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不成熟市场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路径分析

时间:2024-04-26 07:49:1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不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为此强调多学科分析思路,提出一个有政府担责制度安排的多元逻辑分析框架,并以广州高校毕业生为例进行就业路径分析。 
  [关键词]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 路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充分就业,按照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颠的定义,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若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所谓充分就业,可界定为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地满足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 
  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承载着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等的诸多负重,但最近这些年来却遭遇就业难的困境。这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外对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研究,主要趋向于成熟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供求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国内不少学者也曾借鉴国外这些成熟的理论来探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如赖德胜、曾湘泉等从制度经济学和市场供求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也有研究者尝试从某一学科视角来进行分析,如文冬茅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家庭背景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罗三桂从教育学角度探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林泽炎则从管理学角度探讨了人才资源开发与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上述这些研究在揭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把握就业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但从现实观察看,国内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并不成熟,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问题牵涉到的社会层面异常复杂。人们在试图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理论或基于单一学科视角的理论框架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路径时,常感捉襟见肘,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为此,本文针对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不成熟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强调多学科分析思路,尝试提出有政府担责制度安排的多元逻辑理论框架,来分析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路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充分就业路径分析的理论思路 
  所谓路径,即依照一定理论逻辑所推演出来的问题解决思路。这意味着,要提出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路径,就不得不借助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来进行。从学术研究的常识看,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环境条件是提出充分就业路径的基础。 
  首先,从现实情况看,虽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市场机制已有十多年,但面对的社会劳动力市场至今仍然非常不健全。具体表现有二:其一,劳动力市场存在突出的体制性分割特征,即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分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这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源自政府制度设计的路径依赖。既得利益集团对利益的博弈作用与新体制成长中的不足,导致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企业之间,甚至同一企业内部不同身份劳动者之间,在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机制、规则上存在不协调现象,劳动报酬与保障上有不合理的显著差别,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种种障碍。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2010年80%的高校毕业生纷纷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大公司,而不愿意到民营中小企业工作。这足可窥见一斑。其二,劳动力资源不是完全按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配置,存在就业机会不平等现象。譬如,掌握社会资源支配权阶层的子女可以通过特殊制度安排轻易获得公众向往的理想职业岗位,即坊间流传的所谓“拼爹”现象泛滥,社会阶层之间的流通渠道被堵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受影响。 
  其次,从就业的市场理论看,既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推行市场机制,其充分就业路径分析的理论框架就必然要建立在市场经济原理之上。市场经济学对就业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合理配置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就业的增加。这一已经得到市场经济实践检验的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就业增长具有同步性,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二者实现相互促进和转化的充要条件是就业弹性提高。同时,充分就业依赖于合理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就业效应。此外,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劳动力向就业增长弹性较高的第三产业转移,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根据以上所述市场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引申出两个基本命题: 
  命题1: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对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起着基础作用; 
  命题2: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经济规模的扩大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可以看出,经济学把充分就业的决定因子放在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水平上。但现实告诉我们,市场并非万能,如中国近年连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针对已有理论的缺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等提出了制度主义的经济学主张,认为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制定的一些行为规则或约束,其作用主要在于建立一种稳定而有效的激励结构,以减少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比配置效率更能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达到一致。制度主义经济学把宏观的政府制度安排与微观的公众就业行为联系起来,这恰好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理论分析思路。由此我们可提出第三个基本命题: 
  命题3:政府的合理制度安排是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 
  这就是说,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不仅要遵循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规律,同时还要受到政府通过制度安排而产生的激励机制的影响。而这两者实际上都向高校毕业生提出了同一个要求:个体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及其社会效用,即就业能力。由此,可引申出第四个命题: 
  命题4:高校毕业生获取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优势由其就业能力的高低所决定。 
  但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个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其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之外,更与其所受系统教育密切相关。接下来的问题是:高校要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负责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国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上的责任。其次,在追求应然知识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及其负效应的普遍出现,促使高教研究者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其同社会的关系,并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国内不少高教研究者选择以美国克拉克.科尔为代表的实用主义高等教育观来审视中国高等教育,并形成了基本共识:高校应成为社会的服务站,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脱离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实际,否则将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并影响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第三,从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教育理念的最终目的看,这一问题的逻辑蕴涵即是回答充分就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俞宪忠等学者经过论证得出结论说:充分就业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最优发展状态,归根结底是首先并最终有利于人的发展,充分就业具有巨大的人本主义发展意义和民本主义发展价值。充分就业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认为,高校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树立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也不断出现创新。许多旨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改革命题不断被提出,像“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工学结合”之类的教学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可喜成效。由此,我们可得出第五个命题: 
  命题5:高校肩负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性之责。 
  另外,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角度看,个体成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以早期的准备充分为前提,及时的职业规划并得到良好的辅导有助于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些原理在西方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教育,并在帮助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由此可提出第六个命题: 
  命题6: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助于高校毕业生提高自己作为人力资本的增值和社会效用。 
  概括起来,我们可形成如下总命题: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现,是由经济与劳动力市场、政府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生职业人格多元逻辑及其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 
  可以看出,以上命题较好地简化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复杂过程,并把分析的焦点集中于直接关联的领域;同时又通过对这些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逻辑的分析,将影响毕业生就业背后的多重因素和过程的复杂性清晰而又系统地展示出来。这不失为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象的有力理论分析工具。下面将运用这一工具来分析各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逻辑和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本路径。 
  三、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本路径——以广州为例 
  (一)政府应做出合理制度安排,改善就业环境、创造高端就业机会 
  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现固然要立足市场,但根本保障在于政府的合理制度安排。首先,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促进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则取决于制度。因而,政府应通过制定和推行合理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健全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使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中真正发挥作用。一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1)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合理报酬的取得,(2)在产业间、不同所有制间、地区间自由流动,(3)要有基本的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理安全和进行再生产的需要。但从现实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和新型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善,劳动力市场被人为体制所割裂,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部门在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宽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不统一,它阻碍了劳动力向非国有经济部门流动,再加上不合理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极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为此,政府要通过政策、法规建设,尽快实现国有与民营经济部门在社会保障上的统一,同时要尽快修正不合理的户籍制度,让地区间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机制作用得以发挥。 
  其次,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尤其是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能创造高端就业机会的产业,以增加岗位的有效供给。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既是重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改革、发展与促进就业所面临的极为紧迫的问题。为此,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第三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阶段是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和通讯行业的发展,第二阶段主要是金融、保险以及房地产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第三阶段是以科技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理论和实践分析表明,随着工业化推进和发展,传统型服务行业逐渐向现代服务行业转变,第三产业对增加就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具有显性就业和隐性就业双重效应,特别是对高素质劳动力将形成巨大需求。对此,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持一、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三产业协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包括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及教育、文化艺术等这类产品附加值高、对创造高端就业机会具有放大效应的行业,以增加适合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就业容量。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第三,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岗位容量。所谓中小企业,一般指独立所有、自主经营、雇员人数在500人之内的企业。国际经验证明,中小企业不仅是劳动就业的主要承担者,而且是就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还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在于,它不仅在经济上升时期,而且在经济萧条、衰退时期也能保持较高的就业增长。1992年的美国总统报告《小企业状况》中指出:“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常起到吸纳被大公司解雇的工人的’安全网作用,这对经济衰退期间稳定美国的经济很有助益。旧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改革目前的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放宽企业准入限制,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并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必要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使之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要运用财税等手段引导中小企业与地区支柱型大企业进行系列化配套生产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深化社会分工体系、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会产生协同效应,增强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此外,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中小企业成为大型企业的配套生产商和其它服务形式的合作伙伴,努力进入这些大企业的价值链,以利其发展,从而为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提供保证。 
  第四,创新制度安排,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环节,也是长期以来困扰高校教学质量的难题。安排、指导学生参加职业岗位实践是学校的责任,但岗位实践机会的供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一个明显的现实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激励措施,而仅靠高校的努力,要使企业愿意并可以提供给在校大学生进入企业接受系统的岗位实践教育将十分有限。2010年1月,广东省在国内率先颁布《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草案)》,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财政拨款的事业和社会团体应当按照在职职工的一定比例接受学生实习。但这些政策到现在为止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这些政策缺乏科学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也不足;二是原出台的政策内容没有细化,可操作性不强;三是原有一些政策在部门执行过程中,力度不够。因此,为解决大学生实践岗位的有效供给问题,建议政府继续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执行措施,创新制度安排,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岗位实践能力。 
  (二)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构适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通道体系 
  实践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是难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问题的。特别是像我国这种因国家制度设计不完善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缺陷,必需通过政府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弥补。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建构切合实际的就业通道体系。以广州市属高校为例,其生源以本地为主,占60%以上。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有两个保障通道:一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就业保障政策措施。例如,2009年广州市政府发文规定:本地籍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市财政和接受“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区(县级市)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月生活补贴800元。不仅如此,广州市政府部门还出台了政策,规定某些岗位只接受本地生源毕业生。另一个保障通道是社会关系资源。作为家庭所在地,这些毕业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社会关系网络以助于谋求就业岗位。现实表明,这两个通道对保障本地生源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广州市属高校的其他非本地生源毕业生,他们的就业主要靠高校和政府就业服务机构搭建的就业通道来保障。对高校而言,应组建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并通过与政府机关、行业企业、校友、教职员工、家长等定期沟通,积累就业信息资源,供毕业生选择使用;同时,利用中国社会普遍重视人情关系的特点,建立和扩充就业服务社会关系网络,增强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有效性,以助毕业生就业。 
  此外,对那些具备自主创业基本素质的毕业生,可通过给予系统的创业辅导,让他们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不仅能解决他们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为其他毕业生贡献就业机会,对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也具有较好的作用。 
  (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固然需要有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环境作保障,但更为关键的,是毕业生自己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即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称之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乃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了适应能力或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或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求职能力等诸多素质。毫无疑问,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高校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但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高校必须强化其行为活动的针对性和目标一致性,即提出主导教育行为的教育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由于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它同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的协调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因此,高校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保证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接轨。同时,要大力开展岗位实践教育活动。因为,这一方面能使大学生不断调整心理期待和就业观念,实现就业观的自觉适应;另一方面又能使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其就业能力得到提升并利于充分就业。 
  其次,推行全程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为中心的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潜能的开发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提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水平与个人的绩效。从高校组织视角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个人潜能,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持续发展;从个人视角看,职业生涯规划是其对人生的预期和计划。高校结合专业设置的特点对个人兴趣、能力和发展目标的客观而全面的有效管理,实质上是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因此,高校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和健全专门的辅导机构和师资队伍,实现生涯教育的专业化和全程化。同时,要通过专门的就业教育机构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校园整体氛围,使高校的教学活动能够敏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形成全社会支持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合力,让学生在选择和尝试中学会负责,在探索中实现自我发展。这样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和进行生涯决策,进而走上从学业规划、专业学习、专业承诺到职业岗位选择再到职业承诺的职业心理发展科学轨道,以实现就业能力之最优发展。 
  第三,着力培育校园创业文化,激发学生自主创业潜能。创业文化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文化,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意识,它能主导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正由于创业文化具有引导、激发人的思想和行为功能,因而高校可着力培育校园创业文化,用以作为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潜能的手段和平台。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创业文化,始终要以创业教育为基础。这意味着,高校要注重研究、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形成合力,采取切实有效的创业教育形式,包括开展鼓励创业的政策宣传活动、推出校内创业示范园、邀请创业成功者来演讲、举办大学生创业研讨会、创业设计大赛,以及创办大学生创业报刊等途径等,精心打造创业文化,形成创业氛围,使创业在校园里成为一种时尚和多数人的自觉追求。这样,可促进大学生发展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掌握创业技巧。同时,对那些创业潜力较大的学生,要给予进一步的创业专门辅导,促使他们的创业理想向创业现实转化,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创业潜能、以创业促就业之目的。 
  四、结论 
  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牵涉到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等的诸多问题,应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并提出其有效的现实路径。从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多元逻辑分析结果看,要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首先应立足市场,同时需要政府的合理制度安排作保障,但关键在于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认清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建构切合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通道体系;建议政府作出合理制度安排,以改善就业环境、创造高端就业机会,为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论高职院校讲坛文化的构建04-26

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探索04-26

试析新时期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04-26

新时期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论析04-26

试析西部名族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04-26

试析我国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分析04-26

浅谈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基于大学04-26

浅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04-26

浅谈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理想模式的构建04-26

试论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