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节能、舒适等突出优点,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引起普遍重视。1984年,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诞生于美国哈特福德市,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厦改造而成的,并在大厦出租率、投资回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成功。日本在1985年开始建设智能建筑,新建的大厦中有近60%为智能型,是在智能建筑领域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欧洲国家智能建筑的发展基本上与日本同步启动,智能建筑主要集中在各国的现代化都市,1989年在西欧的智能建筑面积中伦敦占12%,巴黎占10%,法兰克福和马德里分别占5%。亚太地区的智能建筑则主要集中在汉城、曼谷、香港、雅加达、吉隆坡等中心城市。新加坡政府投入巨资对智能建筑进行研究,规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公园”。韩国制定“智能岛”计划。印度也于1995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计划。泰国智能建筑普及率高,在20世纪80年代,泰国新建大楼中,有近60%为智能建筑。
纵观国外智能建筑的发展,有以下特点:(1)智能建筑与节能环保以及业主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联。建筑物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智能建筑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前提和最重要的条件。智能建筑功能的采用必须与用户或业主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决不是运用新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身份。(2)智能建筑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智能建筑的最终受益者因该是其中生活、工作的人。一栋大厦智能化程度,不能全视其所装设备器材的先进程度,而主要取决于使用人的需求功能。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纯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合成,而是采用高科技来实现人的需求,改善和提高人工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服务。
我国台湾地区智能建筑发展较早,到1991年已建成1300栋左右,其中以台北市居多。香港特区智能建筑起步也较早,相继出现了汇丰银行大厦、立法会大厦、中银大厦等一批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1996年至2002年中开发的楼盘,绝大部分的都上了各智能化子系统。我国大陆地区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末才有较大的发展,近几年来,在京、沪、粤等发达地区,智能建筑初具规模。北京的发展大厦可谓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而后相继出现了上海的金茂大厦、青岛的中银大厦等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智能建筑。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1400栋,基本按国际标准设计、施工和管理。当前国内的智能建筑开始转向大型公共建筑,例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据国外预测,本世纪全世界的智能建筑将有一半以上在中国建成。随着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我国也相继有一些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出台,例如2000年10月建设部颁布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在智能建筑迅猛发展的背后,智能建筑的建设与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整体水平不高,设计质量低
智能建筑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化水平很低,相关技术产品尚不适应市场需求与合理滞后的矛盾,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筑硬、软件产品。许多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的期望过高,设计人员因不熟悉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与智能建筑设计方法,智能化建筑竣工后出现应用效果差的问题。如集成性差,监控点配置不合理,控制精度低,致使智能物业管理实施困难。
2.施工规范、验收标准不健全
近年来,由于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迅速,相关设备与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尚不健全。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督、验收等环节,缺乏相应配套的标准规范和技术法规,不少智能化设备验收时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
3.系统集成商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良莠不齐
功能需求由业主提出,设计通常由设计院负责,深化设计与具体实施由系统集成商来完成,普遍存在不协调甚至脱节。系统集成商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也对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由于系统集成商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而且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以致好多工程建成后,系统运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4.重建设轻管理
重建设轻管理是智能建筑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业主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意识落后,对选择物业管理公司时无法提供具体的智能化建筑管理目标。有的业主从短期经济利益出发,在智能化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人数和知识层次上降低要求,智能化系统不能有效的正常工作,使得发展商花大量资金投入的智能化系统名存实亡,无法实现智能建筑给投资者带来的好处。
5.生态、节能和保护环境方面重视不够。
相关文章:
别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浅谈04-26
物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04-26
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的意义和外部条件04-26
浅谈收费中的几点体会04-26
国内物业顾问服务的六大发展趋势04-26
老小区物业服务达标创建的实践与思考04-26
如何做好科技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服务04-26
物业服务企业的多元经营策略04-26
工业园区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