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摘要:文章针对《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实验教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想,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学实践中则应从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而实验教学更应是重中之重,不过,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实验的数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只重视实验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的操作和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实验只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大胆尝试了“巧妙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其中不默守常规,不人云亦云,因此,我认为让问题“钻进”学生的头脑,尽可能的“占据”学生的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的具体做法是。
1?鼓励提问——?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时,教学上要讲民主,教师再也不能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成为导演和教练,如果教学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仅仅凭着化学实验自己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的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心,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又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教学中,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构想,去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求知,自觉地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认真解答,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合理的切忌一棍子打死,首先肯定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要帮助他们分析认识上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自悟自明,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那种潜意识的激情,开发出来,挖掘出来。对于课本上的大量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以深思熟虑。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2: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问题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设计思想。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是深有体会的,课上学生积极提问,发难,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异常明显。
2?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出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学生想得越多,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越敏锐。
例如,在谈到醛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做银镜反应的试验,开始时,同学们无从下手,我趁机启发学生,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银镜的?同学们灵机一动,利用葡萄糖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光亮致密的银镜,为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研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到的结论老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之所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实验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
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所致。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有人曾这样说:“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有白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的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1:实验室是如何保存易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氧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避免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液封的原理。
在讲述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给学生做了喷泉试验,同学们兴致很高,有同学给我借了氨水,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想改进一下试验装置,这时我让他在做完了以后,和氯化氢气体去反应一下,他开始不了解我的用意,隔了几天,这个同学兴致勃勃跑来告诉我他从中得到的乐趣。上课时,我表扬了他,还让他当众演示了一下,其他同学很是佩服,以后的几天,有更多的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做自己的小实验。由此看出,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
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解决研究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宇.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J].化学教育.
[2]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连工学院教研室[M].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要:文章针对《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实验教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想,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学实践中则应从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而实验教学更应是重中之重,不过,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实验的数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只重视实验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的操作和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实验只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大胆尝试了“巧妙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其中不默守常规,不人云亦云,因此,我认为让问题“钻进”学生的头脑,尽可能的“占据”学生的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的具体做法是。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1 鼓励提问—— 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时,教学上要讲民主,教师再也不能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成为导演和教练,如果教学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仅仅凭着化学实验自己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的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心,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又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教学中,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构想,去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求知,自觉地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认真解答,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合理的切忌一棍子打死,首先肯定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要帮助他们分析认识上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自悟自明,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那种潜意识的激情,开发出来,挖掘出来。对于课本上的大量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以深思熟虑。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2: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问题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设计思想。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是深有体会的,课上学生积极提问,发难,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异常明显。
2 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出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学生想得越多,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越敏锐。
例如,在谈到醛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做银镜反应的试验,开始时,同学们无从下手,我趁机启发学生,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银镜的?同学们灵机一动,利用葡萄糖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光亮致密的银镜,为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研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到的结论老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之所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实验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所致。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有人曾这样说:“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有白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的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1:实验室是如何保存易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氧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避免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液封的原理。
在讲述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给学生做了喷泉试验,同学们兴致很高,有同学给我借了氨水,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想改进一下试验装置,这时我让他在做完了以后,和氯化氢气体去反应一下,他开始不了解我的用意,隔了几天,这个同学兴致勃勃跑来告诉我他从中得到的乐趣。上课时,我表扬了他,还让他当众演示了一下,其他同学很是佩服,以后的几天,有更多的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做自己的小实验。由此看出,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
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解决研究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宇.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J].化学教育.
[2]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连工学院教研室[M].人民教育出版社.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试析函授教育师生教学交往的价值04-26
试论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问题探析04-26
关于成人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化发展04-26
试析高等职业院校“区域性”特征04-26
试论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04-26
关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战略定位思考04-26
试论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几点思考04-26
浅谈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