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时间:2024-04-26 07:45:0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 母语词汇 外语词汇 词汇教学 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在其语言的各个层面。具体到词汇层面,会出现由于母语词汇和第二外语词汇表达意义不对等而造成交际上的障碍。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倾向于将母语词汇与相对应的外语词汇一一对等起来,忽略了蕴含在词汇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使得他们在实际中无法有效地运用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由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然要以该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但是,在更高层面上,一种民族语言是该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也在语言的不同平面上有所反映。具体到词汇平面,学习者在对外语词汇理解上的跨文化问题主要发生在:“目的语的词汇跟母语词汇表达的意义不对应,词语附带某一民族独有的文化概念等”,〔1〕(P265)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同一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中可能只用一个词来表示,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有几个或更多的词来表达。通常说来,“表示同一概念的词越多,词义就区分得越细”。〔2〕(P78)如,对于沙漠之舟骆驼,在阿拉伯语中有近四百个词表示骆驼,可以区分不同年龄、品种、性别和大小的骆驼,因为骆驼是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相同的例子还有表示亲属称谓的词,当来自汉语文化背景的人与来自英语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涉及亲属称谓的词语常常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称呼都能在另一种语言中一一找到对应的词。如对于下句的翻译,着实让人为难:Mary’s brother married my sister.因为不知道句子中的brother究竟指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指的是姐姐还是妹妹。与英语相比,汉语中对亲属关系的称谓要丰富得多了。像嫂子与弟妹、侄子与外甥等诸如此类细致的称呼方式,西方人对其无法理解。
  另一方面,即使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指示同一事物或概念的词,它们之间也并非是一一对等的关系,甚至有可能引发截然相反的情感。如,peasant一词翻译成汉语指农民。但深入考察这两个词的涵义,则发现英语的peasant是带有贬义的,根据《韦氏大字典》,peasant除农民外,还指1.乡下人,乡巴佬;2.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粗鲁的人。但汉语中的农民一词却没有此类的负面意义。相反在中国,农民、工人含有积极正面的意义,反映了不同意识形态对于社会阶层的不同态度。无论个人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只有承认这种语言事实,才能使交际双方彼此间真正相互了解。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词义的理解往往是把某词翻译成母语的某种形式,然后根据母语词语的意义去理解外语单词的意义,教科书上通常也采用这种办法。许多“跨文化现象就出现在这符号的转换和意义的转注上”。〔3〕(P132)因为这种办法往往使某些词的意义走样。所以说,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外语单词的意义,单靠符号转化和意义转注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全面了解与外语某些词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才能解决这种跨文化问题,但在实践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很有限。
  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词语运用在语法方面的正确性,却忽视了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详尽,但由于缺乏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常常会引起误解,甚至闹出笑话。把milk way翻译成牛奶路,rest room理解为休息室,senior citizens认为是指社会地位高的公民。而实际上,senior在该词组中属于委婉语的用法,与西方文化中对青春的崇尚有关。虽然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有尊老的传统,但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却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害怕变老,因为老年意味着孤独和无力,所以就避免使用old,而冠以senior这一堂而皇之的字眼。对于身处汉语社会文化背景中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来说,掌握英语语言社会文化知识与掌握词语的概念意义、语法知识同等重要,不深入了解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差异,就谈不上真正学好英语。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介绍英语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举措。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1.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化方面的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道德、伦理、心理、习俗、礼仪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都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提供文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地表达。因此,身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跨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职责。
  2.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相辅相成,形象生动。
  3.随机讲授。因为目前学校里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意义部分外,还要扩展其知识内容,讲清它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以及与其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相关的词语可以挖掘和讲授。以最基本的breakfast为例,人们总是立刻就把它与汉语中的早餐等同起来,殊不知摆在餐桌上的东西却是截然不同的。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稍微扩展一下,把中式早餐和西式早餐加以比较,则将词汇的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中,一举两得。又如,在讲floor一词时,应告知学生,它除了指地板,还可以指楼层,而表示楼层的时候,又涉及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不同,美式英语和汉语表达相似,而英式英语则把一楼称为ground floor,而二层成为first floor,以此类推。在讲到数字的时候,应提及西方人对数字13的禁忌,来源于宗教的影响。再如:我们熟悉的“足球”一词,英式英语为football,但美式英语则用另外一个词表示soccer,football在美式英语中指的是橄榄球,或美式足球,是橄榄形而不是圆形,用手而不是用脚玩,等等。这样将词汇与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学生掌握的就不会是中式英语,而是地道的英美英语。
  4.寓教于乐。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对话、表演、唱歌、学习谚语和成语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顾祖嘉等.语言与文化(第二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二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04-26

浅谈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04-26

试论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04-26

浅谈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途径探索04-26

浅谈高中数学创新能力04-26

浅谈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及其原因辨析04-26

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沟通研究04-26

试论提高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04-26

浅论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几点启示04-26

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探究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