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处于我国产业高梯度的东部地区向产业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河南作为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人口大省,正面临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文章结合目前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承接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产业转移;对策
1 承接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承接产业转移的概念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产业承接地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承接优势,扬长避短,结合自身的产业承接现状,积极进行创新环境建设和承接载体建设,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促进产业集聚,增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过程。
1.2 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
(1)增加就业
承接产业转移不仅能够解决当地的就业压力,还能增加劳务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如果承接的是一些低耗高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必将对承接地的产业结构优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转移来的企业,其管理模式、经营方式、文化理念等许多方面都比承接地的企业先进,这对本地企业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3)提升创新能力
科学的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把其他地区的产业和项目搬迁复制过来,而是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使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成为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
2 河南承接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
2.1 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河南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名列全国前10位的有铝、钨、金、锑、煤、石油、珍珠岩、膨润土、硅石等,此外还有储量丰富的稀有金属;河南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河南是全国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人口大省,全省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力在200万人以上,农村还有1200万左右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2009年河南全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816元,居全国第23位,仅为上海的40%和全国的80%。
(2)区位优势
河南地处全国铁路网中心,国家铁路大动脉京广、陇海、京九、宁西、等支线在境内交会,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河南公路交通发达,京港澳高速、欧亚大陆桥连霍高速、大广高速等9条高速公路及105、106、107、312等9条国道经过河南,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目前全省共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和南阳姜营机场三个民用机场,其中郑州新郑国际机场2010年旅客吞吐量超过800万;河南省公用电信网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省会郑州是我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
(3)市场优势
河南市场容量巨大,这对转移主体来说意味着丰厚的利润。河南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2006—2010年,河南新增人口年均为50万人左右,对消费品的需求每年大约为20亿~25亿元。除此之外,河南恩格尔系数较高,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近年来,居民收入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26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5523.73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1%。
(4)产业优势
河南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还拥有双汇、科迪、安阳钢铁、中孚铝业、宇通客车、南阳油田等一批骨干企业,这有利于吸引东部一些较好的加工制造业,例如服务和软件外包、粗加工和重型装备制造等。河南还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和输出基地,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87.4亿斤,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河南还贡献着全国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的牛饲养量,全国第二的羊饲养量,全国第三的生猪饲养量和棉花产量。这些坚实保障为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劣势分析
(1)高技术人才较少
虽然河南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不菲,但人口素质较低,能进企业成为产业工人尤其是成为高级技工的人才特别少。目前河南高级技工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约为3.4%,而国家要求的合理化比例是20%。河南初、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为5.4∶3.8∶0.8,而国家要求的合理化比例是3∶5∶2。专业技能不强、中高级技术工人比例过低成为河南劳动力的特征之一。高级技工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而河南这样的人才状况很难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 (2)竞争能力较弱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较好,但仅仅分析自身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是不够的。区域经济的竞相发展使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面临着激烈的区域竞争。这种区域竞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东部欠发达地区如鲁西南、苏北、粤北及东西两翼等地区,这些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联系密切,使其在承接本区域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上具有先天优势,特别是地方政府在转移过程中的推动和协调作用是其他外围地区不可比拟的。二是中西部其他省市的竞争,尤以中部六省的竞争最为激烈。中部六省区位相近,资源禀赋相似,政策环境相同,发展基础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相互之间各有所长,竞争激烈。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局面下,河南自身的某些优势其实并不明显。
(3)创新意识不强
河南很多企业的创新意识淡薄,尤其是技术创新。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被推向技术创新的前台,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创新,一时间企业领导不能马上适应,仍然固守一些老产品、老技术不放,在技术革新上不能有所作为。由于创新意识淡薄,必然导致创新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创新人才,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东部产业在转移之前也必然要考虑承接地的创新能力,河南在这方面的优势明显不足。
(4)社会形象欠佳
河南在全国的形象欠佳,外界对开放的、真实的河南了解还不够。在今天国人的心目中,河南与河南人已经成为造假的“圣地”和“圣人”。河南人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能看见长远利益,很多人见钱眼开,没有仁义可言。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河南人已经被“妖魔化”,外界看不到河南人的整体素质在逐步提高、河南的整个社会风气在良性运转的事实。这些以讹传讹的言论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
3 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
河南有意识地进行产业转移的承接是在1999年“东引西进”工作方案提出之时,之后,东部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河南。2009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展开大规模招商活动,这使河南引进产业的总量和质量不断实现突破。2010年实际引进省外资金2429亿元,成为河南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东部地区中,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是引资的重点区域,占全部省外资金的79.7%。资金投向以第二产业为主,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冶金建材、食品和电力等行业是东部投资的主要行业,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第三产业承接的东部直接投资数量少,比重小,农业的生产基础、政策环境、市场化程度是东部资金进入的主要障碍,省内原有的产业基础层次影响第三产业的承接。中原城市群是东部投资的主要地区,中原城市群在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劳动力素质、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促使资金更多地选择这些地区,2010年的东部投资中62.5%集中在中原城市群,67.2%的投资集中在郑州和洛阳,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三门峡等市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3.2 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分析
(1)承接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东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那些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赢利能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塑料等轻工产品及机械制造、合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在现阶段,河南承接的主要是东部地区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高污染的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这不仅不利于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有可能因为环境的破坏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2)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强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尚未形成综合配套优势。目前河南已基本形成食品加工、纺织、石化、汽车、原材料等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河南的产业整体实力仍然较弱,产业结构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强,尚未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不具备具有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产业链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价值链。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降低了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3)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与东部地区相比,河南在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在软环境方面。从硬件条件来看,河南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工业发展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成本较高,信息流通也容易受阻。从软环境来看,河南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信贷、保险、金融等行业服务网点和服务水平不发达,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工人相对短缺,缺乏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河南的公共服务效率有待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不系统,政府部门权力意识偏重,服务意识较差,审批项目复杂且环节多。
(4)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明显
河南包括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地区、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这五大区域。各个区域都将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冶金等作为重点产业,产业同构化加剧了区域之间的无序竞争,区域之间争项目、争资金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背离了规模经济原则,提高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发挥,难以形成新的具有特色的区域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5)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聚集,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目前,河南各工业园区建设不完善,产业转移载体功能发挥不足。工业园区区位布局不合理,产业定位不明确,发展集中度不高,发展层次不够。虽然聚集了许多企业,但缺乏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难以吸引发达地区同类及关联产业入园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开发建设的后续用地指标不足,导致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厂房、环保设施、公交、金融等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较为滞后。
4 河南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4.1 优化承接模式
提升转移项目的技术层次,适度控制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引进,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优惠扶持政策。改善转移项目的主体结构,有条件地放宽大企业进入的领域,只要不危及经济安全,在市场进入和控股比例上,都应适当放宽。实施项目技术的本土化策略,转移企业往往控制着研究与开发、品牌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等核心内容,使当地企业处于分工的最底层,因此,产业转移承接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提高”的路子,尽快实现引进企业核心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本土化,确保产业健康发展和经济安全。
4.2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环境治理,特别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力度,严禁滥采滥挖,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加速环保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改进企业排污工艺流程,推进清洁生产技术,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对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沉陷区治理和搬迁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大力发展平原和高速公路沿线的植树造林,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4.3 完善物流体系
加快建设更高层次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重要原材料市场、有特色的日用品和工业品市场,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品交易中心。重点构筑四重物流服务区域(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配送物流圈)、四大物流服务主通道(水路、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四个配送中心(商贸、商储、农资、物资)。积极推进铁路、港口、航空和大型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合理配置运输资源。加速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效率,使河南的物流产业朝着系统化、信息化、社会化、全球化以及仓储与运输的综合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
4.4 转变政府职能
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将政府行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为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培育具有人文关怀的发展氛围,营造尊重企业、支持企业的和谐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促进企业信息交流、知识互补、产业互融。集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从根本上切实改善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为转移产业创造一个公平、高效、透明的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
4.5 协调区内经济
建立省内区域经济发展联盟,推动各区域在规划、主题、项目方面的联动,整合区域优势,推动产业的互补与合作。完善省内各地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各地区企业、政府、协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防止区域恶性竞争和同构碰撞,以能力和优势为基础,以角色的定位和转变推动省内各地区的合理分工。构建省内经济发展信息网络和交流平台,促进区域间信息连通和信息共享。定期举办经济论坛,集合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的力量,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和交流。
4.6 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
产业集聚区是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区等各类园区规范运作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中同类企业由于地理接近,共享公共资源,便于学习模仿新技术新方法和接受专业化市场辐射带动,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和搜寻信息的成本,出现了导致规模收益的 “报酬递增”现象。
立足省情区情,注重与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紧密衔接,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先行,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建立符合产业集聚区建设实际的考评体系和管理机制,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明确每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选准选好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密切协作,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每一个产业集聚区都建设成为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新型生态园区。
参考文献:
〔1〕贺清云,蒋菁,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经济地理,2010(6):51-54.
〔2〕冯登艳.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河南产业升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6-7.
〔3〕杨小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南都学坛,2010(3):23-25.
〔4〕张少军.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9,251(2):6-9.
〔5〕付保宗.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机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5-18.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论我国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04-26
我国反倾销不力的原因及对策04-26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语言交际04-26
浅谈地方立法在对反倾销中的作用04-26
欧盟对华贸易壁垒的新动向与应对04-26
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04-26
出口产品结构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关性研究04-26
浅析新疆与中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初探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