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地方高校负债近2 000亿,每年(全国)高校要负担银行利息130多亿元。这固然是由于当时政府鼓励贷款用于高校扩招的新校区建设形成的,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政府投入不足。全国人大代表魏琴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指出,“地方政府拨款能够完全到位的高校仅占总数的7.14%,基本到位的占58.33%,而27.38%的高校政府拨款难以到位,还有7.14%的高校政府拨款不能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就校企合作办学制定相关刚性法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思考的是一旦还完贷款之后高校经费如何保障落实,如何建立高校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强高校财务保障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与存在的矛盾
(一)高职专任教师数量需求分析与生师比太大的矛盾
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学生生源的基本文化素质限制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对教学条件要求高和对专任指导教师的数量要求更高,但是高职院校目前的专任教师数量仍很紧张。虽然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量从2001年的6万人左右增加至2008年的37.7万人,约为2001年的5倍。但相对于高职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职教师数量仍显不足。2009年,高职专任教师占本专科专任教师总数的30.5%,而同期高职教育在校生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38.2%,生师比普通本科院校是21∶1,而高职院校是27∶1。也正因如此,高职院校教师的计划内教学时数大多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水平。
(二)“双师型”教师素质、数量需求分析与培养、引进的矛盾
培养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共识。职业教育尤重言传身教,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够胜任理论教学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并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不然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名义上仅为29.9%,如果扣除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真正能够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恐怕更低。
高职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靠培养,二靠引进,三靠兼职。然而,受限于当前经费、体制和人事制度,建设效果很不理想。一靠培养,就必须有大量的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受限于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和企业不愿接受,没有在面上形成制度;二靠引进,就必须有大量的企业专家转聘到学校,受限于很多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才解决不了教师的职称和待遇相对不高的问题,难具真正吸引力,大量引进有困难;三靠兼职,就必须有大量的企业专家离开本职工作岗位到学校授课或进行专题讲座,受限于企业工作压力和经费支出渠道,远未达到教育部要求的“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三)制订专任教师入职标准需求,分析与准入制度的矛盾
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职业定位——专职从业人员,强调其职业的高技术含量,不是任何人都能担当的,有其特殊的训练与要求,有严格而独特的职业任职资格与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与考核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只对普通教育的教师初步建立起了教师资格的制度和要求,缺乏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在教师的入口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把关,大多数教师来自于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导致事业越发展“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越沉重,总体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第二,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体系沿用普通本科高校强调学术论文的职称评审标准和体系,束缚高职教师的在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成长。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二、强调政府投入主体的责任,完善和创新财政投入制度br />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投入规模和教育实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政府在20世纪就确定要达到4%的目标,即使是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我们也从未实现过。据统计2000~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在2.82%~3.32%之间徘徊,1996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为18.3%,2008年这个比例只有16.3%,所以,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是提升高校财务保障力的根本。
(一)加强法治建设,保证并规范占GDP4%的教育公共财政的投入
通过各级政府预算、决算的透明公示制度并将其执行结果作为对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部分,确保《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教育财政拨款达到法律规定的增长要求,并按在校学生人数的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有效地执行。尽快实现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以体现教育经费投入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高职院校财务保障能力建设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经费的基本需求。
(二)完善和创新财政投入制度的具体措施与项目
1.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科学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编制意味着投入和经费。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目前各地给高职院校所核定的教师编制数,有些已是经年不变,存在大量编外教师。全国高职院校的生师比27∶1高于本科院校的生师比21∶1的水平。为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高职事业的稳定发展,有必要根据高职教育生源基本素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任教师在数量上的要求,按照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生师比的20%~30%重新核定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制。
2.以“公平”为原则,分类确定高职院校基本运行的财政预算拨款。建立以成本分析为基础的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动态调整机制,建立高等学校生均经常性经费综合定额拨款制度,逐步降低专项经费拨款比例。按照不同类型和地区高校的生均成本、成本分摊比例和学生人数,进行基本的运行经费拨款,以体现“公平”的原则保证一个高校的基本运行。
3.以“效率”为导向,采用“分类项目制”改进财政预算专项经费拨款制度。项目意味着经费,以“效率”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建设项目分类和经费切块,结合绩效评估进行专项经费拨款。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类项目是“求示范,突亮点”,采取“集中申报、统一遴选、好中选优、绩效评价”的方式在所有高职院校之间进行竞争;第二类项目是“求发展,显特色”,采取“学校规划、政府立项、校内评审、结题验收”的方式在各高职院校内部之间竞争;第三类项目是“求公平,促发展”,采取“集中申报、统一遴选、同类比较、绩效考核”的方式在不同类别高职院校之间进行竞争。主要包括的项目有:(1)按照教师入职标准,完善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请师资机制和制度;(2)强化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企业挂职制度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3)以重点实验室和示范性实验室建设为依托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4)以企业为依托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4.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出台不同高校的办学成本标准。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以生均成本、成本分担比例为标准,前提是政府要尽快出台不同高校的办学成本核算标准,从而有利于核定财政拨款标准。关键是要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前提是要建立和健全适合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提供真实的生均教育成本这一会计信息。(1)以系、专业、年级大类确定“教育成本对象”;(2)以“四项经费”确定“教育成本项目”;(3)以教学年度确定“教育成本计算期”;(4)以权责发生制确定“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三、履行企业受益主体的义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投入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类技能人才的培养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儿就是校企合作,这是全世界的共同做法,也是职业教育的天然特性。目前,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存在一个“怪圈”,既要求新进员工具有实践经验到厂就能上岗并熟练工作,但又不接纳或不情愿接纳学生实习,而单凭学校内部是培养不出技能型人才的。
(一)参与职业教育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败。由于职业教育要借助于企业才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的天然特性,决定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担当重任,尤其是央企义不容辞的义务。
(二)修订《职业教育法》,建立制度化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机制
修订《职业教育法》,以促进校企合作办学为目的,建立制度化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机制,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法律基础。
1.校企合作与共建“特色专业”。本着与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深度融合的原则,参与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适时调整专业设置,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高度吻合。
2.校企合作与共建“双素质”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与共建,培养一批既有较高学历又有生产实践经历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如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每年接纳一定名额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可聘任企业的高级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3.校企合作与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批融科学研究、实践教学、技术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和技能培训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科研和实践教学基地。
4.校企合作与共建“特色课程”。校企双方应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根据专业典型的生产工艺过程,积极探索“实践驱动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案例等方面的改革。
(三)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怀,激励企业家投资、捐资教育
利用国家税收调控政策及精神鼓励政策,激励企业家投资、捐资教育,可以起到“多赢”的效果。一赢:建立企业与高校的联系纽带,丰富教育资源的供给,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既可化解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又提供了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二赢: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学校通过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物的冠名,以企业名称或企业家的名字设立的奖学金等方式增加广告效应,让捐赠人名利双收;三赢: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训,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企业则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同时,雇佣没有职业教育经历的陌生人,风险可能远超过自身组织职业教育的成本,实施职业教育就等于为企业自身发展挑选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br
[1]论文检测天使-论文免费检测软件[EB/OL]. /d/file/p/2024/0424/shu.html />
[1] 彭文峰.当前高校财务的制度性困惑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8(11).
[2] 李占国.创新融资方式化解我国高校财务风险[J].财会通讯,2009(10).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EB/OL]./d/file/p/2024/0424/ 2010-3-12.
相关文章:
社会市场需要建特色的高职院校04-26
渠道价值链中厂商关系发展阶段分析04-26
农民工概念的理性思考04-26
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04-26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产学研结合04-26
预算表格设计经验浅谈04-26
农民工媒介表达失语现象的经济学透视04-26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风险感知及防范04-26
服务型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动因与路径选择04-26