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可持续发展教育 障碍 对策
【摘要】随着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生态破坏等全球问题的出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注重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许多障碍因素,解决障碍因素,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教育理念、社会氛围和风气、教师、学生多方面着手来寻找对策。
随着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生态破坏等全球问题的出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1987年联合国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认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解决当前以及今后人类的困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1994年美国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定义是:一种终生学习的过程,它培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承诺参与负责任行动的世界公民。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是一种终生学习的过程,它强调在中小学教育中就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灵魂、完美人格的教育。
一、中小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障碍因素
然而,由于目前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化及教育自身的缺陷使得中小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障碍因素。
1、教育功能的两面性
教育的功能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系列的重要文献中对教育的积极功能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阐释,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教育是对未来的一种关键投机”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比如,虽然学校教育可以保存优良传统,优化文化及道德价值观,但在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上固守消极传统道德文化是不可取得。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人的,让人聪明智慧的,但由于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教育方法和要领不得当,使得教育机械化、模式化,教育成了完成生产任务,被教育者失去了活力与动力。教育可以选拔人才,但选拔过程中必然免不了淘汰,被淘汰实际上给人一种失败的感受,容易引发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
2、教育形式的单一性
从课堂上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一对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迫于升学率的压力,有些教师仍然强调知识的综合获得运用,尤其是知识的逻辑性,教育方法单一,缺乏生活化、情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教学中过于生活化、直白化,缺乏理性的内涵、深刻的思考及必要的整合,课堂教学低效;从课堂外看:虽然新课程要求教师把课内教学活动与课外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由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变成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多渠道方式,但由于实践课程缺少经费,安全问题缺少保障,这一要求基本上形同虚设。因此学生缺少社会实践能力,遇到现实问题就会不知所措。
3、传播知识的选择性
在课堂上传播什么样的知识也会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太阳的弊端应不应该给小学生讲,理论与现实冲突的知识要不要给学生讲。再比如热情待人与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在哪一个教育阶段讲更合适。有些知识并不一定能促成文明,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消费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过于提倡消费,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4、评价方式的片面性
虽然新课改后提出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考的压力,在评价学生时仍然片面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考试成绩,评价教师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领导主要以升学率的高低为标准。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
目前,教育资源即人力、财力与政策资源,主要是投向关系升学率的重点学校,大多数非重点学校基本被遗忘或边缘化,丧失了基本发展空间,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加大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带来诸多问题和矛盾,使得教育缺乏后劲,不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逐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中小学在这方面传递的内容比较简单,大都停留在鼓励孩子回收垃圾、节能节电等方面,事实上,仅仅靠这些简单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实施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解决障碍因素,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的。树立这种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改变社会对现代教育目的的定位,不仅是为政治、经济服务,为职业做准备,更是为了人格完善;树立这种理念,有利于教育部门改革“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的教学机制;也有助于教师改变为考试而教、把学生当工具当人力来生产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为学生成长而教、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的新教学观。所以,在中小学教育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理念为指导,不仅培养活泼、智慧的头脑,更要培养丰富、高贵的灵魂。
2、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风气
对于社会风气,我国自古就有“风者,气也;俗者,习也。”的说法,《论衡》中亦有“性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的教诲。宋代的程颐也把“生养隧,教化行,风俗美”作为一个安居乐业社会的三个基本标志。这里所说的风,是一种已经为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所需求、所遵循的行为方式。所谓俗,即习俗,强调的是经过人们多年的积累,并且这种行为方式已经习染成俗,成为一种自然而然,习以为常的东西了。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进行习染,以“化民成俗”。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行。而要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及家长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1)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
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政策,在教育资源投资时要本着集中使用,分散投放的一条原则,分年度集中投向不同学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地发挥,为各中小学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要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最好从小学一年级就实施新课改,加强相应的培训,为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鼓励各中小学自我发展,突凸个性,形成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发展,有包办、不施压、不以高考成绩论学校领导的“政绩”,从政策上保障教师职前、职中培训经费,保证教师“带薪休假”,为各中小学的发展创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2)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
基于本校情制定学校教育理念,使教育理念成为学校每个成员的价值共识和情感共识,形成学校文化,增强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同时避免教育理念的形式化,重视教育理念的实践化;要减少对教师教学成绩的排名,为教师职前职中培训提供自己保障,而且在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在情感上不仅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还要关怀每一位教师,以人为本,以情动人,才能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建设一个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要求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高度统一,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宗旨。可以在校园增加一些人文景观,比如悬挂校训、名人画像、文明公约、名言警句、建造各种纪念性建筑物,发挥文化对人的思想情趣感染作用,以启迪校园人的奋进精神;增添优美清雅的自然景色,多种花草,陶冶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保持整齐洁净的居住环境,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完善现代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从家长的角度
孩子从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意识,把握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动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3、教师应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分子不读书,是文化人的耻辱,教师不读书,是教育的悲哀。作为教师,面对时代的发展,不仅要准备一桶水,更多的药随机应变准备好几桶水或活水,不仅要读书,还要向他人学习,多交流,多思考,在读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在教学中科研,在可严重提升学习和教学能力,在自我反思中促进自身的成长,成为一个专业化学习型教师。
(2)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爱每一位学生,同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避免按成绩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特点,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更好地打造和谐课堂,人文课堂,避免一些因厌师而厌学,厌校的倾向,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要追求高素质、高品质的学生而不是高分数的学生,淡化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注重多种评价方式,尤其是品德能力方面的评价;在传授给学生的便要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性能成;不仅着眼于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展;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学生资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在预设中有生成,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避免内容与形式脱离以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学生自身应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学习知识是人精神素质的基础。苏格拉底也曾说:知识即美德。对于中小学生,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还要涉猎人文修养方面的书籍;不仅要博览群书,还要好学深思,开阔眼界融会贯通,才能领会更多的道理。同时,还需要实践,付诸行动,所谓:“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就需要中小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所“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化为“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用自身的行动来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R].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04-26
试论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26
试论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及应对建议04-26
浅谈国外对低碳消费的研究04-26
浅谈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的建设04-26
试论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与刺激政策调整对我国发展的04-26
浅谈经验与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04-26
浅谈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