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机电工程系科研促进教学的思考和探索为基础,阐明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加强科研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科研 教学 促进作用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构建了高职高专院校的育人环境,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一、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科研方面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社近年来对发表在14家全国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上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1207所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中,仅有175所院校在14家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365篇(2008年是262篇),占被统计论文的8.95%(2008年为8.11%),仅占全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14.50%(2008年为10.61%),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61%。这些数据与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在普通高校中占61.87%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当然,高职高专院校在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其他方面的科研成果尚未见到全国性的统计数据,但是相对于自然类和技术类科研而言,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在教育类科研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还算比较多的,因此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确实相对落后,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认识存偏颇。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学与科研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应以教学为中心, 把培养人才作为首要任务,科研应该是综合性本科大学的任务,高职高专院校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甚至担心搞科研会影响教学,出现重视教学、轻视科研的现象。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普遍对科研工作缺乏目标和计划,科研兴趣不高,大多数教师的科研目的仅仅是为了晋升职称或职务而发表论文,研究层次不深,成果少,成果的转化也比较困难。
2.科研定位不准确。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科研工作的内涵、意义和作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等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理论指导,对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的认识和把握也不充分,因此科研定位不准确,以科研立项的形式确立的科研项目数量很少。在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各类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到的科研立项课题非常有限,层次也偏低,更是难以组织到一些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应用性科研项目。“产、学、研”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只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产学结合层面上。
3.科研力量薄弱、水平较低。由于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中职技术学校经过合并、重组、升格而来,建院(校)历史较短、科研基础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科研带头人和骨干,科研经费投入也不足。许多院校教师没有科研任务的压力,没有研究专长和方向。部分教师甚至认为科研就是教研,教研活动就是科研工作,撰写的文章也多局限于教学心得等。部分教师对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科研课题申报和鉴定的程序、科技查新的步骤、发表文章的途径等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各类科研基金申报、专利申请等。再加之高职高专学校近年来发展速度快,教学任务相当繁重,许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再从事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普遍是一个薄弱环节,成果少,水平低。
4.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与高职高专院校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和鼓励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相比较,科研管理制度则明显不健全,随意性很大。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缺乏完善有效的科研课题申报、项目与经费管理、科研考核、科研成果奖励等科研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特别是科研考核办法和与之配套的激励措施相当乏力,也影响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那么,高职高专院校是否要搞科研,搞科研会不会影响教学,应该如何给科研工作定位呢?美国学者纳尔福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如果以科研为横坐标而以教学为纵坐标,二者的关系类似一个右倾的抛物线,在较低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由于智力的支持和激励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上升,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但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这时二者是一种替代关系。笔者认为这段论述对高职高专院校很有借鉴意义,说明在科研水平普遍较低的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对教学的影响是积极的,开展科研工作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学校机电工程系近几年以科研促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机电系坚持“科研强系、科研促发展”的指导思想,近几年先后承担了教育部 “数控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 和“国家机械电子工程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等十余项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参加了国家863项目“飞行器大型薄壁件柔性工艺装备系统”等三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了四川省科技厅“高效、新型线切割机床及GcutSoft编程系统”等六十余项纵横向技术科研项目的研究,科研经费每年保持在100万元以上。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术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校机电工程系近几年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近年来有10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获国家专利10余项,全系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科研论文100余篇。系主任曹凤教授主持建设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实训基地——四川机械电子学生实训(师培)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其建设成果 “校企合作,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我系科研成果还取得了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一系列突出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2.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的教师,会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中的作用,能够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挖掘到许多新的教育资源,把各类研究项目中收集的素材及其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去,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把死的课本知识教活了,而且使教学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和市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数控教研室主任李华志教授在讲授“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课程时,将自己主持主研的 “CK1420系列高速高精度数控车床”和“CIMS模式下产品创新系统研究” 等省重点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内容融入到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她主讲的该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的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归国博士李刚俊教授将自己主持的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小功率风光互补发电设备”、省留学人员科学基金项目“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新型工装研究”等科研项目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中,在实践中真题真做,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3.促进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优势专业,是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积极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有利于及时掌握和不断地跟踪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更准确地理解本专业的特点、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把握专业方向,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例如我校机电工程系承担了大量的数控类和先进制造技术类的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对国内外数控技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该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都非常了解,使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比较准确,能够根据专业发展情况不断地调整、优化和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该专业建设取得突出的成绩:先后成为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和省精品专业,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专业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科学研究的展开还有利于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包括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改善和更新、图书资料的充实等。近年来,我系利用科研项目经费购置了100余件仪器设备并用于教学,总经费超过8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获得国家250万元经费和合作企业400万元设备支持,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电加工实验室”获得省教育厅5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机电系还在校级科研项目经费(约60万元)的支持下自制了“基于PLC控制的物料仓储系统”等50余套实验设备,用于开设8门实验课,在专业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教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科研促进教学则是培养这样人才的有效途径。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吸引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之中,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校机电系通过开展系列特色科研和课外科技活动, 组织设立科研兴趣小组,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课外科技社团等,不断促进了学生自主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得一、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三等奖。例如数控专业学生钟耀同学经过层层选拔,参加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获最高荣誉奖,2007年我系3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一等奖,2009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一等奖。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5.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以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一所学校的科学研究开展得十分广泛、学术繁荣、学术风气浓厚时,将对学校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内容、研究方法、科技成果等通过各种学术讲座、技术报告、研讨会等形式面向学生发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创造有利的校园环境。例如我系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了一月一讲的学术研讨会,由系教学和科研骨干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同行和学生探讨和分享,在师生中营造起良好的学术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教风学风建设。
三、高职高专院校加强科研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事研究,在研究背景下实施教学,不仅能得到技术领先的成果,更能培养锻炼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把科研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2.准确定位。不同类型、层次和特色的学校,因其社会功能不同,科研的实力和条件不同, 科研的定位也必然有所不同。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线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这类院校应该把科研的着力点放在对教学的贡献上,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来进行科学研究。研究课题应重点定位在地区性技术应用型项目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强调技术应用项目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在一线生产、技术、设备应用、质量、管理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既是高职办学定位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构建有别于普通高校科研特色的需要。其意义在于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区域性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而且还要努力使之成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社会服务中心。
3.整合资源、培养团队。高职高专院校应找准自身优势和特色,重点扶持那些在地区或行业有一定影响、具有较强研究实力和水平的系部和专业群,加强自身和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尽快打造一定数量的科研团队,以团队为基础进行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争取到国家、省部和企业的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促进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办学层次再上台阶。目前我校根据自己在电子和机械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整合资源,建立了12个教学和科研相互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这些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为学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高职高专院校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教学和科研相互融合的机制,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特别要建立完善教师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措施,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例如我校近年来深化科研改革,制定了《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等一系列的科研管理制度,将教师主持和参加的各类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都按一定的原则进行量化,可计算出分值,将讲师及以上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都纳入对系部和教师的年度考核指标,对考核优秀的系部和教师分别进行力度较大的奖励。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及培养对策04-26
试论多元价值社会中高校价值教育的重构04-26
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04-26
浅析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调查研究04-26
试析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的现状及优化思路04-26
试论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04-26
试析大学生预备党员预备期的培养与教育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