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职业化与素质化

时间:2024-04-26 07:49:02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设置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到位、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的英语专业教育将从课程设置、实习培训等几个方面,寻求其职业化和素质化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育;地方本科高校;职业化;素质化
  针对当前大学英语专业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相对不合理、实习培训不足等等,文章拟从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入手,提出英语专业教育职业化和素质化的目标。以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个体的学科素质、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
  虽然英语专业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但人文知识、中外文学、中西方经典思想、国际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偏少;没有或较少职业培训课程。在这种环境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外语通识教育,是指以外语尤其是国际通用语英语为媒介语言开展的通识教育(GEEMI),以区别于以中文为媒介语言的通识教育。大学低年级可实行通识教育,专门开设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打好基础、掌握语言规律的同时,也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拓宽了知识面,为高年级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高年级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学术型方向、师范型方向、商务外贸应用型方向、翻译实务型方向等。在毕业实习之前开设职业培训课程,提升专业能力之后,再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情况,更快地适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和工作环境。
  低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调整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从整体上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所占比例较大,而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专业知识课程和培养人文知识的通识课程的空间则相对较小。在总课时被限定的情况下,适当地压缩技能课程,增加一些含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通识课程,是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有些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尝试融入一些能够确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把语言学习与训练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在语言能力方面会有很大长进,而且能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例如可以把精读课改为专题阅读课,将语言习得和知识积累与思辨训练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在词汇、阅读理解、写作上有所进步,而且对西方的多元文化、民族特性等进行深入的反思,思辨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适当开设人文以及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
  增设相关的人文课程,加强人文教育。在原有的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语法等课程的基础上,在必修课模块中,适当增加中、西方思想经典选读、英美经典散文选读等;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设置英语经典短篇小说、英美名诗鉴赏、莎士比亚戏剧、欧洲文化入门和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认识更深,对其历史、政治经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了解更深透、更广博,拥有更多的异国文化体验和更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所开设的物流、金融和商务等课程,要与英语专业知识相融合。这些课程尽可能采用英文教材,尽量使用英语授课,把英语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其他专业知识的传授融为一体。并且,课程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联系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等,以加深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了解。只有这样,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渗透于课程教学中。
  (三)注重第二课堂与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课堂的有效对接
  在英语专业教育职业化实施进程中,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理念。“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校外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学校所学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借鉴并实施。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可以在通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
  培训课程可采用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模式。这是指学生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项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该项目实施自主学习的一种课程形式。课程是以知识为参照而设置的,划分的依据是学科的边界;而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而设置的,划分的依据是任务的边界。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确保了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作为项目课程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是完全职业化的,是与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培训课程的内容指向的是职业“能力”,而不是职业“资格”。内容的选择应该立足于工作过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帮助学生获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和策略,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理论课程必须始终围绕专业实训这个核心活动,打破传统课程的模式,做到精当、浅显、实用,重在培养学生对各种场景的熟练程度。可以在实践操作之前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并且强调内容的实用性。例如在师范教育、翻译和商务贸易课程方面,突出重点技能和展现相关实战情景。实践课程在内容上实施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它以学习领域为单元,是一种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把整个实践活动分成若干单元,以实践活动的顺序和环节依次排列。例如在商务贸易课程中,依照商务贸易活动的流程进行模块切分,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对于师范教育教学课程,可以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设置相关专题的课程。这是以职业任务和行为过程为导向的目标,从而集中体现职业化的特色。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价值观”培养为核心,强调个性的发展、自尊、权利与平等,倡导价值观的多元化,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途径来实现:显性课程的目标主要集中于道德、推理技能和调解能力;隐性课程则是使学生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负起更多的个人责任。例如,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部分,属于显性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职业能力评估部分,属于隐性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以及正确评价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整套课程模式注重的不仅是知识本位和课程本位,还有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在掌握普通教育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强化实习培训
  传统的实习工作,一般没有正规的前期培训,学生依照学校分配或自主选择用人单位参加实习;没有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指导和培训,学生只能在工作中习得经验,缺乏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因此,在学生参加实习工作之前,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与实习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模拟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指导,实现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双赢。在实习之前的培训课程中,要注重运用项目式教学和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学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在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需要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把新知识点融汇在其中。教师授课时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安排的章节顺序进行,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作适当的调整。教学过程中要营造真实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场景,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真实地运用语言,获得语言应用能力。在参与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知识、开拓视野,让知识触类旁通。在实践课程中,则采用行动导向式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应该遵循“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并且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第二课堂与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课堂的有效对接。在实习阶段,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提高实习和就业质量。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上岗实习”培养模式
  “上岗实习”培养模式将实习学生与用人单位联系在一起,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需的知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同时,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和用人单位实际情况采用 “上岗实习”培养模式,学生在实习培训结束后,进入用人单位实习,用人单位根据学生意向进行定向培养,设立定向委培班、订单班。这样,学生毕业后即可就业,并且能很快适应岗位。
  (二)“顶岗”培养模式
  依照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条件,对在校的本、专科学生进行考核,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上岗培训,选拔优秀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待就业,为将来的就业铺好道路。这是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新兴的一种尝试。顶岗期间,学生要完成用人单位分派的工作任务,还需独立完成顶岗工作调查报告。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和学生实习需求,与有合作意向的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学校给参加顶岗工作的学生配备指导老师,一方面增加了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较好地帮助毕业生实现职前与职后、理论课程与基础技能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与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课堂的有效对接。
  (三)“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就是顶岗工作和课堂学习交替进行的过程,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单位工作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这种模式,既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工学融合的表现。它要求学生分阶段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在用人单位接受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样,有利于缓解培训压力,优化资源的配置。
  三、结束语
  语言教育就像三套车:语言教学、中外文化对比以及人文知识的传授,三者缺一不可。在全球化进程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把外语仅仅当作一种工具:看重其运载功能,而对其中装载的货物—人文性和思想性,不屑一顾。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团队建设,都需要科学的理论以及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和指导。英语专业教育要以职业化和素质化为目标,进行有效的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学生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04-26

浅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04-26

浅谈高职院校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04-26

浅谈如何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04-26

浅议师德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价值与培育04-26

浅论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04-26

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管理探论04-26

试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培养工作04-26

浅谈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反思与重构04-26

后危机时代发展我国技术出口的思考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