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人口流迁和西部农村反贫困问题相结合,是基于人口流动的大背景对既有反贫困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此背景下既有机制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重构路径。
关键词:人口迁移流动 ;西部农村;反贫困
长期以来,学界对西部农村反贫困问题的探讨很多,虽各有侧重,但大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过笔者发现,大多数的探讨都忽视了西部农村人口大量流迁的时代背景,因而提出的反贫困政策措施都是基于静态人口分布状态下的应对之策,很少把人口大量流迁与反贫困问题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我看来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人口大量流迁是事实,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西部农村常住户人口居住地与户籍地分离的达到585.76万人;2006年西部农村户籍人口数24867.29万人,而外出就业人数达到4034.96万人,占比16.23%。另一方面,反贫困的目的是让“人”脱贫,作为主体的“人”发生了流动或者迁移,那么让人脱贫的相关政策措施是不是也该有所调整呢,显然应该如此。本文正是基于西部农村人口大量流迁的特殊背景而展开的初步探讨。
一、西部农村贫困现状及反贫困的意义
西部农村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覆盖面最广,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据统计,至2006年末,西部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共计11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1%,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比重为54.7%;低收入人口为1986万人,占西部农村人口的比重为8.6%,占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比重为55.9%。
西部农村反贫困问题的解决事关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也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之义。伴随着我国的崛起,大量贫困人口的脱贫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二、人口大量流迁背景下西部农村反贫困机制的缺陷br /> 1、传统扶贫有制度无法律,扶贫工作持续性较差,更没有针对农村流动人口的配套扶贫制度。政策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是相伴而生的,在我国漫长的反贫困历程中,各级政府都在不断探索创新反贫困模式,但始终没有一部综合性的反贫困法律法规出台。容易出现“一届政府一个扶法”的现象,扶贫工作的随意性太大,有些扶贫资金的投入由于缺乏后续资金和持续监管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有些政府和领导贪污、挪用扶贫资金,把扶贫资金当作一些小团体的 “福利资金”,随意截留。针对农村流动人口的配套扶贫政策更是一片空白。
2、传统扶贫有生存无发展,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并不鲜见,造成大量被动迁移现象。由于我国划分贫困人口的标准太低,导致西部农村已脱贫人口返贫率较高和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原因。2004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人均仅为402.33元,而要比较稳定地解决西部若干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一个贫困人口的温饱,至少需要投入2500—3500元,扶贫投入缺口很大。由于缺乏发展资金,扶贫往往只是解一时之需,农村贫困面貌无从改变,相对贫困程度更有加深的趋势。贫困地区的人口只得以迁移来表达对脱贫的期望,迁移能否改变自己的贫困处境还不得而知。
3、传统扶贫过度注重地域,忽视对流迁人口的异地扶贫,降低了扶贫效能。由于贫困地区往往意味着生产生活资料缺乏,发展机会少,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口流迁就会是一种常态,是贫困人口自我抗争的主要形式,但人口流迁并不必然带来贫穷面貌的改变,甚至还有可能变得更糟。在现有的机制下,一旦离开户籍地,就意味着脱离了扶贫机制的覆盖,不仅流入地不会把他们当着需要帮扶的对象,流出地也缺乏必要的帮扶手段助其改变贫穷面貌。这种严格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扶贫机制,不仅不利于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更不能解决贫困人口发展诉求与发展机遇之间的矛盾。
三、人口大量流迁背景下西部农村反贫困机制的重构
1、完善制度建设,确保扶贫工作持续、稳定、高效的开展。经过多年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工作,出台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在此基础上,应促进反贫困立法,把反贫困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反贫困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政府在反贫困工作中的义务、职责;二是确定不同时期的贫困标准,划定扶贫对象;三是明确一定时期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四是确定扶贫原则和主要措施;五是明确扶贫资金来源及使用管理办法。反贫困工作的法制化是保证扶贫工作持续稳定开展的有力保证。不过,我国贫困地区情况复杂,致贫原因众多,即使是在西部农村也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法制化的同时也要留有足够的调整空间,以便在不同的区域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
2、注重能力扶贫,杜绝越扶越贫。能力扶贫也可称为“发展扶贫”,就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模式,其核心是把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培育贫困人口进行最基本农业生产能力、提升贫困人口基本发展能力作为农村反贫困的根本途径。能力扶贫的前提是资金投入要有保证,同时要不断创新扶贫机制,让民间组织和社会资金愿意参与到扶贫投入当中来,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被扶对象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把贫穷当作动力,把帮扶当做机遇,不断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
3、打破地域界限,做到谁贫扶谁。农村贫困人口流出地政府应该为有流动意向和已经流出的贫困人口建立流迁档案,随时跟踪流迁情况,适时提供帮助,还可以与流入地建立反贫困对口帮扶机制,与当地政府一道为流迁人口提供发展机会。比如,为了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可以大力推广跨区域小额信贷计划。实施小额信贷计划的贫困县可以用以部分扶贫资金,吸纳一些社会资金,成立贷款担保基金。打破地域局限,专门为有发展机会无发展资金的贫困人口服务。这样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实现了发展机会与发展诉求的最佳契合。
相关文章:
职务侵占犯罪探析04-26
西部环境问题的刑法对策思考04-26
单位犯罪中单位行为与单位意志的认定04-26
盗窃罪的展开04-26
犯罪成立视野中的违法性认识(下)04-26
犯罪构成理论的产生与发展04-26
我国刑法中是否存在严格责任反思04-26
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04-26
刑法学研究:及时关注前沿问题04-26
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批判(上)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