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区域化的问题,但区域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张力也有阻力,区域化的快慢取决于这两股力量的博弈。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区域化的张力与阻力,并就一些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区域化;博弈
据统计,1997 年全国高职院校只有80所,而2007年已达116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1%。①高职院校的大量涌现,是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成就。高职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区域化问题,但区域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张力也有阻力,区域化的快慢取决于这两股力量的博弈。
区域化的张力
(一)地方政府的要求
投资回报使然高职院校除少数几所外,都是地方高校。在高职院校的筹建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是地方政府投资。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高社会生产率等方面有巨大作用,地方政府愿意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但是,政府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举办者和投资者,另一方面要代表当地人民的利益,根据投资─回报原则,不会无条件地投资,当然要求高职院校回报当地社会,效力当地经济发展。
归属管理使然所有地方高职院校在成立之初就被明文指定:由当地政府负责筹措一切办学经费,负责学校的领导管理。地方政府既然是高职院校指定的管理者,管理高职院校就成了分内之事。为了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进行指导和把关,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收支状况和办学效益进行审计和监督,需要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
权力扩张使然权力具有扩张性。高职院校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科技力量,不管它的归属权如何,地方政府都千方百计地纳入自己的管辖范畴。于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和干预。
(二)地方公众的要求
纳税人的权利既然高职院校是由地方财政投资的,花的是当地纳税人的钱,地方公众当然有权要求高职院校服务当地民众,在学生入学和就业上享受优先权。再者,为了让各高职院校竞争有序,上级主管部门也把学校主要的招生指标投放于归属地。所以,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大部分都是当地人(其实,招生属地化的做法不仅在地方高校中盛行,在部属高校中也盛行,如北大的学生以北京人居多)。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有两大来源: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学费,而且学费的比重越来越大。既然入学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当地民众子弟,作为利益相关者,不管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会不遗余力地去诉求,时刻关注学校的政策动向。由于学生择校权力的不断扩大,他们的意见对于高职院校办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精神寄托的需要一所学校,尤其是一所高校,是当地的教育、文化中心。它的兴衰成败是当地教育、文化的晴雨表,公众自然对高职院校寄予厚望,格外关注。不少贤达愿意对家乡的高校慷慨解囊,这既是对自己当年所受教育的回馈,也是一种精神寄托,都希望家乡教育发达、子弟成才。
(三)特色办学的要求
办学特色是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特色往往是不可替代的,至少在某个地域内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每所高职院校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因为它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才能做到特色办学呢?就必须在高教性、职业性、区域性结合当中寻找。与地方经济社会特点相结合既是捷径,也是最有效的做法。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这些是不能取代的,因而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最能得到当地民众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市属高校,无法与省、部属院校一较高低,只有主动出击,围绕本地区的优势行业和支柱产业,独具慧眼,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开设相应的专业,讲市场,抢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打出品牌,成为本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生产力的推动力量,获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融入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而很多高职院校脱离了所在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其他不同类型地区或行业的高职院校甚至是普通本科院校盲目攀比,无法形成“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这种忽视所在区域或行业需要的办学定位使其具有很强的替代性,甚至由于不能对接市场需求而导致生存危机,或者使其竞争力大大弱化。
(四)合理定位的需要
当前,全国的职业院校都存在横向雷同、纵向攀升的趋势,要想让学校各安其命,区域化是一条出路。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学生就近入学,不仅减轻了负担,也开发了地方资源。就全国大局而言,也需要各高职院校安教乐教,而不是盲目合并升格。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明确要求: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当然,要高职院校“安分守己”也不容易,要改革相应的拨款制度和学制,不以学校的级别拨款,而以规模和质量作为依据,同时打通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的学制,学分互认,自由升学。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一定人文底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好地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与社会紧密合作办学。虽然高职院校已初步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但目前还主要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层面,并未能很好地进行理论提炼,更难以付诸实践。就现状而言,脱离社会办学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不但在办学过程中对社会办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远远不够,而且办学目标定位也出现偏差,如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片面追求“专升本”等。
区域化的阻力
(一)组织的膨胀性
就组织本身而言,任何一个组织都有扩张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同样存在扩张动力,不满足于一个市、一个省,只要可能,就想不断扩张,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喊出“国际化”口号。这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飞速发展就可以得到佐证。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平均规模只有3112人,到2007年已达8571人,②其中,高职院校的膨胀最厉害。
(二)逐利的需要
在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学校的行政级别越高,获得的资助就越大,大多高职院校依靠借贷和高额学费来维持办学,故合并升格风不断,都想挣脱市属的樊篱。近年来,政府的教育投资,当属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增长最快,本已有限的高等教育资金基本上都花在四年制本科大学上了,尤其是“985”和“211”工程大学受益最大。即使国家下大力气准备在“十一五”期间给职业教育投入140亿元,但按年平均下来每年仅有28亿元,可见职业教育在财政投入上处于极度弱势地位。③其次是高校录取机制的问题。全国各省份普遍的做法是由高职院校录取最后一个批次上线高考生,自然使人们产生了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的看法,造成了高职院校招生难,新生报到率远远低于本科院校。所以,为学校利益着想,高职院校也需要扩张。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办学层次为3年制专科,但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不满足于现有层次的办学,在各方面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提升办学层次。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将办学层次升格作为追求的一个核心目标,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三)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每所高职院校都面临生源减少、师资薄弱、经费短缺等问题,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的触角越伸越长,因为地盘越大,可获取的资源就越多。开始是面向本市招生,然后是省内、几个省,最后是全国、国际招生。师资队伍的发展也一样,选择的范围越广,渠道越多元化,越能避免“近亲繁殖”,质量越高。同时,扩大学校影响范围,提高办学知名度,有助于学校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
(四)国际化的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学术性组织,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与世界各国的高职办学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视市场和国内外发展动态,关门办学,不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广大高校的科学发展之路。顺应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潮流,高职院校也应开门办学,管理思想国际化,生源师资国际化,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发展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
问题思考
(一)国际化或全国化是否一定比区域化更有生命力
我们在教育管理思想和方式上应当国际化,但在专业设置上应立足于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结构相协调,在招生上立足于地方。2007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说已达到23%,④但在世界上还处于中下水平,挖掘地方生源大有作为。在办学特色上应地方化,有地方特色才更有生命力。一流的高职院校与规模大小没有直接关系,每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可以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如在高职教育非常发达的德国,高职院校都是以小而精著称于世。然而,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片面追求专业门类齐全,某些高职院校2~3年内专业数翻了一番。无序扩大办学规模,造成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后勤保障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教育质量不断下滑。
(二)是否学校升格才能调整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结构
答案是否定的,高职院校区域化是有序竞争的有效途径。学校升降格无助于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和谐,会导致无序竞争,唯有学制贯通,学分互认,学生可以自由升学才能解决问题。因为经济结构不是与学校结构直接相对应,而是通过人才结构来反映的。我国的高职院校属于终结性教育,几乎没有转学功能,从而限制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就读意愿。美国经济很发达,高等教育也很发达,但学校也不见得都办成本科院校,其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院校)仍然占高校的多数,仍然蓬勃发展。可见,提高教育层次结构不一定要学校升格。另外,从就业市场来看,现在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高级技工还处于稀缺状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还是我国教育的重点方向。
(三)高职院校区域化的条件
从外围环境来说,要高职院校安心于区域化不单是教育部门的事,国家财政、人事等部门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实现。目前,高等学校经费拨款与高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并不相关。结果,驱使那些质量和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拼命升格。因为地区差异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只有升格为国家各部委所属高校、省属高校或学术性高校,才能得到较多的国拨经费。一言以蔽之,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拨款数额的多少。显然,这种机制是极不合理的。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的专项拨款并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缺乏规范性和公正性。⑤从内部管理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形成灵活的治理结构,及时对区域经济的变化做出反应,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灵活办学。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用好已有权力,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发掘地方资源,结合区域特色办好高职教育上。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学生自我管理班集体模式的创建04-26
试析基于我国新型农民培育的体制制约因素04-26
试论加强自我管理 提高学习效果04-26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机制实践与创新04-26
浅议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过程中的专业设置04-26
浅析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技教育的开发和运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