要意识的前提。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再次,明确了只有实行于实践之中的德育才是真理论,这就可以以现象学的观念将存在于文件、教案、大纲中的德育条条框框悬置起来,重新审视当下中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重新理解道德意义上知与行的统一。对于学生而言无论它将道德条理背得如何滚瓜烂熟,遇事仍然违背这些道理,中学德育仍然毫无意义,这里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依据一种包容了道德感的直觉来明理处事。拆开来讲,也就是将一种源于生活世界本身的正直感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这种正直感不同于条条框框的道德教条,它是从哈维尔所指出的本来世界之中体验领悟而来的,因为本来世界没有受到任何理论观念浸染和渗透的,所以以之为源泉的正义感也就具有一种真理的自明性。展开来分析,自明性的真理,可以命之为道义感、道德直觉、正义感等等,名虽不同,但所指都是同一事物,是源自未被污染的生活世界的前理论道德判断和行为。这种道德感具有不需逻辑论证的实在性。恰如我们看到流氓在殴打一个弱者,内心会产生义愤填膺之感,而我们内心里所产生的这种愤慨之情,其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培育这种感情,在当下中学教育中却一直被那些理论意义上的道德说教所掩盖了。恢复德育的本来面目,首先要恢复的恰恰是在平时教育学的点点滴滴中,培育这种具有自明性的道德感。
        总而言之,当前中学德育面临的种种问题,除了在制度上、策略上排除那些显而易见的弊端之外,结合以上所论,明确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从当下生活世界本身的经验出发,才能真正规避德育失效的境况,也才能塑造学生知行合一的品格,同时通过美育实践培育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在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前提下,才能使当下中学德育教育真正走出困境。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当前国内腐败特点及其根源04-26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4-26

转型时期提升乡镇公务员主观幸福感途径04-26

谈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推动新农村建设04-26

探析行政机关的内部法律关系04-26

浅析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04-26

关于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04-26

简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04-26

“三圈一网”监督体系的方法初探04-26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行政指导及其现实缺陷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