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观的变迁与高校人文教育的回归

时间:2024-04-26 07:47:5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断发生着演变。这种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现代和后现代。基于知识观的角度探索其演变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知识观;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高校人文教育 
   
  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到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知识论的基础。然而,大部分的教育改革偏重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很少顾及知识的变化。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关于知识的活动,人们对知识的不同态度与观点势必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本文从知识观的角度探索其演变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影响。 
  什么是人文教育,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被世人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文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解读。笔者在阅读了这些不同的释义之后认为,人文教育应该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创造人文示范、开展人文实践等途径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树立学生的人文精神、唤醒学生的人文理性的目的。 
  一、古代知识观的演变与高校人文教育 
  古代的知识观大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整个奴隶制社会,并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完善。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结构的影响,古代的知识观展现出了自己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对当时人文教育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 
  1.古代知识观 
  古代知识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寻找知识的起源上,以揭示世界“本体”的知识为真正的知识。在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火”、“水”、“数”等一些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也致力于沉思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或根本原因,提出了“天”、“地”、“仁”等主张。(2)在知识的获得上,理性方法得到强调,认为知识是人们排除干扰的思维成果。苏格拉底通过“产婆术”引导人们发现真理。柏拉图提出“知识即回忆”的学说,认为一切学习都不过是回忆而已。亚里士多德则把“沉思”作为理智活动的美德。(3)在知识的价值上,关注知识的人文价值,重视知识对于道德完善、思维发展的功能。苏格拉底在与美诺的对话中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确信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养成至善的性格。柏拉图则相信知识使人洞察实在,趋向真理,有助于优秀公民的培养。在我国,六经的教育价值备受推崇,教育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六经的道德教化、政治作用展开了深入的阐述。 
  2.古代知识观下人文教育的兴盛 
  西方的人文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社会,当时以“自由七艺”(即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教育内容,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到了中世纪,欧洲处于基督神学的统治之下,当时许多大学受教会的控制,以神学课程为主。然而一些世俗大学,尝试着在神学之外增设人文学科,并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强调学习古典文献,这些大学是以人文教育作为办学基础的。之后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西方高等教育为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而把人文教育放在了核心地位。高校普遍设置了语言学、修辞学、历史、哲学、法律,尤其是设置了研读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的课程,以此使学生获得心性的纯洁与智慧的高扬。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到人贵物贱、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自孔子起,中国历代思想家都特别重视人文教育。尤其是创建于宋代的书院教育更是把人文教育放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此种教育威力体现以德育人的人文精神,而把“明道”、“传道”置于教育的首位。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现代知识观的演变与高校人文教育 
  现代知识观的建构起源于17世纪,但主要是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实用主义是其理论基础。虽然这些理论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上存在不同,有时看上去其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但它们都将知识与真理联系在一起,而与谬误、假象、偏见等相区别。求真是它们知识观的核心追求。正是这种过分的求真、过分的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而导致了人文教育出现了衰落的现象。 
  1.现代知识观 
  现代知识观以知识的客观、普遍性为基础,认为知识是中立性的知识、等级化的知识以及积累性的知识。(1)知识的客观、普遍性。真正的知识必须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镜面”反映,这种反映不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也不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为转移。这种知识的陈述也是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人条件限制,是可以被普遍证实和接纳的。(2)知识的中立性。中立性又称为“价值中立”,即知识来源于纯粹的经验和理智,只与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而对认识主体的性别、种族、意识形态等不予考虑并对其进行搁置。(3)知识的等级化。等级化是指在整个现代知识领域中,不同的知识按照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被划分成三六九等,构成了一个具有等级化的知识价值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什么样的知识可以传授给世人是由这种知识的价值来决定的。(4)知识的累积性。累积性是从增长方式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的,这是一种线性的增长方式,主要靠学科知识的积累,等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突破,从而促进知识的发展。 
  2.现代知识观影响下的高校人文教育的衰微 
  在现代知识观的指导下,人们一致认为只有科学知识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的特点,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而对于人文知识而言,人们认为它们从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客观的知识,是不可以得到证实的知识,是没有实际用途的知识,因此,以科学知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教育占据了高校教育的主体地位,而人文教育出现了衰落的态势。人文教育的衰落并不指人文教育失去了影响,而是指人文教育不再作为高校教育的主流而存在。这种衰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文学科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下降。随着科学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巨大,科学知识的教育迅速占据了高校的主导地位,人文学科的比重不断下降。在高校中,有些人文学科如大学语文只对文科的学生才开设,理工科的学生根本就接触不到这些学科。随着所设人文学科的选修课的增加,学生接触人文知识的机会逐渐增多了,但这些又受到学分的制约,因此学生很难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人文知识的学习中去,更谈不上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高。(2)重视专业教育甚于人文教育,以致人文学科教育的专业性甚于人文性。高等教育毋庸置疑是专业教育,但过度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高等教育同样也是宽口径的素质教育,以致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人文学科的教育只是局限于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以为将来就业做准备,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价值,使学生们在人格、精神和德行上出现了很大缺陷。(3)教授人文学科的教师处于尴尬境地。这些老师的人文课程研究经费短缺,薪水与科学学科的老师比也处于劣势,并且在学校的地位也越来越低。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三、后现代知识观的演变与高校人文教育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以及中立性提出质疑,并进行反思与批判,认为这种现代知识观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而这种缺陷所造成的消极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因此,学者们转向了一种新的知识观,即后现代知识观。这种知识观的出现给人文教育的复归带来了指导和希望。 
  1.后现代知识观 
  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文化、境域性以及价值性,认为知识应该是类型化的知识、批判性的知识。(1)知识的文化、境域性。知识不再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不再是对世界的纯粹的客观反映,而是内化于人的,是由人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自己的经验而建构起来的,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设或假说。所有的知识都产生于一定的时间、空间,都会受到相应的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的影响。(2)知识的价值性。随着知识文化、境域性的凸显,知识的中立性也遭到了质疑。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知识具有“价值性”,所有知识的产生都是一定价值的体现,尤其是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产生。因为这两种知识是由价值建构的事实,是在一定价值立场指引下的观察,是在一定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独特概念和范畴。(3)知识的类型化。这是指人们不再按价值的等级来评判知识,是对知识等级化的解构与废除,而强调按知识的类型来判断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之间具有同等的价值,因此具有同等的地位。(4)知识的批判性。这一点是从知识的增长方式上来说的,是一种非线性的增长。它虽以学科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但它更强调对知识的怀疑、猜测、争鸣与反驳,借此深化问题,促进知识的发展。 
  2.后现代知识观下高校人文教育的回归 
  从上述后现代知识观的特点可以知道,这种新的知识观批判并解构了知识的客观性,使人们认识到人文知识并不是“次一级的知识”或“不成熟的知识”,而是一种有着不同认识对象、认识方式、表达方式以及人生与社会价值的知识。这种知识重视的是人内在的理解与塑造。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实用主义以及功利主义在社会中的大肆蔓延以及人类缺乏应有的人文精神,从而使社会陷入了困境,如出现了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的滑坡;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使生态失衡。面对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者们纷纷开始重新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大声疾呼人文精神的回归、塑造完整的人格。如永恒主义者认为真理存在于西方伟大文化传统中,这些文化精粹是造就完善人性、培养理性的最好素材。因此,他们特别推崇西方历代尤其是古希腊和罗马伟大思想家的伟大著作,极力倡导阅读古典名著;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们也高扬人的“自我完善”,认为凡有助于人的自我生存和解放的知识才最有价值,强调开展人文学科教育,反对教育的过分专门化。依此,人文教育的回归成了高校进行改革的必然措施之一。 
  当今,人文教育的回归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高校,然后逐渐形成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在美国大学教育中,通常采取通识课程的设置来加强人文教育。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最具有代表性。它的两所本科生院校的课程涵盖了历史研究、文学艺术、科学、外国文化、伦理思辨、社会分析等六大领域,其中人文课程(美术、音乐、英文、古典作品、语言和文学、哲学、宗教等)占全部课程总数的40%,社会科学课程(经济、政治、区域研究、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占全部课程总数的31%。在该校,即使是理工科的学生也要按照学位计划修习占总学分25%的人文学科课程。②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也纷纷进行通识教育,加大人文学科在学校课程的比例。在我国,各高校也积极探索如何加强人文教育。例如,山东大学把构建“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教育的大学公共课程体系作为实施人文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召开相应研讨会,编写《中华民族精神概论》等教材,并开设相关课程。武汉大学自2000年8月实现合校重组后,通识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先后开设了50多门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和200多门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并创办了国学实验班和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反思与结语 
  纵观知识观的演变以及高校人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不难看出,人文教育的回归已经成了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并且当今人文教育的发展应该有别于传统人文教育。当今的人文教育并非排斥科学教育,而是与科学教育处于平等地位,并与科学教育相融合,使科学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体现着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基于职业发展理论的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探索04-26

浅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的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初探04-26

浅议关于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04-26

浅析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引智基地的服务工作04-26

浅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04-26

浅析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建构04-26

浅析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04-26

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讨04-26

浅析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推进陕西高职教育发展的作用04-26

浅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高职特色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