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4-26 08:18:4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济宁医学院 张道东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加快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2004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2000多万人,居世界第一位,这是在国家“科教兴国”大政方针指引下,各地纷纷增设新校区,兴建高教园区,或多校合并办学,增加教育资源和新的教育发展空间的结果。而在高校新校区后勤保障方面,按照国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精神要求,采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进行建设这些新校区的后勤设施,吸引社会组织经营高校后勤,有力的保障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高校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工作。但是,在新校区的办学实践中,后勤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如何对高校新校区后勤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是当前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中凸显的问题 目前新校区后勤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校方管理权缺位。 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投资者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学校,实行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大量社会企业参与后勤设施投资建设,改变了以往政府单一投资模式,如:日照大学城对学生公寓、食堂、商场的投资兴建。这的确缓解了高校新校区建设资金的不足,使高校多年无法实现的梦想成为现实,但不可回避的是许多投资开发商在投资回报率比较稳定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同时,也取得了后勤服务项目的经营管理权,因此后勤市场出现了多头管理的市场格局。 在目前形势下,多数规模较小的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食堂、商场或者是投资者自主经营,或者是投资者委托别人经营,或者是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大学园区管理部门集中经营。无论以上那种经营方式,学校均无权过问,只有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时,如:学生大规模提出抗议时,管理者才想起学校,让学校帮助做工作。再就是投资者过多地考虑的是盈利,而“姓教”的特性很少考虑,什么有盈利就经营什么。再就是政府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照顾无从体现。在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中,学校一方面应该代表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与服务经营主体进行协调,另一方面又以市场供给者的身份,对市场起着组织协调、管理监督保障作用。实际上学校由于没有投资,对后者的作用无法发挥,也不具备发挥的条件,因此学校在这方面始终处于尴尬地位,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由于食堂由投资商开发建造并负责经营管理,在服务中,学生意见很大,但学校无法插手,教委对此也无解决良策。再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生公寓和食堂由投资商经营,学生反映强烈,经学校多次协调见效甚微。因此,如何处理好学校与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矛盾,处理好投资回报、经营收益与大局稳定的关系,这成为新校区后勤管理中棘手的新问题。 传统模式下的后勤服务作为学校教学行政辅助部门之一,其服务育人的社会职责和义务是义不容辞的。学生的整个时间大约三分之二是在生活区度过的,后勤服务中,通过学生勤工俭学、文明社区创建等形式,学生生活中的行为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但在一些新校区大学生生活园区,后勤设施为数所高校共同使用,作为后勤服务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根据行业规范要求做好学生的生活服务这是应该的份内事,至于后勤服务企业再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等,根本无从谈起。在这个时段学生思想管理缺位,学校与经营者均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造成学生管理上的空当,这也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外来和尚”操办学校后勤,自身素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新校区一般面积较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高、管理要求和服务标准高,加大了管理和服务的难度。从目前全国范围看,新建校区的面积往往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成倍增长,后勤服务的场地、设施也成比例的增加,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广泛应用,这对新校区后勤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用人机制越来越严格,后勤人员很难进来,原有后勤人员一是数量少,二是知识老化,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即后勤服务社会化。学生公寓、教学办公区域的清洁、维修和保养通过招标由专门的物业公司“出力”;校园绿化选择技术过硬、专业性强的专业绿化公司承担;办公用品、食堂原料由专业公司或物资配送中心供应等,如:济南大学城、日照大学城均采取该方式。 这种方式适应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形势,减轻了学校的人员负担,腾出人力物力搞好教学、科研,从长期利益考虑是明智之举。但“外来和尚”操办高校后勤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服务队伍虽然经招标选定,但在平时工作中中标方为了提高效益,尽量减少人员,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很难完全到位;二是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或者达不到技术要求;三是物业管理各项指标不能按照物业管理方案达标。 新校区周边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校区内缺乏文化氛围。 现在许多新校区多新建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偏僻地带,周边的人文环境、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等几乎空白。周围的社区环境不成熟,许多社会企业跨区进入新校区服务经营,行业自律监督功能不到位,社会职能部门监督职能不明确,此外考虑到办学主体的形象、青年学生的政治敏感,因此对后勤服务的监督执法力度不够。少部分社区服务业其规模很小并且单一,经营者只追求利益,不讲究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员工的生活需要,因此造成师生就医难,小孩上学难、入托难、买菜难等问题,在与新校区教学办公条件相比的情况下形成较大反差;从而也造成了师生的心理反差;影响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绪。 由于是新校区,有的建设项目还在进行中,师生的教学办公条件虽然基本解决了,但是,后勤和文化基础设施多不完善。由于新校区建设是一张白纸,大多建设的或壮观气派,或漂亮幽雅;有的和本部在同一城市,有的处于异地;有的座落内陆,有的依山傍海。但是与老校区相比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够;多数老校区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流风遗韵,根底深厚;新校区多富有现代气息,张扬而新潮,只争朝夕,但缺乏文化底蕴。这是大多数新校区存在的共性。 二、新校区后勤管理的对策 高校后勤服务必须姓“教”的性质不能变。 高校后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提高社会效益是后勤工作的方向,这是高校后勤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离开了为办学服务的义务,单纯追求盈利,就背离了高校后勤的方向和宗旨,社会效益也就不存在了,必须体现出高校后勤“公益性”特点,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始终不能改变。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在以师生为主要服务群体时,必须坚持保本微利经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姓教”特性。相反,离开了“经济性”,不讲经营策略和技巧,优质服务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后勤产业就失去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最终不能更好地完成服务育人的职责,社会效益就不能搞好。 在新校区的后勤管理中,由于投资者多来自社会,情况更加复杂,如何处理好学校与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矛盾,处理好投资回报、经营收益与大局稳定的关系呢? 1、无论投资者来自那些方面,学校均要参与管理。这就要求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管理部门不仅要组织投资者、经营者对后勤进行管理,而更重要的要吸收大学有关部门参与社会投资的后勤管理;可以组成由政府部门牵头,学校、投资经营者共同参加的管理委员会或者管理小组,共同管理学生生活园区。对于资源共享的大学城,可以在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下,由大学城内各高校共同组建公共后勤管委会,对公共的后勤设施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管理。学校参与管理有以下益处:在服务质量监控方面,学校相对政府而言更为直接和有效,学校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对后勤服务信息进行搜集,并对后勤服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判。学校对监控的结果能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确保监控的有效性。学校可采取一定的监督制约措施,控制服务价格;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后勤服务进行经济惩罚,直至勒令其退出学校市场等。可以发挥师生的后勤服务质量监控作用。师生对后勤服务的监控具有即时性、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因此在新校区的后勤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对于具体的后勤服务内容、质量、价格等问题的监控作用,而且师生们直接参与监督,对缓解服务与被服务间的矛盾大有裨益。由于学校参与管理,这样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需求,对经营者提供有关信息;可以把服务育人的功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指导,加强经营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既促进了经营管理,又增加了学生的理解,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2、对新校区后勤管理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性标准。该标准可借鉴社会行业标准,要科学合理、可以量化,使后勤保障服务规范、价格合理。但高校后勤服务离真正的社会化、市场化仍有较大距离,因为高校中的主要消费者是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经济尚不能自立、对市场的认知不足,家庭经济条件差别悬殊,其中有不少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的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再者,我国的教育事业是带有公益性的。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积极支持高等教育事业,通过政府主导投资、协调和统筹,不仅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为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吸引社会投资进高校,减轻学生的消费压力等,国家对从事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这些方面体现了市场带有一定的公益性。高校后勤管理的指导性标准要把以上因素综合考虑,要把它作为评判后勤管理的公正、合理的评判尺度。只有这样,后勤服务才可以保证学生的根本利益,高校后勤的“姓教”特性才可以保证。 “外来和尚”操办后勤,学校监督管理必须到位。 “外来和尚”操办后勤是新校区后勤管理的大势所趋,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在选择队伍上,学校首先应尊重和遵守高校后勤市场规律,选择后勤服务实体要公开招标,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将确有实力、管理能力强、业务技术较强、价格低廉的队伍招进来;二是学校管理者监管力度不能放松,要强化平时的监督管理,经常组织检查、指导和沟通。严格按照物业管理方案,在人员、设备、技术指标等各方面逐项抓好落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各方依法监督”相结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高校后勤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为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有力的保障。 逐步建设完善配套的后勤服务设施,管理上取长补短,建设符合当地特色的富有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的新校区。 新校区后勤服务设施大多由社会力量来承建,因投资方考虑较多的是利益,所以,对那些虽然能解决师生员工学习、生活条件,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但盈利较小的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这就要发挥政府协调功能,督促投资方必须全方位建设后勤服务设施,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以便大家安居乐业。 同时,建设新校区,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需要,扩招进来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懒、松、散”在部分大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有的教师功利思想严重,对教学任务应付了事,忙于“赶场”;学校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学校的人力物力都在满负荷运转,不同程度的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当代大学都市化、市场化、功利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忽略大学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高校新校区不仅硬件建设要跟上,服务设施要配套,还应该在管理上根据自己的特色,将学校本部的传统文化与新校区校园文化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校区文化氛围。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发展不平衡,各高校新校区后勤设施建设的渠道与模式不同,服务市场管理中的困难也不可能相同,因此,后勤管理不可能统一模式,各地各校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既符合国情、校情又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已成为必须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

物业管理体制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04-26

新型物业计费软件系统:企业规范管理、效益提升的助推04-26

破解物业管理五大难题04-26

业内“管理”意识偏颇的外象、内因04-26

国外各具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04-26

物业管理师在企业中的角色转变04-26

物管企业扩大管理规模需谨慎04-26

选择物业管理品牌的要素分析04-26

浅析从管理物业到经营物业04-26

城市居住小区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研究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