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化生存”状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应

时间:2024-04-26 07:49:13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化生存”主要指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对网络世界存在着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的状态。由此,作为从技术到思想、言行方面都深受互联网影响的大学生,其思想必然深受借助网络传播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回应网络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必须从革新观念、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拓展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等方面做出新的变革。 
  [关键词]意识形态 网络时代 网络化生存 
   
  高校是宣传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在2010年达到3 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5%左右。如此庞大的数量,加之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是“水平化”、“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这对传统的权威结构、治理结构、社会关系结构、人们的交往和行为乃至思想观念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都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前经历着重构、转型或变迁。高校学生群体大多是“网络一族”,处于“网络化生存”状态之中,即其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他们对网络世界存在着严重的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的状态。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个体的选择性、自主性都有了较大的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愈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如何做好网络时代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世界的意识形态冲突与操控 
   
  意识形态,通俗地说,是指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对于统治阶级而言,确立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统治地位,对于维持自身的统治、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治者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大多会运用国家力量在全社会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投资,塑造有利于有效统治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意识形态斗争在网络世界中找到了新的战场,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困难,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新领域。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或者说是文化竞争,用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的话说就是“软权力”之争。通过加强“软权力”建设或者文化建设,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而网络世界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竞争舞台,因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建设与彼此之间的意识形态竞争。“网络是一种技术形态的东西,不具有阶级性、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但是,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就成为了一种思想文化传播的途径。”网络世界中游荡和巡弋着的意识形态同样在借助于更快捷、更直接的信息流通方式进行彼此征伐,谁掌握了网络世界的霸权,谁就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尽管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平行”的世界,但只是理论上的“平行”,实际上却是极不“平行”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他们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技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确立和维护他们在互联网世界的“网络霸权”。互联网中的绝大部分舆论的制造、传播都掌控在西方国家的手中,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妄图通过没有“国界”的网络,传播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甚至企图以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取而代之。对此,安东尼·葛兰西指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到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当前,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呈现出虚拟领域与现实领域不断交融和扩展的新趋势,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的制高点,面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及意识形态竞争逐步拓展到网络空间的状况,尤其要注重党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建设,要将网络空间视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加强网络化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对网络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认清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形势,特别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的西方各种思想文化对青年学生思想状况产生深刻影响的严峻现实,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意识,从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1.“网络革命”对高校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的冲击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扁平化”、“去中心化”,过去的信息传播机制在网络时代遭遇冲击,一些学者在分析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机制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时指出:“传统的传播信息是一种垂直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或少数的信息中心来源传递给许多人,……但此种垂直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公众并无法持续参与议题的界定和议程的设定,因此,可能造成某些信息控制的可能,并无法促进公众间的互动参与。但现代复合性的信息及通讯科技则是一种水平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即信息来源是多元的,任何参与者皆是信息的接收者及发出者,其信息传播方式是分权及互动的。”上述对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机制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的分析精到地指出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机制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的冲击。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既有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高校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主要是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中心,由这个中心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体——学生传播,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信息、阅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也决定了其中心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由这个中心点发散,向学生传播。但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学生对来自网络信息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信息进行选择的自主性和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在信息选择上,可能会选择一些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传播的信息相矛盾甚至抵触的信息。这就使得高校在过去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中心地位、权威地位受到了冲击,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面临“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的冲击,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2.“网络化生存”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 
  信息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等各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并认为“数字化生存”或说“网络化生存”成为网络时代人们新的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大学生成为“网民化”程度最高的群体,这里所讲的“网络化生存”是指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对网络世界产生着一定的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的状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现实社会中的东西大多能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对应物,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或者得不到满足的,也都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实现或满足。网络中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这种生存状态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得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无法获得的知识、信息和各种新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也使得他们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可以说,“网络化”的生存状态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在网络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部分学生被网络所同化,他们对网络之外的生存空间失去了兴趣,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虚拟空间的各种活动,甚至被一些色情网站或者其他一些非法网站所吸引,进而荒废了学业。有的同学因此成为“问题学生”,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道路。“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造成大学生身边的信息空间发生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限的德育信息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难度加大。”很多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被网络所同化,造成社会责任感、现实关怀以及生存意义的普遍缺失,这种影响是深层次的。奈斯比特等人在《高科技高思维》一书中写到高科技给美国人带来的生存意义缺失的问题时指出:“美国人醉心于科技,科技为生活带来的舒适让人柔弱,它的技巧设计让人着迷,人们习惯了它常在身边,对它不断提供的娱乐上了瘾,它的前景让人深怀盼望,它的能力与速度又让人深感畏惧。科技为我们的身心带来愉悦,但是迷上了它,却像灵魂被榨干。”作者对于这种“数字化生存”或说“网络化生存”困境的描述并非危言耸听,在正处于“网络化生存”状态的学生群体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隐现甚至是正在发生着的现实。学生对于网络的过度依存,其“网络化生存”状态中的多信息来源使得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所传播的正面信息难以在他们头脑中积淀,相反,一些负面的不良信息却被存储在他们的头脑中。尽管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化解和解决“网络化生存”的困境的良方依然有赖于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这是其他学科或其他工作所无法取代的。而能否达成目标,则取决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能否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而作出积极的、具有针对性的调适与变革。 
   
  三、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应对之策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重视对网络舆论的回应与引导 
  互联网并非是一个完全虚拟的空间,互联网不过是现实社会与公众心理的延伸、拓展、承载与反映。因而互联网中所出现的问题大多都是与现实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的反映,而这些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必然会对处于“网络化生存”状态中的学生思想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鉴于网络信息对于学生群体的深刻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应当注意对互联网中热点问题和热点舆论信息的关注,并及时地作出回应与引导。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讲授的知识和内容,将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仅就书本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不仅学生听了索然无味,而且会窒息思想政治课的活力,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开放性和对社会问题的现实关怀。当前学界普遍关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此。对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以此为突破口改进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学。另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队伍,也应当对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主题班会或者其他形式来引导和解决学生在思想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惑。 
   
  2.理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与工作体制,构建多层次的意识形态管理与工作机制 
  首先,高校在管理层面上应当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在既有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上建立主流文化阵地,让主流文化占领网络,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这就对从事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思想素质和管理工作的经验,同时还必须具有熟练的网络技术,能够运用各种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将党的方针和政策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要通过建立一支涵盖各个层级、囊括各个部门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来积极参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收集、分析学校网络中传播的热点问题或者学生较为关心的、讨论踊跃的热点问题,通过积极的平等的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和思考网络热点和现实社会问题,以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3.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从大的方面而言,应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要重视运用网络对学生施加意识形态渗透,二是要重视校园主题网站、主题论坛或社区等网上阵地建设。在重视运用网络对学生施加意识形态渗透方面,学校应重视对学生比较集中的校园BBS、主题论坛等校内网络的舆论引导,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作出及时回应,以引导舆论,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重视校园主题网站、主题论坛或社区等网上阵地建设方面,要注重学生“党员之家”、社团网站、主题论坛等的网络建设,以积极向上、内容丰富而又生动活泼的网络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从而达成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 
  另外,还可利用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比较了解的特点,开设个人博客或微博,通过发博文来阐述自己对一些网络热点问题的看法,以引导学生对网络热点舆论和社会问题做出正确思考。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表现与干预措施刍议04-26

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04-26

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04-26

浅论高职院校讲坛文化的构建04-26

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探索04-26

试析新时期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04-26

新时期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论析04-26

试析西部名族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04-26

试析我国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分析04-26

浅谈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基于大学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