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社会主义价值核心思想的教育问题就实质而言是价值认同的问题,需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价值认同困境,在教育中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价值引领与需要满足相结合的原则,以促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高等教育 价值认同
作为一个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形成和巩固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按照中共十七大“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已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观念的群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践行者。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努力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共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价值认同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确立、被社会成员所遵循并成为真正的社会动力的关键,都必须基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合了不同价值体系中最优秀、最适合我国国情、最符合我国国民心理的那些内容,因此在理论形态上具备让社会成员认同的现实可能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主体观念的层面,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和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导向性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目标性因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思想支撑性因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伦理道德上的基础性因素。
大力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的转化,使其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真正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关键在于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以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教育内容,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价值认同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代目标,而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需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进行积极有效的价值引导与调控,使大学生通过价值认知、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教育的困境
1.主导价值教育与多元价值影响的矛盾。大学生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和所生活的社会。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竞争环境、信息环境、开放环境以及多元文化环境等大量新的环境因素产生,新的环境复杂多变,对人们的影响呈现出渗透性、广泛性、易变性等特点,社会环境的变迁必然引起价值观的深刻变革,在价值观念的领域中,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正统的与非正统的、计划的与市场的观念并存的局面,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开始突显出来。一方面,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急需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以提供正确的“参照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个体并不都能自觉意识到社会核心价值的这种“参照系”的作用,甚至可能出现消极抵制的心态。
2.个体价值选择失范性与主流价值现实要求的矛盾。随着大学生主体的觉醒和自我价值强化,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力和选择,在对社会价值规范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的,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即价值标准,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及其对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价值。由此,需要承认大学生是有自主意识与价值选择能力的主体,但并不等于他们就能合理地进行价值选择。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等因素,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进行取舍,对现实的诸种需求进行比较、选择,这种个体化价值选择具有为我性、主观性和经验性的特征,甚至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视为一种外在的强制与约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以致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
3.个体价值需求与价值教育机械化的矛盾。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价值认同过程中能动性的客观依据和内在动力。这一基本走向也自然使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会关注自己的利益诉求。由于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积极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这一主体性特征,忽视了主体心理运动和情感因素,遮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所蕴涵的个体价值,从而不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认识和认同的需求,自觉不自觉地未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主体身份,进而影响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教育的途径
1.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主导性即规定性和指向性,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其他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而也就规定着所有事物或现象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性质和走向。”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是复杂多元的,会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但是,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元统领”“协调有序”的价值体系,又是“兼容共生”“和而不同”的价值体系。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即主导价值取向,并在多元价值取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认同要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在价值范式解体与重构的德育生态中,大学生急需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的“参照系”,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某一信念、进一步获得道德认同感,以超越自我本身及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冲突的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本质所在,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规范调控行为,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整个价值体系。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是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前提,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关照大学生价值和行为标准多元化的客观现实。价值观的认同是双向的和多向的,是各价值主体相互认知、相互相融和相互接纳,并达到和谐一致性的状况。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评价日趋宽容,价值体系成为一种宽容个性、差异的新形态,它充分尊重人的各种合理追求和欲望,为人的需要、能力、关系、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面对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并不都能自觉意识到社会核心价值的这种“参照系”的作用,甚至可能出现消极抵制的心态,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强制性、排他性灌输产生的师生疏远甚至紧张、对立,适应当代大学生追求多样、崇尚宽容、开放的心理,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价值使大学生在信服的基础上接受并内化为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实现价值观教育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2.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选择是人自我规定和自我发展的基本机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目的进行选择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价值多元化作为社会价值观念进步的一种现象,在带来了价值的苏醒、价值取向多样化、扩展了价值选择空间与选择的自由度的同时,引发了价值冲突、价值矛盾等现象,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价值迷惘与困惑。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整合和巩固时期,在价值多元化环境下,他们出现价值观念冲突或价值选择困惑的可能性比一般人会更大,更易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如果缺乏一定的理性约束和社会引导,有可能在盲从或随意中形成某种无序状态,在现实中便会造成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价值失范”现象,从而也就丧失了个体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要坚持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首先,要承认和尊重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现代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增强,比较注重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他们接触媒体频繁,接受各种信息快速,思想超前,还常以一种独立的、批判的眼光审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对传统、权威和说教已不再轻易附和与响应。因此,要创造一个让大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宽松环境,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上,正视大学生的选择,相信并尊重他们的选择,积极鼓励大学生提高认识的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使大学生通过比较学会选择,特别是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排除各种信息干扰,对各种价值观做出正确价值选择,选择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目标、相吻合的价值取向,以获得动力支持。其次,要积极引导,形成共识。这里的“引导”并不是要否定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价值主体的个人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兼顾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由单一走向多元,需要回应大学生价值选择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最大限度地形成价值共识,努力把大学生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同时要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环境。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的影响。环境状况、特征等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就不在其观念的本身,而在于客观的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只有当社会主义的价值关系理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事实丰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真正地得到普遍确立、巩固和提升。因此,在环境优化上,一是要优化传媒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创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要优化校园环境和相关社区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提供有效保障;三是要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四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3.价值引领与需要满足相结合。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价值主体对主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关系之间不断认知、评价和选择的动态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价值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人性的最集中体现。价值主体常常根据最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最大价值进行选择。主体越是意识到接收对象与自身需要之间的现有关系或者将有关系,就越能够把自身接受图式具有的能力和能量调动发挥出来,反映、认同接收对象。因此,在教育中把大学生当做独立的人,把他们当做价值的主体,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的思想诉求。如果过分强调“说教”,不考虑教育对象思想实际,就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相脱离。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合目的性,也要合规律性,要寻找需要满足的契合点,实现价值引领与需要满足相结合。从理论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帮助人们努力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规范自己的行为来适合客观的需要,从面达到增强凝聚力,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目的。它体现了个人需求和社会要求的利益根本一致性,与大学生主体需要之间成正比的效应关系。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性和政治性特征,表面上的信息传达很难与大学生直接的现实性需求挂钩,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需要及其特点,对他们需要什么,需要到什么程度,为什么需要,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加以满足要有明确的把握,创设有利的教育时机引导大学生由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吻合的方向发展,积极进行理论转化和价值引导,通过富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创造性个性化的话语表达方式,让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切实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自身价值需要,通过社会期待与自我期待的相互融合来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自觉性,遵循社会认同的价值标准,在满足自身价值需要的同时增强对核心价值认同,并以此产生心理驱动力促使认同活动。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试析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04-26
浅谈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及培养对策04-26
试论多元价值社会中高校价值教育的重构04-26
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04-26
浅析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调查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