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时间:2024-04-26 07:40:3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在内在机理不同于国际产业转移,对其内涵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位移论、过程论、时空论等三种代表性观点。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则可以概括为区域经济差异与要素禀赋、区域商务成本、离心力和向心力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产业转移 影响因素 研究评述 
   
   一、产业转移内涵的三种表述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历时10年之久,早在2002年的一项对东部105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企业表示会在几年内进行扩张和转移。据有关方面测算,仅东南沿海四省市(粤浙沪闽)需要转移出来的产业将达到上万亿元产值。据统计,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等地纺织服装业投资增速居全国之首,产量同比提高30%以上。关于当代中国产业转移何时出现的,陈耀、冯超(2008)认为2004年沿海地区工资上涨以及出台的“劳动法”使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2005年起人民币持续升值,2006年起调整部分商品的退税率,2007年施行加工贸易管制政策使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影响下,遍布浙江的“块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移动痕迹,纷纷向邻近地区转移或者投资,这种传统产业的资本“抱团”流动,启动了“块状经济”的跨省复制。近年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围绕区域产业转移内涵讨论非常热烈,并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位移论。位移论认为,产业转移是指某种产业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转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例如,郭元晞、常晓鸣(2010)认为:产业转移是指特定形式的产业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即产业中的企业等主体将生产形式整体或部分从原产地迁移到其他区位进行生产活动。陈耀(2009)认为,所谓产业转移,一般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市场需求条件变化,引起的产业(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位移或迁移现象。符正平、曾素英(2008)认为:“产业转移是产业的空间移动现象,移动的可以是产业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活动,也可以是整个产业。”魏玮、毕超(2010)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在一国内部,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过程,表现为生产中心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换,如此则可以用不同区域的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份额变动,来反映区际产业转移情况。”郭少新(2006)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指企业依据竞争优势的变化,以跨区域直接投资等方式,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将部分生产环节或整个企业在空间上迁移的经济现象。”刘力(2009)研究表明,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具有近距离扩散特征,且是市场机制引导结果。大多数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毗邻珠三角经济圈,这样有利于产业配套和产业发展的便利性。 
   2.过程论。相对于位移论强调产业转移的空间属性而言,过程论则强调产业转移具有时间属性,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熊必琳、陈蕊、杨善林,2007)认为:“产业转移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 在某一区域范围内I产业的成长伴随着区域外该产业的扩张或衰退,当该区域完成其主导产业的转换时,一个连续的产业转移过程就将终止。”戴宏伟、王云平(2008)认为,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马子红、于干千、胡洪斌(2010)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 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马子红(2006)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3.时空论。时空论是将上述两种观点加以综合,认为产业转移既是空间位移,也是一个时间过程,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如:赵坚(2009)认为认识产业转移要包括产业类型、地理空间和时间等三个纬度,从时间上看就是产业转移的时机。他将影响产业转移时机的因素归纳为四类,即经济周期及阶段、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及阶段、产业优化时期、资源有效配置最佳期等。陈建军(2007)认为:“所谓产业转移,主要指产业区域转移,一般地说是由于资源供给或(和)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以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经济过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石奇、张继良(2007)认为:“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条件下综合了区域间的投资与贸易活动、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区域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出地和转入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关于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动因)方面,研究者给出了很多观点,他们列举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流动性、产业配套性、商务成本、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 
   1.区域经济差异与要素禀赋。按照经典的产业转移理论,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上,发达地区的产业向落后地区辐射是必然的。从这一角度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有不少成果。例如,王然(2009)认为:“决定产业转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国家间(或地区间)的生产力发展差距。”生产力差距是决定产业转移的一般因素,就我国而言,还存在特殊原因,并认为,“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殊因素”。张婷婷、高新才(2009)认为:“区域间产业竞争优势的消长转换是衰退性产业空间移动的内在根源。发达地区企业在欠发达地区不断转移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发达地区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不断转移的过程。” 
   多淑杰(2010)从产业链特征和地理(区位)特征上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产业链特征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表现在:上下游产业间的垂直关联和集聚、部门水平关联和集聚、产业链要素偏好等方面;地理区域空间内的要素资源、市场规模、交通通信、对外开放、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区域产业转移。 
   魏玮、毕超(2010)将影响区际产业转移中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归纳为市场规模、集聚效应、原材料丰裕度、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以及经济政策六类。他们对1998到2007年间,中国食品制造业的区际转移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效应、劳动力素质、以及原材料丰裕度对企业区际转移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劳动力成本则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劳动力素质对企业区际产业转移有显著的正效应,表明移入企业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而并非如有些学者担忧的,移入中西部的多为淘汰的落后技术。市场规模和产业政策对企业区位决策无显著影响。表明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是成本导向而非市场导向。产业政策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内陆省份常常陷入同质性优惠政策竞争,政策差异并不明显,相应的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也较小。 
   2.区域商务成本。从成本的角度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很多学者的共同观点,例如,马子千(2006)提出:“探讨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应更多地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区际产业转移,其转移主体都是企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是考虑成本因素。”并由此认为:“分析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应主要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制度成本等方面来考虑。”根据一项关于“珠三角企业迁移原因”的调查问卷,34%的珠三角企业认为生产成本上升(包括劳动成本与土地成本)是导致企业迁移的主要原因。根据“珠三角企业迁移原因”的调查问卷,有43%的企业表示企业迁移原因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与产业转移相关的成本主要是具有区域属性的商务成本,因此这一概念频繁地被用于产业转移分析中。张少军、李东方(2009)提出:“商务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一般可分为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类。要素成本主要是指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的价格水平;而交易成本主要是与制度相关的成本,与市场化程度、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效率与税费、基础设施和法制化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商务成本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机理,两位学者给出了这样的描述:“一般来说,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往往营商环境不佳(如现代生产者服务业欠发达、基础设施差、法治化程度低和政府服务不规范),因此交易成本会比较高;而要素成本相对较高的地方,往往生产者服务业、基础设施、法治水平和政府服务高度发达,因此交易成本会比较低。” 
   与此同时,顾慧君(2009)也认为一个区域是否发生产业迁移取决于成本,但是他把成本归类为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如果具体到区域上,生产成本基本上就是要素成本,而贸易成本主要表现为交易成本,因此两者的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 
   丁永志、刘兴堂(2009)把影响产业区域转移的因素分成规模经济的外部性和流动成本两类。他们提出:“一个区域的经济规模越大,企业数量越多,则区域中企业获得的外部性越大。”另外,从要素流动成本上看,东部地区的发展,吸引了中西部地区要素向东部地区流动,要素流动成本本应由东部地区企业承担,但由于我国资源价格和流动成本并未完全反映市场价格,因此抑制了区域产业转移。 
   3.离心力和向心力。区域产业转移受到产业转移推力和拉力两种力量的共同影响,推力就是离心力(产业转移出去),拉力就是向心力(产业吸引进来)。其中向心力和离心力分别用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代表,两者变动速率的权衡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张少军、李东方(2009)提出:“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是集聚还是转移,取决于推动地理集聚的向心力(Centripetal)和促进空间扩散的离心力(Centrifugal)之间的动态演变和力量权衡。依据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2007),向心力主要包括前后向关联效应(产业配套)、密集型劳动市场和溢出效应(生产要素的禀赋);离心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和要素价格等。产业集中还是扩散是向心力和离心力权衡的结果,当向心力大于离心力,经济活动的集聚就会继续强化;反之,经济活动就会通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扩散。” 
   任志军(2009)将上述推力和拉力具体运用到区域产业转移分析上,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力因素概括为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拉力因素概括为市场引力、低生产要素成本、政府政策等。 
   无论是推力还是拉力,一些学者发现两种力量均存在反作用力,郭丽(2009)使用了产业转移粘性这一概念来分析制约产业转移的因素。所谓转移粘性是指“在产业区域转移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不能按照区域经济梯度循序进行,从而出现粘性。”任志军(2009)认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粘力因素包括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政府的政绩考核体制等。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斥力因素包括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产业配套能力低等。 
   在分析产业转移推力和拉力的双项属性上,学者们经常提到的因素不外是路径依赖性、产业配套性、劳动力流动性、产业承接力等。 
   路径依赖性是制约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也是产业转移粘性的主要原因。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以往的选择制约着今后可能的选择。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性是指某区域产业发展形成的惯性锁定了发展路径,使之难以产生区域产业转移。导致路径依赖性的主要原因是:沉没成本、地缘联系、制度安排等。 
   产业配套性具有粘性作用,既是转出地的拉力和推力,也是承接地的拉力和推力。张三峰、杨德才(2009)以我国中部地区为样本,运用81个地级市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性,并以此研究产业配套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根据他的研究,我国中部地区服务业与制造业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换言之,东部地区目前的产业融合性较低不利于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从国际角度看,不存在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因此国际产业转移一般是朝向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在一国之内,劳动力具有较好的区域间流动性,因此劳动力的跨区流动可以代替一部分产业区域转移。劳动力流动带动了资本流动,一般而言,资本的流动性更高,而且往往是“资本追逐劳动”,从而实现资本的跨区流动。 
   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具有双重作用力。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等(2009)对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提出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其中6大一级指标涵盖成本因素、市场潜力因素、投资政策环境、产业配套能力、技术研发水平、经济效益因素等方面。关于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因素,张婷婷、高新才(2009)认为主要有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配套能力、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等。徐艳飞、和瑞芳、丁文君(2010)提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计算须综合考虑地区自然资源丰度和社会经济资源丰度。自然资源分为三大类,即能源储存量、黑色金属储存量、有色(非)金属储存量;社会经济资源用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源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市化水平、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非消费性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当地专利申请数量、私营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外商投资数量等指标来衡量。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我国煤炭产业的SCP分析04-26

中国软饮料制造行业SCP分析04-26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04-26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运行规律探讨04-26

我国航运企业兼并行为的博弈分析04-26

互联网的崛起与纸业前景04-26

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对策04-26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策略研究04-26

资产证券化视角的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及启示04-26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人民币区域化实践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