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教师的道德水准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转型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思想认识偏颇、职业认同感低、师表意识淡薄、缺乏协作精神、治学不严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环境变化、学校管理缺位以及教师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创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奖励约束机制、内化自律机制和共同参与机制。
关键词:社会转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而急剧的社会转型阶段。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趋势,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造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失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如何应对社会转型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所形成的挑战,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并且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职业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意识能使人从客观现实中引出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行为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随着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政治修养不高,思想认识偏颇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世俗化导致少数教师只重视业务,不主动关心政治与社会,对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反应麻木,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的教师不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根基差,没有明确政治方向和立场,没有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纪律,缺乏应有的政治辨别力和敏锐性,以致理想信念淡化或模糊,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随意性、片面性和绝对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向;有的教师不能坚守讲台的社会主义阵地,接受西方思潮,借学术研究公然在课堂上散布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宣扬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否定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攻击党的方针政策。
2.敬业精神不足,职业认同感低
热爱教育是师德规范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艰苦性和崇高性,这就要求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首先对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树立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崇高志向。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师的价值观、利益观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有些高校教师受世俗观念的影响,轻视教师劳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不安心本职工作,缺乏敬业精神。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也没有端正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功能,仅把“教师”作为谋生手段。有的教师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满足现状,墨守成规;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工作敷衍塞责,上课照本宣科,不注重教学质量,只注重课时数量。
3.缺乏育人观念,师表意识淡薄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书与育人本身就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少数教师把教书与育人截然分裂,只注重“教书”而不主动“育人”。部分教师“师范”意识淡漠,缺乏自尊、自爱、自重精神,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迟到早退、仪表不整、自由散漫、举止粗俗;还有的少数教师在课堂上发泄自己的情绪,不注意自身言行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等。
4.急功近利,缺乏协作精神
部分教师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偏差,缺乏献身教育、热爱教育的敬业精神,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减退了,动辄谈报酬。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忍受不了清贫的生活,耐不住寂寞,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忘记根本,追名逐利,频繁跳槽.置培养自己的学校和自己培养的学生于不顾,擅离职守等等。部分教师团结协作精神缺乏,只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崇尚个人奋斗,同事间相互诋毁,不能相互尊重、积极合作、取长补短,直接影响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此外,由于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使得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出现“各自为战”的分散现象,比如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专业课教师与“两课”教师之间,由于工作内容的差异而缺乏交流和沟通,缺少配合和协作,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5.学风浮躁,治学不严
教、学相长,教、研并重,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方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历来是社会学习的楷模。遗憾的是,当下少数教师不仅教学上敷衍了事,而且学风浮躁,伪造数据、态度不严谨、抄袭剽窃,有的甚至将学生的成果霸为己有。这样的学术风气不仅祸害了学术发展,而且玷污了大学的圣洁。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探讨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观念、意识是随着人们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必须从当前社会急速变化的大背景中去分析,既要看到人为主观原因,又要看到客观环境制约。
1.社会环境变化制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的转型愈来愈多地影响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带来诸多问题。其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职业行为失范;其二,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在面对中西文化的撞击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过程中,整个社会一度道德“失范”,使人们产生种种困惑和迷茫。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也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2.学校管理缺位影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各高校在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普遍注重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但部分高校在注重扩大学校规模、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的因素,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忽视了教师的精神境界,学校管理的不到位成为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直接因素。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某些高校忽视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其职业道德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与约束。第二,制度建设滞后,工作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不少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法规,但高校贯彻落实很不够,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行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也缺乏具体的制度和措施。目前,教师的评价一般包括德、能、勤、绩等方面,其中德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但是由于对师德的规范太抽象,往往归结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造成了师德评价的虚无性,第三,学校对教师的政策导向存在问题。不少高校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倾向;在教师的选拔培养中,强调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的指标,在岗位津贴的发放、晋级、评先进等方面,大多以课时数量、科研成果、技术职务等作为硬条件,而对职业道德状况往往模糊处之,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
3.教师自身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能够自觉地将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因此,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因。首先,当前教师的主体大都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炼,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其次,少数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足,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再次,物质待遇相对较差,社会地位不高导致部分教师心理失衡。近年来,虽然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教育职业受社会尊重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良好职业氛围的形成。最后,教师自身面临的负担和压力使他们忽视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教师面f临着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以及家务烦琐等多方面的压力,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
三、创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就要努力完善师德建设和健全教师学习培训机制、奖励约束机制、考评监督机制和激励师德内化的自律机制、协同参与机制,形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1.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积极开展教师职业理想教育,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分层次、多渠道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机制,一是要把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师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广大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打造其为人师表的形象,坚持上岗前培训和职业再训相结合的师德培养教育制度。只有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培训,才能不断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让广大教师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职业道德,热爱、忠于本职工作,加强其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才能遵守规范,充分发挥其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二是制订明确的培养方案和计划,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全体教师加强以教师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思想观念、职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将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规范化;将师德教育纳入高校日常工作中;激励教师主动提高道德修养,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自觉规范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2.形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共同参与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协同参与的合力机制,才能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师德监督网站”,搭建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以及教师之间互评的平台,督促教师完善道德修养、更新思想观念。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协调一致、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三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模范带头和教育作用,引导和教育广大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四是成立师德建设督导小组,由退休教师、在职教师、学校职能部门等组成,切实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将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
3.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化机制
提高师德水平,加强师德建设,关键在于建立教师的自觉内化机制。无论是考评奖惩,还是学习培训,目的都是为了教师自觉地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职业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种种约束和要求内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自觉内化机制的形成,使教师将遵守师德作为一种习惯,并在工作中体验到“为人师者”的愉悦;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师德“习惯”,就会自我谴责、不安。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树立榜样、表彰先进、监督和约束来建立。教师一旦能够自觉监督自己的行为,做到“慎独”,就会在工作中体验职业愉悦,产生职业自我认同,也才谈得上遵守职业道德。建立自觉内化机制,使高校教师把履行职业道德准则和满足社会的需求自觉统一起来,这是师德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4.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靠教育,也靠激励和约束。教育是基础,激励约束是手段。激励就是树立榜样、表彰先进,对有广博学识、情操高尚、尊重并理解学生、爱岗敬业的教师及其优秀事迹广为宣传,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争优创优的气氛。用先进人物事迹感染和感召整个教师群体,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同时,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约束制度。要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在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严肃法纪,强化政策导向,严格将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聘任、培训、奖惩、辞退及晋升挂钩,加强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的处理。对于侮辱学生、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在纪律约束和道德压力下,教师在内心深处就会对规范就会产生敬畏心理,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规范和准则。
5.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为了强化考核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导向作用,有必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监督机制。一是建立由学生、教师、教学督导、学校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通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领导、专家听课,教学督导等制度,加强对教师责任的监督;在课堂教学考评中,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状况和教学水平进行评分,使学校把握每位教师的大体工作状况。二是学校可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标准,积极建立专业组织评价、家长评价、教师互评、个人自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的04-26
试论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监管思路探析04-26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探讨04-26
试析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定位与科学发展04-26
高等职业院校中介语语用教学探讨04-26
浅析农村初中信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4-26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心理现状、成因及对策04-26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思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